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鉤又稱龍鉤,它是腰帶上的鉤,因鉤端常以龍頭造型,故又稱龍鉤。歷史上玉龍鉤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
尤其是明清兩代,數量劇增,且選料嚴格,琢磨更加光潤細膩。造型多為長條形。但明清時期的玉帶鉤並不像前朝那樣被人們廣為使用,而是成了上層統治者及文玩雅士們發懷古之幽情的鑑賞品。
此件明代玉龍鉤取材和田玉,玉質白皙緻密,器表呈有強烈玻璃光澤,符合明代拋光工藝之特徵。以龍首為鉤首,龍首寬額,蝦米眼,如意鼻,葉形耳、髭發短,上下唇成斜角,露出一對虎牙,後腦飾有雙角,三縷髭發飄拂,符合明代龍、螭造型紋飾特點。
明代白玉雕蒼龍教子帶鉤,鉤身一螭盤曲而伏,口銜瑞草,眉眼由中央勾出,四肢粗壯有力,分叉捲雲式尾,鉤身底部承有扁圓鈕。採用浮雕、鏤雕、陰線刻等技法而成,刀工挺拔硬朗,拋光細膩考究。
明帶鉤中螭與龍首之間的距離,介平元、清兩代帶鉤之間,螭已從元代的緊貼於鉤身變為騰空狀。
此件亦為白玉雕蒼龍教子帶鉤,不過非是明代而是清代,清代帶鉤較之元、明兩代,螭之四肢騰空高度最高,螭身離鉤首距離最近。
此件整器造型優美,富有立體感,雕琢細膩嫻熟,線條婉轉自如。鉤身伏一螭,口銜靈芝,身姿靈動,四肢騰空關節處飾雲紋,卷尾分叉,鉤身底承扁圓形鈕,與鉤身距離極近,表明其非實用器,多作賞玩之用。
另外清代玉龍鉤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撫之其稜角和運刀的交接處有楞手之感。龍首寬額凸起,猶如壽星之額,鋸齒形眉,如意形鼻,上下唇斜角,露出一對虎牙,頭飾雙角,髭發飄拂,皆系清代龍紋之典型特徵。
要釐清不同時期的玉器特徵十分不易,點選下方連結,楊震華老師以各朝代的標型器為例,用她近50年的經驗,為您帶來一場學了就能會,會了就能用的玉器鑑定課程,快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