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國慶之際,中國科訊特邀辭賦家,推出《兩彈一星元勳賦》系列,透過“賦”這一中華古典文學體裁彰顯科學精神、弘揚愛國之情。以銘記這些為國無私奉獻的國家脊樑,追憶那段令人熱血沸騰的崢嶸歲月。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研製“兩彈一星”貢獻突出的23位科學家予以表彰,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們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
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
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
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
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
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
趙九章、姚桐斌、錢驥、
錢三強、郭永懷。
這23位科學家,是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榜樣,更是大眾心中的英雄,全國人民永遠崇敬的楷模。
黃緯祿賦
作者:盧曉
黃公緯祿,吾皖人之翹楚也。承門第之燻,襟懷天下;居江東首邑,心繫蒼生。敏而好學,奪三江之冠;少而有望,沐八面春風。然一己之榮不耀,九州之患難平。尤為震撼者,於英倫觀導彈,發浩嘆至心靈:積貧積弱之祖國,何日披堅執銳,傲視群雄?
寒門多孝子,國弱出精英。待雄雞唱白,遍野旗紅。黃公臨危受命,肩鑄箭之重任,握伏虎之長纓。一窮二白,由仿製而破題,初開門徑;百鍊千錘,求獨創而超越,彎道先行。誓做“爭氣彈”,忍飢腸轆轆;但學“老頑童”,笑困難重重。首試未成,毫不氣餒;排查漏洞,分秒必爭。縱向捷聯、橫向陀螺,克液體晃動;穩定幅值、穩定相位,令制導通靈。終贏得一箭騰空,舉世皆驚!十三載歲月,定四彈之型。壯哉黃公,無愧“航天老總”!
至若千里海疆,八方門戶。無鎖必生盜,有洞則藏鼠。於是公再馱重負,踏碧水而闢新途,倚潛艇而出利斧。液體、固體,看兩彈齊飛;陸基、海基,令雙雄共舞。龍騰四海,由此社稷長安;雷震九天,誠乃“巨浪之父”!
噫吁戲!讚我黃公,身懷滿腹經緯,忠誠報國;不計半分利祿,勇攀高峰。“三不許”鐵紀,常勵小我;“四共同”原則,造福大眾。攻堅克難,書航天之豪邁;繼往開來,樹典範於永恆!
作品導讀:
黃緯祿,安徽蕪湖人,自動控制與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1943至1944年,黃緯祿在英國實習期間,險遭德國V-1型導彈轟炸。不久,又參觀了英國繳獲的德制二代V-2導彈。當時,我國軍民仍有許多是靠大刀、長矛、土地雷等,與日寇血戰。在英國,猛然看到世界上竟有不當面廝殺,就能制敵於千里之外的先進導彈,黃緯祿深受震撼:中國何時能有這樣的武器,不再受人欺負?
懷著讓中華民族不受欺凌的強烈願望,他將一生的奮鬥目標,鎖定在中國導彈研製上。新中國成立後,他夙願得償。1954年春,他在中南海聆聽了錢學森關於火箭技術的報告。從1957年起,黃緯祿正式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他的導彈追夢之旅,擔任液體彈道導彈副總設計師兼控制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當時,中國導彈研製,主要是在蘇聯援助下仿製。中蘇關係惡化後,又恰逢我國三年自然災害。為了研製“爭氣彈”,黃緯祿經常忍著飢餓,通宵達旦破解技術難題。餓極了,就在水杯裡倒幾滴醬油哄哄肚子,繼續熬夜。憑著這種精神,黃緯祿帶領導彈控制系統研發團隊,歷時13年,經過無數次失敗,先後為中國自主研發的4種液體彈道導彈定型。
1970年,在中國固體燃料潛地導彈研製受阻之際,他又臨危受命,擔任水下發射固體彈道導彈任務的總設計師。黃緯祿不辱使命,乘風破浪,再克一系列難關,使中國潛艇發射的導彈,如蛟龍出水,雷震海天!他還提出“一彈兩用”,讓導彈上岸,研製成功固體陸基機動戰略導彈,使導彈在陸地也“長了腿”,機動靈活。
本賦以“航天老總”、“巨浪之父”為韻,用寫實的筆法,再現了黃緯祿從少年立志,到液體、固體,海基、陸基導彈研發的艱難歷程,樂觀精神,巨大貢獻!讀來使人對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愛國奉獻、不計名利、持之以恆的精神,不由得產生崇高的敬意!
作者簡介:
盧曉,安徽蒙城人。中國楹聯學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楹聯報》總編,安徽省楹聯學會副會長,亳州市二、三屆人大代表,四屆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馬年春聯徵集“十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