原文;惟乾問:“知如何是心之本體?”
先生曰:“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只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慾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全是他本體,便與天地合德。自聖人以下,不能無蔽,故須格物以致其知。”
評論:陽明提出自己的心學體系,繼承發揚了儒家思想。其心學的發端處發力處其實就是這個知。
心,無處可尋,無影無蹤。但可知可感。性,也是飄渺無常,無法捕捉。但是這幾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視窗可以讓人去窺視,那就是知。知就是心和性的展現視窗。也是展現心之本體的視窗。如果你功夫有成,儘性窮其天理,也是透過知展現出來。
知,不是知識。可以理解為知道的知。如果知不被遮蔽,那麼你就是如同聖人一般。但是這並非就是全知全能,而是心性被開啟。
陽明為什麼說嬰兒的知無所遮蔽,而又說自聖人之下,都被遮蔽。這就是孔子的意必固我,孩子長大了就會被遮蔽。所以,要透過修習儒家文化,做聖成賢方可不被遮蔽。
和心最近的是誠,心之動然後才有義,才有德。意誠,是要放下自我的束縛,毋意必固我,才可以做到誠。意誠才可以正心。然後才有義,才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