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關於山西銅元版式,民國七年(1918年),山西省在省城太原龍王廟街成立山西銅元局,並在太原小北門柏樹院千佛寺內的陸軍修械所內設立銅元廠,開始製造銅元。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撤銷銅元廠改為太原兵工廠銅元停造為止,前後歷時八年,共製造當十銅元42113萬多枚,二十文銅元也有數千萬枚之多。當時所鑄十文銅元樣式依民國政府規定正面鑄有麥穗圖,取豐歲足民之意,中間書寫“壹枚”字樣。背面上下兩邊分別鑄有“中華銅幣”、“當制錢十文”,中間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初版時左右鑄有“山西”二字,但在大規模生產時將其去掉,使之成為一種無署名的奇特品種。二十文面版基本類似十文,只不過將“壹枚”改為“貳拾文”而已;背版則取消了面值,增加了年號。
山西銅元製造量巨大,流通範圍遍佈黃河流域的廣大北方地區。關於它的版式演變,業界人士已作了比較深入的發掘和研究 。筆者儘管涉及銅元時間不長,認識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對其版式五彩斑斕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放膽做些探討,歡迎批評指導。
本文以帶面值的一面為面,以帶國號和旗的一面為背。
十文
(一)、面版 小麥穗 、大麥穗。
一、小麥穗
小麥穗的分版過去大都以“枚”的不同變化展開的,這樣好像脈絡不是很清晰,而且也不易分清。筆者以嘉禾右上葉下部的變化而展開去,似乎有豁然開朗之感。由此可分為三個系列,即:連葉、叉葉 和直葉。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右上葉下端的連線上:連葉的右上葉只與下葉相連;叉葉的右上葉下端 分別與麥稈和下葉相連;而直葉的右上葉與麥稈直接相連。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差別(見圖一)。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連葉 右上葉相連下葉,不連麥梗。右下麥穗麥芒短,且明顯低於右上麥穗左葉頂端;“壹”字的“⺈”豎筆相連橫筆。可分為:曲撇枚(A)、連橫枚(B)、短橫枚(C)。
曲撇枚(A)的特徵是“枚”字俊秀飄逸,撇筆起筆彎曲,反文橫筆平直、下撇從橫筆中下起筆;
連橫枚(B)的特徵是“枚”字下撇相連橫筆,橫筆落筆內收,呈起筆窄落筆寬圓狀,下撇從橫筆中起筆;
短橫枚(C) 的特徵是“枚”字的橫短小且兩頭尖細,呈棗核狀。捺筆離橫,下撇起筆基本與橫筆起筆齊(見圖二、三);
連葉版中的“枚”字等還有許多細小變化,但大都可以歸於上述三類。
今天就先寫這麼多吧,以後會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