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總有自己做專案的標準,然後在這個框架下規劃自己的產品
哪怕是萬科也是如此
但是這家企業有趣的是,在一年成百上千個專案開發過程中,有一些專案能夠突破我們的認知邊界,總有一些個案能夠跳脫常規範疇
今天這個專案,操盤手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是一個萬科體系內還沒有做過的一個專案
我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小專案
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位於廣州,整體開發體量建面約570萬方的超級巨擘
當然回過頭來看才知道,也許體量的大也是萬科這一次出界的開始
01
舊城新生
之所以可以有這麼超級大體量的開發,也是因為廣州迎來了城市一個巨大的改變:舊城改造
而專案所在位置沙步就在經歷這樣的過程
開車經過這塊區域,你可以明顯感受到整體的拆遷和整體的重建,都在試圖讓原本比較破舊的區域能夠變得更好
而萬科在面對這麼大體量的開發的時候,輸出的一個一個龐大的規劃方案
這是一個萬科體系內極少有的超大規劃,也是一個在超級底盤下托出的一個超級新城
看到這樣的方案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把它嵌入到萬科如今的主操盤模式:未來城市理想單元
但是埋下去看才發現,你沒辦法可以如此簡單的看待
對於一個這麼大專案的背後,他一定是多元的,複雜的,專案開發涉及城市開發,涉及原住民的迴歸,也涉及未來的匯入的新城
所以專案整體一定融合了各種功能,整合各種資源
包括教育、醫療、商業,各種城市級別的配套開發也會同步引入到專案內部
當然對於住宅開發也是如此,不論是反哺給原住民的住宅還是未來開發的商品房,都保持著足夠的城市水準
但是各位朋友是否想過,堆砌資源其實只是開始,這麼多元素如何縫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綜合有機體,這才是最難的地方
換句話說,專案本質上是由若干理想單元構築成的一個綜合體,如何有效捏合空間,才是這麼一個超級大盤最難的地方
如何縫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或許是路網、或許是動線這種理性邏輯
但是對於這個超級大盤而言,文化才至關重要的
這也是萬科出界的開始
02
文化出界
是的,讓一個龐大空間具備活力,強行的堆積木一定是不行的
並且對於舊城改造而言,這本質上就是有著區域民俗文化的場合
從整個建築肌理以及資源環抱的中心來看,核心水系環繞的是一個綠核公園
而綠核公園只是開發名字,這裡其實是沙步當地民俗文化的所在,這有古宗祠和古建築,這些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而萬科處理這個區域的方式也分了幾步走
第一,從建築規劃而言,做了濱水商業街
第二,為了保留原始文化,萬科還對村民宗祠的修復或重建
難點在於,如何做到新舊融合,如何做到在現代化居住氛圍中保留傳統文化,萬科以古宗祠為背景,打造系列復古商業、復古購物場景
第三,為了將文化元素在未來能夠放大,甚至保留了71棵原生榕樹,讓榕樹依然可以留在業主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老人、小孩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為了保住原始村民賽龍舟習俗,挖深河道
就為了確保龍舟透過,橋樑設計保證高度
還會為村民劃分“賽龍舟”、“游龍舟”兩條路線,在賽龍舟路線預留了龍舟賽道,然後根據龍舟賽事佈置情景
你很難想象這些細節會在萬科這麼大專案開發的時候被提前思考,但是或許這一點也就決定了萬科對於超級大盤開發的出界認識
沒有這些元素,建築本身就是顆粒,很難稱得上是一次新城開發
圍繞著這個核心,整個專案的骨架才緩緩舒展開來
如果我們再加上路口和道路,把它們放在一張圖上
就會看到一個這樣的一個整體
而這也讓我們看到專案底盤結構:一個綠核+三條水系,將沙步天然分成4個板塊
而且因為整個專案光佔地就有158公頃,也就是1580,000㎡,需要分成64個小地塊一步步開發
而統裝化的道路,以及體系化的道路設計,就像經絡將所有部分連線成一個新的整體
同時,串聯起來的還有配套
沿著這些道路,我們會發現一條極其複雜又從未如此合理的專案動線
專案規劃圖/效果圖,最終以實際建設為準
教育、商業、辦公、運動、公園、主題商綜,所有業態被均勻揉進專案各個板塊
而且不是大塊大塊分佈,而是繡花針式密佈,比如教育就分為幼兒園、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高中
