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北麓,騰格爾裡沙漠南緣,為古絲綢之路要衝,隸屬中國旅遊標誌之都——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省武威市。在舊時代,古浪交通閉塞,經濟落後,人們的文化生活較少受外界影響。但古浪人民性格開朗,熱愛藝術,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老調音樂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老調音樂”,就是古浪民間藝人藉以表現本地特有的戲曲內容的一種流傳久遠的獨特的音樂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明清時期,眉戶戲在古浪盛行,後因戲迷眾多而舞臺條件有限,因此,部分愛好者將原眉戶劇的整本或摺子戲簡化(包括服飾、樂器、道具甚至戲詞)搬入庭院。再後來,由於觀眾對看戲的熱衷更傾向於“聽”,所以藝人們乾脆連服飾道具也取消了,“坐”著將戲唱給觀眾聽。
古浪流傳的老調劇流傳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門一帶,劇中運用的曲牌主要有月頭調、慢訴、緊訴、西京、東京、京板、五更調、岡調、長城調、琵琶調、老龍哭海調、苦訴調、銀紐絲調、月尾調、過江調等。老調音樂在旋律上與現代眉戶有相似之處,但它更質樸,更古奧,更具鄉韻土味。在表現方面,尤其長於敘述悲酸悽婉的磨難故事。其音調高亢、昂揚,旋律曲折回還,樂句長短相間,節奏快慢相應,風格粗獷而不失細膩,格調通俗而不失幽雅。
古浪老調的伴奏比較簡單,也許為了適應農村的簡易條件,一般由幹鼓、響鈴、三絃、二胡、板胡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樂師,操一種樂器。在表演上,無角色演員,實際是一種演唱敘述。農閒時節,藝人們湊在一起(一般一個村就可組班,小村莊則與鄰村湊班),夏日傍樹蔭,冬日圍炕頭,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環圍中一折一本地用音樂和歌聲講述那些揚善疾惡的傳統故事。一般場合,開場都要先來一段《賜福》,也叫《大賜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賜福之意。之後,才演唱其他劇目。劇中故事都富有強烈的正義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說,劇目內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義,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
古浪老調演唱內容主要取材於古代小說、傳說故事、經典戲曲劇本等,多為褒揚忠孝節義,鞭撻奸邪惡醜之作,也有部分是藝人在演唱中創作的。如《百寶箱》取材於“三言小說”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強烈譴責那種見利忘義的醜惡行徑,同時,也反映出舊時代婦女的低下地位。《彥貴賣水》則取材於秦腔劇《李彥貴賣水》。也有一些是貼近農村生活的劇目,如《兩親家》,表現兩親家之間時好時惱的喜劇生活,告誡人們要多講道理。
老調劇目的歌詞很優美,文學性很強,屬於優雅高尚的音樂戲劇,一代代藝人在演唱傳唱中也自然地融入了一部分本土的東西(包括地方方言、古浪民歌曲調等),使古浪老調更富地方特色。如《陰功傳》中有這樣有唱段:“頭上的青絲如同墨染,兩綹綹眉毛賽過弓彎,燈籠的個鼻子長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臉蛋長得真正好看,兩耳墜腮掛了銀耳環,身穿石榴裙紅得那麼好看,八福羅裙掃腳面,裙下面露出個小小金蓮。” 如此唱詞,重彩濃墨,繪聲繪色,而且韻味和諧。
古浪老調在傳承上大多是口耳相傳,沒有特殊的拜師授徒儀式,師徒之間多為親屬關係。在現代文明衝擊下,老調音樂日漸衰微,後繼乏人,所存藝人寥寥無幾了,好在《甘肅省戲曲音樂整合·武威分卷》設立了“古浪老調音樂”專目,使這一古老藝術的主要內容可得儲存,也是愛好民間文藝的人們的一件大好事。
□草川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