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6日,解放濟南的偉大革命在華東野戰軍的高昂士氣中開始打響。
當時國民黨守軍雖然兵力充足,裝備齊全,但全軍瀰漫著低落和恐慌的情緒,面對浩浩蕩蕩的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解放軍已無把握勝利。
守城的國民黨兵力雖有12萬之眾,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許世友曾在開戰之前,滿懷信心地聲稱能在23天左右攻下此城。
許世友
但結果更出人意料,僅短短8天我軍就大獲全勝,吳化文更是率部起義,選擇向解放軍投誠。
吳化文的起義對解放濟南有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但吳化文在此之前劣跡斑斑,反革命甚久。
鑑於這樣的前科,當時跟隨吳化文投誠的三個師長楊友柏、趙廣興、何志斌,他們的結局如何?
吳化文
吳化文率眾棄暗投明,為革命立功頗為顯赫
吳化文是一個圓滑老練的投機分子,他的政治生涯曲折多變,先後投奔過馮玉祥和韓復榘,甚至在抗日期間奉蔣介石的命令投降了日本人,成為漢奸,直到抗戰勝利後方被收編到蔣介石麾下。
雖然他做過不少反革命反人民的事,但中共中央當時願意給他一次誠心改過的機會,前提是要求他率部站在革命這邊,併為反對國民黨的解放戰爭而戰鬥。
馮玉祥
為此,在戰爭前夕中共方面多次以密電的方式和透過其身邊的中共地下黨員進行勸降,但吳化文善於投機的本性卻使得他在這個關頭猶豫起來,仍然在權衡利弊。
中共中央當然能夠識破他這種心理,便加緊軍事行動,於1948年8月完成了對濟南的包圍。
在這種危急情勢的壓力下,吳化文方下定決心率領他的兩萬人馬起義,加入解放軍後,他的軍隊被改編為35軍,楊友柏、趙廣興、何志斌分別被任命為103師師長、104師師長和105師師長。
吳化文倒向革命,不僅使解放濟南這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的任務提前結束,在此後的渡江戰役中,這支改編的部隊還最先攻入南京總統府並插上鮮豔的紅旗。
這讓蔣介石當時感到莫大的氣惱和諷刺,結束自己在大陸的政權正是自己曾經的部隊,而且他們一度對自己的命令唯唯諾諾。
作為吳化文的得力干將的三位師長,他們因領導35軍立下如此重大的功勞,在建國後可以說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任用和善終,但他們各種的經歷和地位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位師長都是何人?結局如何?
一、楊友柏
楊友柏,字劍秋。
他與吳化文之間不僅具有上下級關係,而且作為吳化文的妹夫存在著一種親戚關係。
縱觀他的前半生,他並沒有辜負與吳化文的牢固的情誼,他很早就跟隨了吳化文,跟隨著他在幾十年的戰爭生涯中進行了幾次不光彩的“倒戈”。
地主出身的他,具有這個階級獨有的冷酷、狡猾、機智,這些品質他很合適地運用到了軍隊工作中,使他成為了一個善於詭詐、命令苛刻的軍官。
他對待下級,正如地主如何對待可憐勞苦的農奴一樣,總是不苟言笑,稍有犯錯或無法完成命令,便動輒運用刑罰,甚至用到槍斃,士兵們對其敬畏交加,私下裡給他取個綽號叫“楊別子”。
他是吳化文的一個很得力很忠誠的手下,即便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亦毫無異議地追隨妹夫兼上司投靠日本。
而在解放濟南戰役的時候,他也被動地在吳化文的決策下一起起義;他在建國後多次感慨,這是他這一輩子做得最正確的選擇,懸崖勒馬,為革命效勞。
吳化文部隊改編之後,他被任命為解放軍第35軍副軍長兼103師師長。
之後又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並在作戰中十分英勇,殲敵頗多,獲中央軍委的讚揚。
或許是參加革命和棄暗投明使他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經歷,或許是解放軍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他有所影響的原因,他不再完全把吳化文作為一個標杆加以追隨,開始在政治工作上具有相對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一天,吳化文對35軍的軍官們開了一次會議,吳化文帶著調侃的語氣說道:
“咱們過去跟妓女一樣,跟了這個跟那個,現在總算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從良了,不用再輾轉反覆地偷人了。”
“我們跟隨你出生入死,你卻把我們當妓女。”楊友柏憤怒地一拍桌子,大聲說道:“這個會我不開了。”
楊友柏在大庭廣眾之下以這樣的方式離席,使內心感到大為不滿,想不到他竟如此不給面子。
這件事自然而然地在他們密切的關係中裂開了一條巨大的鴻溝。
戰爭結束後,楊友柏積極配合、參加、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先後擔任軍區顧問,政府參事這樣的工作,雖然職位不高,但他頗為滿足。
