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義生智,智是義的更高境界
《易》有五行,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代表,人有五德,分別為仁、義、禮、智、信。《易》以五德配五行,分別是仁配於木,禮配於火,信配於土,義配於金,智配於水。五行有相生相剋的關係,五德亦然。木生火,故仁生禮,禮是仁的更高境界;火生土,故禮生信,信是禮的更高境界;土生金,故信生義,義是信的更高境界;金生水,故義生智,智是義的更高境界;水生木,故智生仁,仁是智的更高境界。下面,我們就先談談金生水,義生智,智是義的更高境界。
有則故事叫《和尚救蠍子》,內容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和尚在河邊坐禪,一隻蠍子滑落水中,掙扎不出。和尚伸出援手,撈起蠍子,卻被蠍子狠狠地蟄了一下,和尚手一抖,蠍子又掉進了水裡。和尚再次伸出援手,把蠍子撈了出來,卻又被蠍子蜇了一下,但和尚強忍疼痛把蠍子放在了岸邊。這時,和尚身邊的漁夫開口問道:“師傅啊,蠍子蜇你,你為什麼還一而再地救它?”和尚回答道:“蜇人是蠍子的天性,我救蠍子是我的善心,我不能因為它的本性,就放棄我的善心。”正在這時,那隻蠍子又滑落到了水中,和尚正準備第三次伸手去救它,漁夫阻止了和尚。只見漁夫從地上撿起一截樹枝,伸向蠍子,蠍子就順著樹枝爬了上來,然後漁夫就把蠍子連樹枝一起放在了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蠍子得救了,漁夫卻並沒有受到傷害。漁夫對和尚說:“見死不救,非義也,見義勇為是對的,但見義勇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見義勇為。”
在這個故事中,和尚把佛家慈悲為懷的修性演繹得淋漓盡致,使人無不為之動容,和尚見義勇為的行為確實值得稱道,但卻不如漁夫更有智慧。在儒家看來,見義勇為可以,但不必做無謂的犧牲,正如漁夫所言,首先要懂得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見義勇為;無謂的犧牲不但對自己不公平,同時也增加了見義勇為的成本,從而也沖淡了見義勇為的價值,使大多數人對見義勇為產生疑慮。捨生取義固然偉大,然“生,我之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最好“得兼”乃為圓滿,“二者不可得兼”才被迫“捨生取義”也。所以取義還需用智,盲目地捨生取義並不值得提倡。故金生水,義生智,智才是義的更高境界。
儒家講中庸,中庸思想就是權衡利弊得失,做事情要達到適時、適位、適度的境界,也就是要做到最適宜的程度。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聖人。孔子的弟子中,最勇最講義氣的要數子路。有次子路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孔子回答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就充分說明孔子真正認識到了義和智的關係。義是人的優良品質,但行義不是無所畏懼,知義還需知宜,要“臨事而懼,好謀而能成”,最終有個最好的結果,故智是義的更高境界。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