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們弄了些啥,貌似你也行?

1、貌似沒啥了不起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個科學家,表彰他們“對理解複雜系統的開創性貢獻”。引號裡,至少傳遞出兩個意思:

首先,複雜系統是很難理解的,以前人類理解的很不到位。

其次,三位的貢獻讓人類對複雜系統的理解上了個新臺階。

具體啥貢獻呢?

真鍋淑郎(美國)、克勞斯·哈塞爾曼(德國),這兩位“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變異性並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得了一半獎金。

喬治·帕裡西(義大利),他“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的無序和漲落的相互影響”,得了另一半獎金。

乍一看,這也沒啥了不起的呀:原子、行星等物質的相互影響,牛頓三定律說的清清楚楚啊,我高中就會了。預測全球變暖就更簡單,我也會——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人類的能源消費量越來越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來越大,所以全球一定變暖嘛!

瞧,這就是完全不理解複雜系統的簡單思路。

假如地球像玻璃球那樣單純,大氣層只有二氧化碳的量在變大,那麼,剛才這套推斷是沒問題的。

然而地球是個複雜系統,溫度變化的因素海了去了。二氧化碳這個單一因素的微量變化,會不會起主導、決定性作用,那是很難搞清楚的,而做到量化可靠地預測,就是難上加難了。至於物質之間相互影響,就算簡化到物體都是質點,相互之間只有純潔的引力,也只能搞定兩體運動,再多一體都搞不定,這就是難倒人類幾百年的三體問題。然而三體還遠遠稱不上覆雜系統。

2、什麼是複雜系統

你高考答的物理題,那些彈簧、小球、斜面、拋物線、重力加速度……無論組合得多複雜,也只需簡單的幾何代數手法,跟F=ma扯上關係,就可以算出小球的狀態。因為,這都是理想化的簡單系統。

但現實世界永遠不會這麼簡單,我們只聊兩點體會一下:

一是複雜無處不在。比如最簡單的一隻氣球,裡面有無數個空氣分子——無數體。你隨便指定一個分子,人類都沒有能力算出它下一秒在哪兒。因為,每個分子都是各種速度、各種角度,橫衝直撞,相互影響。情況太複雜,你沒法測量分子們的狀態,也沒法列出那麼多方程,列出來了也求不出解,超出了我們的測量、計算能力。這就是複雜系統。顯而易見,氣球裡的空氣,只是最單純、最小的一種複雜系統。

二是隨機無處不在。小尺度的比如:分子做熱運動,會發射電磁波,影響其他分子的運動,而電磁波的方向是隨機的。大尺度的比如: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處相同的地形——為啥呢,既有微觀隨機因素的影響,也有複雜系統本身隨機性質的互動影響。

打個比方,對面走來20歲的蘇菲瑪索or八兩金,伊沒看你,更沒碰你,卻可以微妙地改變你的腳步,因而改變你之後的一切時空關係——腳踩哪塊地、擦肩哪個人……這個微妙的影響,最終會傳遞到整個世界。

現在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大氣層該有多複雜:量大,密度不均,緯度變化與溫度,水系分佈與溼度,生態系統,地形,塵埃,等等,各種因素的微妙變化,都在影響大氣運動狀態。

這種情況下,想從微觀入手,透過掌握每個分子的運動狀態,來精確掌握它們的宏觀運動,那就是痴人說夢了。

那可怎麼辦呢?

3、看整體

沒人想不到看整體,也沒人不想掌握整體,小到人體,大到宇宙,全世界古人,最早都主張過:看整體,看整體......但要做到可量化計算、可重複驗證、可靠地預測,就難如登天了。

所以,看整體,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主張。

就好比炒股、買理財、投資P禿P,就算是豬,都會主張:要買將來看漲的、肯定能兌現的。但是請問,誰會漲,漲多少,啥時候漲,誰肯定兌現?這就難比登天了。是的,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複雜系統,包括每個人本身。

回到那個氣球,裡面一堆亂哄哄的空氣分子,你怎麼看整體?拿在手裡盤出包漿麼?