國家並沒有問責於他的前半生的所作所為,而是肯定了他起義後作出的貢獻,他順利平安地度過了餘生,1986年以82歲的高齡病逝於老家安徽渦陽。
二、趙廣興
第二個師長趙廣興,字子寬。
他的出身與楊友柏正好相反,在貧苦的農民家庭長大。
年少時家裡生活拮据,人口多,糧食往往不夠。
排行老三的他,家裡沒有能力供養他去上學,他也確實沒有上過一天學,平日裡靠自學才具有了識字能力;在以後參軍後,他對此感到很遺憾。
17歲他便被送到了鎮上的一個石匠的店裡當學徒。
石匠師傅是個冷漠而嚴厲的人,他讓趙廣興為他幹最重的活,一些髒活也無疑是歸他承擔,不僅如此,石匠一旦感到心情差——他一年到頭幾乎如此——便對這個年少的徒弟破口大罵。
趙廣興在這個環境呆了三年,他那敏感而執著的性格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和摧殘,但這裡也讓他懂得了權利的重要,養成了一種冷酷的性情。
在一次因他把工具不慎損壞而遭到石匠劈頭蓋臉的巴掌後,趙廣興再也無法忍受,毅然跑到西北馮玉祥的部隊裡當兵,有一定能力的他很快就升到了連長,後來又跟隨吳化文一起投奔了韓復榘。
此後,他得到吳化文的賞識,提拔得也很快。
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也隨同吳化文投降了日本,當時他的想法已無從得知,但建國後他對此深有悔愧之心,他經常對自己的兒子們說,這是他犯下的大錯。
他向解放軍投誠後,憑藉自己的威望平息了軍中個別部下的不滿情緒,將其中的頑固剔除出去,沒有他當時的雷厲風行,吳化文的起義不一定會如此順利。
他參加完淮海戰役後,於1949年選擇去了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在這裡他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基礎知識,算是彌補了年少時期沒有上學的遺憾。
1952年,他被分配到了安徽省交通廳當辦事員,雖然職位不高,卻擁有較多的業餘時間和不錯的工資。
1960年去世,享年58歲。
三、何志斌
何志斌是三個師長中最後才加入吳化文部隊的,因此他的經歷和結局也與楊友柏、趙廣興大不一樣,當然,造成這樣的結果,更是因為他對革命具有超過其他人的貢獻。
1909年何志斌出生於陝西長安,家境尚可。
在西北洛陽軍官學校畢業後,他便開始了軍旅生涯。
他善於指揮,作戰英勇,精明能幹,很快就在馮玉祥的軍營中獲得了地位。
抗日戰爭爆發後,與前兩位的選擇不同,他並沒有成為日本人的偽軍。
他以崇高的熱情和愛國情感加入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曾經多次配合共產黨游擊隊,與一些共產黨領導人多有聯絡。
在此期間,他逐漸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的一面,與蔣介石消極抗戰、爭權奪利的作風大不相同,使得他早早在內心埋下棄暗投明的種子。
作為國民黨內有一定程度上影響力的軍官,他同樣也接到來自偽軍方面的勸降,可他堅定地拒絕了這種叛國要求。
他奮勇與日寇進行戰鬥,直到抗戰勝利。
1946年初,解放戰爭的到來使何志斌迫切需要作出決定,早已有投奔解放軍之心的他率領1700人起義。
他獲得了陳毅的熱情接見,並把起義的計劃、帶來的武器裝備和改編問題一一規劃好了。
但是,一次小小的風波結束了他的計劃:幾個團長不滿意向解放軍投誠,在一個早晨他的臥室用槍挾持了他,目的無非是讓他重新轉到國民黨陣營。
何志斌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們的要求,隨後便被國民黨編入了吳化文部隊。
兩年之後,他的願望方得到實現,吳化文起義後,他被任命為105師長,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指揮有方,立功頗多。
建國後,他一般居住在浙江省,仍然擔任了重要的職務,國家曾任命他為杭州警備區副司令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等要職。
1998年,何志斌去世,享年89高齡。
結語
可以看出,建國後,三人當中,何志斌仍然擔任著重要的職務。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政治上始終保留著清白,唯有他沒有在抗日戰爭期間投降日本成為漢奸的經歷,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誤入歧途而走向人民的對立面,而是仍然為祖國免遭日寇的蹂躪而進行艱苦而光榮的鬥爭。
一方面他也較早看到國民黨發動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扶持下的非正義戰爭,在1946年就已有棄暗投明的政治覺悟。
但無論如何,三位師長都曾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不俗的成就,奉獻了自己的才幹;這無疑值得肯定和讚揚。
他們最後都得以善終,是歷史對他們的肯定,也是人民對他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