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一大早驅車來到香港最高峰的大帽山麓。這裡有一個580多年曆史的客家村,村口樹下有一個叫端記的茶樓。村長介紹說,茶肆的持牌人已近百歲了。
還是早晨八點多,茶樓坐滿了客人。燒賣蝦餃的蒸籠水汽氤氳,香味撲鼻。窗外蒼翠蓊鬱,站在樓臺能聞到山地晨霧的嵐氣,沁人心脾。一切顯得如此靜謐,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很自然在腦海浮現。
這個村名叫川龍,聚居在此的是曾氏客家原居民。這些村民的祖先,源自廣東河源龍川縣葉甫鄉。明朝永樂年間已陸續遷移至香港荃灣。村公所是在1980年落成的。據1967年出生的曾村長告訴筆者,小時候隨阿爺放牧及耕種,曾因跟水牛“太貼”,被牛蹄踢了一腳,竟然昏迷。這個故事說明,川龍在上世紀70年代還處在田園牧歌的農耕歲月。
荃灣是香港最早的衛星城區,區內擁有最多田地的是川龍。曾村長回憶,小時候穿“人字拖”走來走去,水田的水深及膝。現在雖然有自來水了,但許多村民還是喜歡喝山間水,據說溪水流經一個叫石菖蒲草的植物帶,所以水質特別淸甜。川龍馳名的不僅有山水豆花,產自本地的西洋菜更是在港九新界熱銷。
川龍是個忘憂之地,許多藝術家都喜歡來此長住。一位聲樂藝術家為感受客家生活氣息,在村公所外設了一個流動卡拉OK站,叫“山旮旯OK”,邀請村民把經典粵語流行曲改寫成客家歌詞,融娛樂於客家文化。真摯的交流,使藝術成為山村生活的一部分。
流傳於川龍的很多故事,吸引著來自四方的文人墨客及攝影家們。二戰前村民自發捐錢蓋起的貫文學校,抗戰時期村民栽種的果樹,還有遍佈整個山谷的西洋菜畦。山澗小溪充滿了從山上滾下的巨石,構成大自然剛柔並濟的和諧。
數百年來,川龍村民走過無數風雨飄搖的日子,世代交替薪火相傳,像落葉隨秋風而去,又似春風化雨抽出新枝。
川龍既是行山客的起步點,也是飲茶吃飯的歇腳站。但對訪客們而言,川龍只是大帽山的一個熱門景點。對村民來說,這是他們唯一的家。遊人會離開,遊子卻要歸來。
(原標題《大帽山下》)
(作者:林文映)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