科學家的辦法是,從微觀出發,搞了幾個可以觀測的宏觀量,比如:

體積:分子們共同佔據的空間。

壓力:分子們亂動亂撞,對接觸物造成的一種垂直接觸力。

溫度:分子們熱運動的烈度,振動越劇烈,就是溫度越高。

內能:分子熱運動能量總和的統計平均值。很顯然,物體的質量、體積、形態不變的情況下,溫度越高、內能就越大。

如此這般,再假設這個氣球中,每個分子的狀態,都有相同的可能性,簡單講就是假設它們機率均等——這就把微觀與宏觀態,對應起來、聯絡起來了。

從這個思路出發,就可以發展出“整體看問題”的物理學了。只需幾個宏觀量,就可以愉快地玩耍可觀測、可計算的老遊戲了。

有點科學精神的同學可能會問:這個思路,比如這個假設、這些宏觀量,靠譜嗎?

靠譜。

科學家們從微觀態出發,理論推匯出了宏觀量,研究大量粒子的宏觀統計規律,發展出了統計物理學。又從測量出發,利用實驗的方法,確定了宏觀量,研究能量轉化等宏觀規律,發展出了熱力學……微觀、宏觀連線嚴密;理論、實驗相互印證。

當然,這些學科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你中有我、相互成就的。我們看一眼作出貢獻的部分科學家名單,體會一下有多頭疼就好:麥克斯韋、玻爾茲曼、吉布斯、達朗貝爾、拉格朗日、哈密頓、雅克比、托馬斯·揚、科里奧利、卡諾、邁爾、亥姆霍茲、克勞修斯、焦耳、開爾文、能斯特、普朗克、愛因斯坦……

有了他們的工作,我們不用去追蹤單個的粒子,就可以研究分子運動、流體運動,就可以設計蒸汽機、內燃機、冰箱空調航天器,就知道研究永動機純屬浪費公共資源。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離不開這些學科的支撐。

如此,複雜系統的問題,貌似就迎刃而解了?現實哪有那麼便宜!

4、混沌

大概70年前,圖靈等科學家發現,一個複雜系統,就算是最簡單的東西,只遵守最簡單的規則,並且很方便用公式來表示,不用包括機率,也會自發地產生不可預測的現象。

啥叫“自發”呢?就是不勞別人干涉內政,俺自己就可以突變——莫名其妙地大起大落。

比如用公式模擬奶牛花紋的形成,你知道它肯定能成奶牛花紋,但花紋啥時候出現,出現後的具體形狀、大小,它完全無法預測,是隨機的。現實正是如此,你找不到兩片一樣的奶牛花紋。

遵循簡單規律,演化出複雜、有規律、但無法準確預測的結果,這種動態系統,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或者說,它就是自然。

最簡單的,比如風吹黃沙,你知道會形成有規律的沙浪、沙丘,但啥時候形成,具體啥形狀,你無法預測。即使放在實驗室,同樣的風,吹同樣的沙,也絕不會組成一模一樣的沙浪。同樣的種子,種在同一片土地,也長不出同樣的樹枝。就算是一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分裂,在同一個子宮孕育的同卵雙胞胎,也不會一模一樣。

大概60年前,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等科學家發現,在一個複雜系統中,即使某個條件只發生極微小的變化,它的影響也會隨著系統的發展,被不斷放大,從而對整個系統的演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促成完全不同的、無法預期的結局。

對這個現象,洛倫茲科普道: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

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混沌理論從這裡生根發芽了。地球、水體、大氣……都屬於混沌系統。

世界上有多少蝴蝶?有多少比蝴蝶擾動小、擾動大的事物?沒人知道。

好吧,總結一下,在一個複雜系統中:

首先,就算是條件都是決定性的,也會產生隨機的結果,無法預測。

其次,粒子的很多行為本身就是隨機的,它們的微小變化也就無從預測。

再次,每個微小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最終結果。

又次,每個複雜系統所處的環境也是隨機的,比如水體、大氣流動過的地形等等。

這就是混沌系統。交給你,你怎麼玩兒?

