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溫度,熱點有態度。點選“關注”,每天一篇,貓叔陪你聊熱點!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11年前的藥家鑫案?
如今,藥家鑫已被執行死刑,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但當媒體披露藥家鑫的整個犯案過程後,還是讓不少人納悶:
他是如何從一個乖乖仔,瞬間變成了一個冷血的惡魔?
原本只是一場用不了多少錢就能解決的普通交通事故,為何當時還是大學生的藥家鑫會選擇一條最壞也是最殘忍的路?
這不僅讓兩個家庭分崩離析,更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當我們11年後再來看藥家鑫案,也許從媒體披露的大量資訊中,終於能找出最接近真相的那個答案。
01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在送完女友開車返回時,在路上撞傷了一個28歲的女人張妙。
當時張妙和她騎的電動車,就躺在距離藥家鑫車不到十米的距離。張妙側躺在地上,不斷呻吟,雖然撞得不輕,但並沒有什麼大礙。
這時,如果下車檢視情況的藥家鑫能及時撥打120電話或把張妙扶上車送去醫院,那這也只能算一場普通的交通事故,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解決的事,也不會觸犯法律或坐牢。
但當時慌了神的藥家鑫,卻做了一件正常人都無法理解的事:
他在下車檢視情況時,覺得張妙正試圖記他的車牌,於是他從隨身攜帶的揹包裡掏出了一把尖刀,一刀又一刀地向躺在地上的張妙刺去,一連刺了8刀,讓原本並無什麼大礙的張妙失去了生命。
隨後,他駕車逃逸,在逃逸的過程中又撞傷了行人,才被附近的村民堵住。三天後,藥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自首,事無鉅細地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可最讓張妙父母不能理解的是藥家鑫殺人的動機。
藥家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自己殺人的動機。他說,害怕撞到農村的特別難纏。而張妙就是他嘴裡說的“農村的。”
可在張妙的家人看來,原本用不了多少錢就能解決的普通交通事故,藥家鑫卻為了怕所謂的難纏,就選擇殺人滅口,實在是喪心病狂。
所以張家人寧可放棄賠償,也要讓藥家鑫以命抵命。
就像張妙父親在鏡頭前,聲淚俱下說的那樣:這個大學生的素質太差了!
但藥家鑫在一念之間做的這個錯誤決定,真的僅僅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
孩子的每種心理和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這個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在於孩子,在於大人。
02
在這件事發生後,藥家鑫的母親始終不願相信,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肇事逃逸案,而是他的兒子動了刀子,非法剝奪了他人的生命。
因為在藥家鑫母親眼裡,藥家鑫從小就是一個乖巧和聽話的孩子,說話聲音細細的,而且性格軟弱,怎麼也想不到他會做出這樣的事來。
這時,大家才好奇:藥家鑫的童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藥家鑫1989年出生在陝西省西安。
父親藥慶衛作為從華山機械廠駐廠軍代表的職位上覆員轉業,得到了一筆20多萬元的轉業安置費。
母親段瑞華曾在一家飲料廠工作,後來企業倒閉後有七八年時間沒有工作,直到轉到華山機械廠,卻在做了幾年庫管員便被迫“下崗退休”。
所以藥家鑫的家庭,雖然能解決溫飽,但並不是大富大貴。
可在金錢上,父母對藥家鑫卻是相當的溺愛。
藥家鑫對電子產品特別熱衷,為了滿足自己這個愛好,他上大學後就開始四處教人彈琴,但每個月還是捉襟見肘,甚至要伸手向父母要錢。
在藥家鑫出事後,他原先使用的手機,他的母親每個月仍然在幫他還著貸款。
還有買車的時候,父母本來給藥家鑫只准備了4萬元的預算,但藥家鑫看上了14萬的雪佛蘭。為了買下這輛車,藥家鑫的父母只好拿出了十萬元的全部積蓄,還借了4萬元的外債。
所以在金錢上的溺愛與無度,讓藥家鑫在性格上潛移默化地養成了“自私”與執拗的性格。這也為接下來的罪行埋下了伏筆。
03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個一直在父母眼中的乖小孩,曾在庭審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小的時候,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
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把我關在地下室裡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地下室裡待著。
我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我經常想自殺。
是不是不可思議?
