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課開展的很順利,課堂上學生能做到仔細傾聽,認真思考,課堂效率在逐步提高,作業質量也越來越高,個別問題學生也進入了我的重視圈。這個新環境我已基本適應,漸漸打出來自己的節奏。
或許一年級的開頭太過完美,第一節課就成功調動了小蘿蔔頭們積極參與課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在六年級示範課的準備中我就想當然的認為大孩子有理解能力更容易調動課堂積極性。
課前我精心設計每個環節:趣味引入,巧妙設疑、先破後立、步步緊逼、成功登頂、對比加深、生活應用。這樣的設計打破傳統,層層相扣,不斷推高,更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課前我是充滿自信的,有了好的課何愁上不好課呢?
令我震驚的是所有爆點居然成了悶炮。開場C羅和梅西的罰點球影片就冷場,山區的孩子操場都是緊湊型的,何談足球愛好呢,我忽視了此地的現狀。緊接著我理想中的高潮迭起在一個個被我忽視的基本點上尷尬冷卻。
對比兩個年級的課,同樣都是直接進班上課,為什麼師生互動效果相差如此巨大呢?我覺得有兩點我忽視了。
一是一年級學生學習0基礎,我教學設計時是不受限制的。而六年級孩子我在學生已有前五年的數學積累的基礎上設計的,前面我認為該有的基礎卻踏空了,不是我啟發不了學生的思考,而是學生思考發生了嚴重斷層。
二是一年級學生天真,想到什麼敢於表達。而六年級學生羞澀拘謹,想到未必敢表達,想不到更是低頭沉默。
這次的不完美給我的啟發:以後無論上哪個年級的課,務必在課前多接觸學生,觸底才能精準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