聊到這兒, 對於量化、可靠地預測複雜系統有多難,我們算是管中窺豹了。

天氣就屬於混沌系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對地球大氣,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密集廣泛的實時觀測,跟蹤計算,我們也無法精確預測天氣。

短期的比如明天哪裡下雨,下多大,溫度多高,準確率還算有實用價值。至於下週此時此地下不下雨、降水量、溫度多少,那就只能像股評節目一樣參考了。

不然,這個國慶假期的第4天,我國北方遭遇冷空氣和暴雨的雙重暴擊,怎麼會令廣大遊客猝不及防呢?

所以,摸清粒子們湊在一起時的行為,就非常重要了。

5、喬治·帕裡西幹了啥

不同的物質,在不同的溫度、壓力等條件的變化下,會在氣體、液體、固體等不同物態間切換。粒子凝成固體,通常是晶體。晶體的粒子排列有規律。但有些時候,比如溫度驟降或壓力暴增,粒子快速凝結在一起,排列不規則,無序,這就是非晶體,玻璃就是一種典型的非晶體。

帕裡西的研究,簡單講叫“自旋玻璃”。這裡的玻璃,指的是無序性質。這裡的自旋,指的是磁自旋。磁極的指向,就是它的方向。

在鐵磁性物質中,磁自旋多指向同一個方向。

在反鐵磁性物質中,相鄰的磁自旋交錯反向排列。

以上兩種都有序。

而自旋玻璃,是一種特殊的金屬合金,比如,把鐵原子,隨機混合到銅原子的網格之中。它的磁自旋方向就是隨機的,無序的。

這樣搞法,即使只有幾個鐵原子,它們也會相互干擾,徹底改變材料的磁性——找到它們的行為規律,對於理解這些無序狀態下的群體行為,非常重要。

1975年,大衛·謝靈頓、斯科特·柯克帕特里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自旋玻璃模型,算是邁出了艱難的一步,但這些數學技巧,從物理角度說,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1979年到1984年間,帕裡西引入了“複本對稱破缺”的概念,應用到上述模型,給出了平衡態的解。

這一步很關鍵,科學家們在此基礎上廣泛探究,引發了統計物理深刻的發展,廣泛應用在各種無序體系,包括曾經刷屏的神經網路等等。

帕裡西與卡達爾、張翼成在1986年提出的KPZ方程,進一步推進了隨機過程的描述。奧地利籍數學家馬丁·海爾對這個方程的研究成果,獲得了2014年的菲爾茲獎。

這些工作,對於研究隨機現象是如何被隱藏的規則支配的,有著深刻的意義,從而,被認為是對複雜系統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6、真鍋淑郎幹了啥

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目前只佔總體積的0.04%,而溫室氣體還包括甲烷、水蒸氣等等。水蒸氣在不同地區,低可0.01%,高可4%。同等質量下,甲烷的溫室效應,可達二氧化碳的25倍。

理解了複雜系統、混沌系統,就不難理解:確定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是有多難。

上世紀60年代,真鍋淑郎在二氧化碳的氣候角色的研究中,領導了相關物理模型的發展。

他引入了空氣團因對流而產生的垂直輸送,以及水蒸氣的潛熱。在此基礎上,簡化了模型緯度——縮減為一維模型:一個垂直的圓柱體,延伸至大氣層40公里......