藥家鑫的父母在金錢上對他無比的溺愛,卻在教育上對他太過於嚴格。
他甚至不堪忍受這樣的嚴格,無數次想過自殺。
藥家鑫的父親藥慶衛原本是山西晉中農村人,後來當兵提幹讀了軍校,才得以改變命運,實現進城結婚生子的逆襲。
而藥家鑫是他們唯一的兒子,所以一家人把期望都灌注在了藥家鑫身上。
在藥家鑫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次老師教他們電子琴,結果小小年紀的藥家鑫表現得非常出色,被老師誇有天賦,所以回家以後他便吵著讓媽媽給他買臺電子琴。
但因為家庭條件有限,藥家鑫買電子琴的願望沒能及時得到滿足,後來還是在西安某研究所任高階工程師的外公出差日本時給他帶回了一臺。
但小孩子的興趣來得快也去得快。練琴就漸漸變成了他的噩夢。
他不止一次在媒體面前提過,練琴是他“最痛苦的回憶”。
後來藥家鑫出事了,他的媽媽在訪談中也承認了自己對孩子很嚴格,特別是在練琴上。
後來我們才知道,如果藥媽媽對藥家鑫的嚴格,僅僅體現在練琴上,說不定藥家鑫會成為下一個“郎朗”。但藥媽媽卻把“嚴格”這件事,貫穿了藥家鑫的整個童年生活。
藥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藥家鑫小時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發生打架的事情,無論對錯,他回家總會捱罵。
這讓小時候的藥家鑫根本不敢犯錯,也根本不敢與別人發生衝突。別人欺負他,他也只能忍著,甚至避而遠之。
因為他知道,無論自己對錯,只要和其他小孩發生了衝突,媽媽一定是站在對方那邊,自己回家免不了一頓罵。
所以即便他已經是個大學生了,但他講話的聲音依然是細聲細氣,待人接物依然是唯唯諾諾。
04
還有藥家鑫的爸爸,也同樣不瞭解孩子的心理。他和藥媽媽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上極度的苛刻。
藥家鑫曾回憶過童年一件讓他印象深刻的事:
在學校裡,他被一個男同學欺負,男同學要求藥家鑫揹他,如果不揹他,就讓藥家鑫給他一塊錢。
藥家鑫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老師叫來了他的父親。
他的父親卻當著老師的面說,那就讓他背吧!
其實這件事藥家鑫一點錯都沒有,但父親並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去支援他,這讓藥家鑫備受打擊,也讓他從小就缺乏了安全感。
這更讓小小年紀的他養成了“怕事”的性格,特別是在遇到突發事件後,他第一個想法不是勇敢地去解決,而是想到這件事會不會給他帶來麻煩。
如果會給他帶來麻煩,他會不顧一切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
所以,這也從側面回答了普通人無法理解的那件事:為什麼一場普通的交通事故會演變成一場惡性的殺人案件。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藥家鑫的性格慢慢開始扭曲。
讀中學的時候,有同學欺負他,把他的頭按在牆上撞。他不敢跟父母說,又不敢去學校,害怕那個學生再欺負他。
從那以後,藥家鑫就變得更膽小怕事了。
還有,藥家鑫在中學第一次上法制課的時候,回家拿著書向爸爸控訴,說他壓迫他、管著他。
藥爸爸不但沒有重視孩子的控訴,還嚴厲地對藥家鑫說:“我是你的監護人,當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錯,承擔責任的是我。”
在採訪中,藥爸爸直言不諱地說,他對藥家鑫的教育一直都是打擊教育,當他覺得藥家鑫有點飄的時候,就會對他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外面的強人多了去了,你這點根本不算什麼。
他以為這樣的教育會讓藥家鑫養成低調沉穩的性格,但所有事情做得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這也讓藥家鑫變得越來越壓抑和痛苦。
05
所以,從藥家父母從小的教育裡,我們似乎能理解藥家鑫在採訪時說的那個看似荒唐的殺人動機。
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許荒唐至極。但對於藥家鑫來說,當時慌不擇路的他,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也許就只有這個。
就像他在庭審上解釋自己殺人動機時說的那樣:
假使我放過張妙,張妙及其家人勢必會跑去找我爸媽告狀。
到時候我爸媽根本不會考慮我的感受,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關心過我。所以與其被父母知道而受到嚴厲的責罰,還不如現在就讓張妙閉嘴。
當我們瞭解了藥家鑫的童年經歷後,這段話從他口中說出來也許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所以即便他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還是有人會同情他,覺得他天生並非殘暴之人,他只是一個長期得不到父母保護,又害怕犯錯後被父母批評的孩子。
也印了那句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特別是這種長期在精神上受到父母打壓的孩子,終有一天他們手中的刀,不是對準別人就是對準自己的父母。
而這樣的事情,也不止一次發生在我們身邊了。
藥家鑫就是這樣。
因為害怕才去隱藏,因為隱藏才忽視了正確的解決辦法。而他想隱藏的這種方法,就是錯誤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本能反應。
怯懦和自私,讓他完全沒有能力獨自來承擔這件事情,即便這是一件在很多人眼裡很容易就能解決的事。
在藥家鑫行刑前的最後十分鐘,他見了父母最後一面。他對父親說:
爸,我愛你,我先走先投胎,你們晚點走,下輩子當我的孩子,讓我來照顧你們。
最後,他還告訴父親,自己死後想捐獻眼角膜,但嚴厲地父親卻偏激地對他說:希望你把你的罪惡都帶走,不要連累別人。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也許藥家鑫在處理交通肇事上的偏激,與父親有很大的關係。
更悲哀的是,他最後的願望都被父親無情地拒絕了。
直到藥家鑫走後,藥爸爸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他後悔不已。
整整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悔恨與自責中度過。
他說:”在藥家鑫的事情上,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於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後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
11年後,當我們再來看藥家鑫案,看到的不僅是兩個家庭的破裂,更多的是錯誤家庭教育下,一個孩子的悲哀。
11年後,希望從媒體的深度報道中,我們能儘可能還原藥家鑫背後的故事,從中正視自己的教育方式。
希望藥家鑫式悲劇,不會再發生。
原創不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轉發與留言,是貓叔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