這樣的規劃才有了生命力
對於這個專案而言,城市級別的配套就是專案的超級底盤,也只有這樣的能級才能把專案撐起來
03
配套勻布
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規劃,專案小顆粒上的元素才會顯得更加飽滿
教育,規劃了6所幼兒園、2所小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高中
生態,也規劃有整塊的公園,也有活力花園、口袋公園各個層級
規劃的商業&辦公等配套,部分沿河沿線的分佈
這些都是房地產開發最常規的部分,萬科也顯得駕輕就熟了
如果我說這裡業態夠多或者夠豐富,應該是為未來這裡業主生活場景的付出了,但其實萬科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為了呼應老沙步傳統,在商業內部,規劃了一個有著十足嶺南風的水街
在專案北側,有連著的多塊“復商”地塊,業態非常豐富
這其中有的未來會被打造為“輕文旅微度假綜合商業體”,有的會被打造成集合運動、科技、文化為主題的街區,整個社群商業就有超過500個品牌入駐
為了跑步人群,設立驛站
嵌在跑步經過的圍牆,這裡規劃了休息座椅、避雨雨棚、還有微氣候噴霧、直飲水等等,就是為了讓跑步經過的人也能得到關注
也就是說,教育、商業等配套在各個板塊都有均勻分佈,這樣的配套結構對後期業主生活便利度非常友善
這些軟元素都是萬科的一部分
大盤開發+資源整合+獨屬於萬科的超級底盤,從而構成了這個大盤最獨特的一面
04
路網密織
而在這些背後
還有一條毛細管網沒有被提及,在大動線和小配套的中間,還有路
專案整體的市政道路做的也非常萬科式
一般車道3.5m-3.75m左右,而萬科做了縮減成為3.25m-3.5m
而對應改變的是,人行道路拓寬了,增加了城市步道空間
3.7變為3.5,3.5變為3.25,車道縮窄,留給行人更多的不僅是城市街道,還有空間和可逗留時間
這樣,被擠出來的空間,就可以完全為生活在這裡的行人負責,簡單說就是這樣的街面是更有生活氛圍
不僅路面寬度,街角弧度也是
直徑12m的圓弧變成了直徑5m,這樣一來車行拐彎時間縮短,同時也縮短了道路兩邊之間的人行距離
因為大盤開發,萬科第一次可以將這樣的專業能力滲透到市政配套的部分,肉眼可見的是,整個區域的動線開始活了起來
就是整體性
從你進入沙步的那一刻起,無論你走在哪個路口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整體
在萬科大盤的操盤邏輯裡,外部空間的構成,就是讓巨大的城市達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間”劃分為若干“小空間”
然後讓這些空間變得充實且更有人情味,形成真正的人的街道
道路的存在用來劃分彼此,但同時也是連結彼此
所有的元素透過路網被捏合的更好,而萬科這規劃的最後一公里,將專案所有配套徹底啟用,從而營造出一副完整的生活畫面
05
黃埔新城 攜同城市共生
所以應該怎麼來看這樣的專案
其實你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是一個房地產開發,這背後結合了太多的元素,我特別喜歡萬科內部的一個定位:與城市共生長
這6個字意味著,萬科會陪伴這裡的業主、陪伴這個城市一同成長,並且互相成就,共同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萬科會提前招入商家,就是為了讓業主從入住那一刻開始,周邊就有成熟的生活配套,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
甚至當地的民俗文化,這些本可以不用關心的環節,都被萬科放到了最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這是屬於城市生活的記憶,值得被記憶、被傳承
萬科未來做的樣板,其實就是區域內的一條路,一條市政配套的道路
這些都是萬科最最不一樣的地方
對了,這個專案的名字也特別有趣,我本來以為這麼大體量的專案,萬科會取一個很有萬科烙印的專案名字,畢竟這是廣州萬科甚至萬科集團的一個旗艦型產品
但是這個專案的名字卻非常的普通:黃埔新城
在我眼裡這是一個非常理工男的浪漫
普通的名字意味著這注定是一個城市級別的開發,普通的名字意味著和所有人有關,無數人都會在這裡生活和成長
而新城兩個字定義也在告訴我們,如此此刻的新城到底在乎的是大開大合,還是起承轉合
尊重城市,瞭解住戶,與這裡榮辱與共,這或許是每一個參與專案開發的操盤手們需要記住的事
06
萬科的一次出界,也是一次勇敢的開始
期待這裡未來10年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