透過不斷改變各種氣體的濃度,反覆測試模型。得出結果:當二氧化碳水平翻倍時,全球溫度上升超過2°C。

7、克勞斯·哈塞爾曼幹了啥

聊他之前,我們還得回顧一下地球的複雜:地球是圓的,地軸是偏的,水體分佈是隨機的,地形是隨機的,在不均勻的太陽輻射下,溫度、溼度、壓力變幻莫測。於是各地天氣變化捉摸不定,而且差異巨大——這些天氣加在一起的發展趨勢,就是全球氣候趨勢。

所以,真鍋淑郎那個圓柱裡的天氣,如果不能和現實的地球氣候聯絡起來,就不具有現實意義。

哈塞爾曼的工作,就是運用混沌理論,把天氣和氣候成功地聯絡到了一起。

哈塞爾曼的決定性技巧,就是把天氣的快速變化,作為噪音納入計算。

受愛因斯坦的布朗運動理論啟發,他建立了一個隨機氣候模型,證明了快速變化的大氣,會導致海洋的緩慢變化。

這個模型,包含了眾多噪音、訊號的識別資訊,就像指紋,可以被分離出來,識別它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模型顯示:自19世紀中期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在過去150年裡,地球溫度上升了1°C。這與實測相符。

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人類的鍋。

8、咋辦

複雜系統雖然不能精確預測,但它有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透過調整某個關鍵因素,來影響後續結果。

當然,根據混沌理論,我們調整某個因素,無法掌控、預知它的長期影響究竟是怎樣的、有多大。

那要如何呢?好辦,就是實時觀測其短期影響,作出即時反應,不斷調整,從而促使系統發展,符合我們的預期方向。舉個例子:

一個油田,地上有處於複雜環境的管網、設施、員工......地下有隨著開採不斷變化的油氣藏......這就是一個複雜系統、混沌系統,而相關資料,我們只能掌握一些可採集的片段——相比而言,真不如氣象部門搞天氣預報採集的全。

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更好地讓油田可預期地發展呢?

一個廣泛認可的方向是:利用現有理論,把那些地質認識、開發知識、管理理論、公理公式,寫進軟體,連線硬體。幹嘛呢?一邊採集資訊,預測短期趨勢,一邊實時作出反應,最佳化行為。如此不斷、及時調整,從而讓整個油田發展,符合我們的的預期方向。

比如,基於IPM油氣生產一體化模擬與最佳化系統的DOF數字油田智慧管理系統,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它可以根據各油田的實際情況,一地一策,獨家定製智慧油田,達到“全面感知、自動操控、趨勢預測、生產最佳化”,實現油氣田生產一體化最佳化與智慧管理。

這個廣告聊完,我們就知道,人類應該咋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對照模型,實時觀測氣候變化,及時調整,讓氣候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

9、幾句廢話

這位同學又不服氣了:既然結論這麼明確,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就行了,還對照、調整個啥?

咳咳,地球是個複雜系統,二氧化碳有排放,比如動物呼吸、工農畜牧業、火山爆發,等等;二氧化碳也有消耗,比如光合作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碳酸鈣沉積,等等。

假設,地球上火山爆發等地質運動減緩(長期看這還真是趨勢),人類排放降低,而碳酸鈣沉積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將來二氧化碳會短缺,你讓植物怎麼活?

植物活不下去,誰能活?

再說,就算不考慮植物和食物,當二氧化碳減半時,地球極可能進入冰河期喲,你不怕冷嗎,去哪兒挖煤取暖?

所以,再正確的主張,也不能一根筋。任何行為方向,都要根據現實變化,適時地予以調整。這才是滄桑的人間正路。

-END-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10-07

相關文章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籍科學家Syukuro Manabe.德國科學家Klaus Hasselmann和義大利科學家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領導 新加坡成立全球首個功能智慧材料研究院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領導 新加坡成立全球首個功能智慧材料研究院
材料不同的特質,讓目前的科技發展受原材料所限制.研究員希望突破材料層面的侷限,研發具有內部功能.記憶功能,還有可隨環境而變化等特性的材料. 以智慧材料製作的膠囊只會在檢測到癌細胞時才會釋放藥物,不會傷 ...

嘮科|他們揭示了“複雜物理系統”背後的奧秘——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解讀

嘮科|他們揭示了“複雜物理系統”背後的奧秘——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解讀
(記者:和苗.付一鳴.彭茜:設計:馮思迪:製圖:錢錚:編輯:胡丹丹.錢錚.魯豫)

氣候模型科學家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氣候模型科學家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氣候模型可以預測全球變暖的程度,將自然災害直接歸因於氣候變化:氣候模型曾經招致強烈批評,今年卻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供圖:NASA 就在30年前,氣候預測還備受懷疑: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已成為我們瞭解全 ...

真鍋淑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本世紀以來日本拿下20個諾獎”靠的真是政府計劃?
2021年10月5日,真鍋淑郎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所謂"世紀之初日本政府諾貝爾獎計劃,誓言今後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說法又被翻出來,以證明日本令人矚目的科技發展 ...

電力工程師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電力工程師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Hannes Olof Gösta Alfvén,瑞典電力工程師,磁流體力學的創始人,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除了諾貝爾獎以外,Alfvén還曾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美國的富蘭克林獎章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陳德亮院士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北歐時報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陳德亮院士
(北歐時報 新譯科技斯德哥爾摩訊 記者Robin Ho.通訊員Tianhao M)瑞典當地時間10月5日上午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新聞釋出會,公佈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美國.德國.義大利 ...

新聞8點見│獨家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提到了郎朗和中國的酒

新聞8點見│獨家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提到了郎朗和中國的酒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10月8日下午,新京報記者獨家連線本亞明·利斯特教授,揭開這位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背後的故事. 本亞明·利斯特1968年出生於德 ...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3名經濟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訊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1日中午,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一半獎項被授予David Card,另一半聯合授予Joshua D. Angrist和Guido W. Imbens ...

真鍋淑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曾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訪問交流

真鍋淑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曾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訪問交流
真鍋淑郎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曾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訪問交流 10月4日,2021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結果揭曉,日裔美國科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是三位獲獎者之一. Manabe是公認 ...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來源:福州廣電-福視悅動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佈,將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本亞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戴維·麥克米倫(David W.C. Ma ...

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點“冷”!頒給了“邊緣地帶”的科學家

這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點“冷”!頒給了“邊緣地帶”的科學家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剛剛授予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點"爆冷",並沒有頒發給熱門的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以及天體物理等領域,而是給了物理學的"邊緣地帶"--複雜系統研 ...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David Card 、 Joshua D.和Guido W. Imbens獲獎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David Card 、 Joshua D.和Guido W. Imbens獲獎
財聯社10月11日電,David Card . Joshua D.和Guido W. Imbens獲得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新京報快訊 據諾貝爾基金會網站訊息,David Card . Joshua Angrist和 Guido Imbens獲得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編輯 陳豔婷

「歷史上的今天」美籍華人崔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史上的今天」美籍華人崔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 崔琦崔琦是在中國河南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從事電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楊振寧 ...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經濟學家分享該獎項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經濟學家分享該獎項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被授予一半給David Card,另一半聯合授予Joshua D Angrist和Guido W Imbens.David Card被授予2021年的獎項,"是因為 ...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在即,聽說熱門領域是全球債務?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在即,聽說熱門領域是全球債務?
從2019年的"脫貧"到2020年的"拍賣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從前只可遠觀的獎項正在變得越來越具有普世價值. 而在受新冠疫情反覆困擾的當下,世界經濟的復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身價過億卻不願在國外發展,只求“中國綠卡”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身價過億卻不願在國外發展,只求“中國綠卡”
科學家諾貝爾是一個特別富裕的人,他一生擁有350多項專利發明,在歐美五大洲開設了100多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大量財富. 1895年,諾貝爾留下遺囑,拿出大量遺產作為基金,把每年所得的利息分成5份,獎勵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到底為什麼獲獎 一篇人人可看懂的文章為你解答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到底為什麼獲獎 一篇人人可看懂的文章為你解答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今年的獲獎者一共有三位,那麼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關於經濟的驚天秘密才讓他們從一兩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奪得桂冠呢,今天就帶大家用最簡單的語言一覽他們的真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