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體勢巍峨拼接玉板立人像

朱文燦 朱 帆

民間收藏的古蜀文化玉石器中,不僅有1米高的長發豐乳女媧造像、眼球突出的縱目人頭像,還有高約70釐米的鳥頭人造像、人首魚身造像、玉虎撲人造像、牛蛇纏鬥造像,以及2米長,水浸痕跡斑駁的龍蛇頭玉石權杖、人騎馬打仗、玉人拉弓射鳥造像。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古蜀文化特大立人拼接玉板浮雕,帶著滿身的秘密和歷史深處的滄桑,突兀於我們這個世界。

拼接玉板立人像由17塊玉板組成,高7.2米、最寬處1.7米。該立人雙手舉一大玉璧於頭頂,雙腳踏在一塊長條形板上,其下為一昂首翹尾的神獸。左右兩側是兩條頭向上方,彎曲翹尾,張口露牙的長龍。其身上浮雕內容為“暴發洪水”和“戰勝洪水”兩部分。 “暴發洪水”部分,用深細陰刻線表現下暴雨、粗陰刻線表現洪水暴漲、衝倒樹木房屋和淹死人等場面。“戰勝洪水”部分有表現太陽出現、樹木和房子重新立起等圖案。拼接玉板立人像腳穿尖頭高腰靴子,其上各鐫刻6個動物,可以組成配屬完整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生肖。玉板浮雕體積巨大,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浮雕人物104個,承載極其豐富的古蜀文化資訊

一、拼接玉板立人像光華熠熠,體勢巍峨,蘊意奇詭,氣韻磅礴

拼接玉板立人像高7.2米、最寬處1.7米。他或許是一代古蜀王的雕像,或者是古蜀時代某個神明的象徵。這個古蜀時代的“大個子”,渾身都是秘密。從體量上看,拼接玉板立人像與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高2.7米的青銅大立人相比,可以說是“大巫”見“小巫”。就全世界範圍來看,特大立人拼接玉板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玉質人物雕像。拼接玉板立人像,光華熠熠、體勢巍峨,蘊意奇詭、氣韻磅礴。立人雙手舉起璧於頭頂,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稟賦、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顯示其是一位集神、巫、王三者身份於一體的最具權威性的人物。當深埋在古蜀國土地下的拼接玉板立人像,從上古時期的沉睡中甦醒,以前的一切玉石立人都沉默了,年代久遠不及,形體最大不及。那幾近神秘的手勢,那王冠、那服飾、那氣度,那古蜀國一代君王直立神獸之上的肅穆,把目光送遠,直抵天際。

體勢巍峨拼接玉板立人像


圖(1)大立人拼接玉版浮雕(拓片),由17塊玉板組成,高7.2米、最寬處1.7米。

拼接玉板立人像的臉型、“眼”及眼中橫稜、口、下頜輪廓、顳弓等,體現出的整體的立體感、威嚴感。他雙手高舉頭頂的圓形玉璧,可能是寓意太陽的形象。古蜀先民深知太陽能給人帶來光明、溫暖,促進萬物生長,還能明辨善惡,洞察人間。所以,在古蜀時代太陽就被奉為豐產之神、保護之神,以及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在中原古史傳說中,天帝少昊是商人的先祖,商人曾以太陽為名,奉太陽為神。古蜀人也可能是受了這種傳說的影響,崇拜太陽,將古蜀王塑造為太陽神的形象。他雙手高舉頭頂的圓形玉璧像徵太陽,透過舉行隆重的儀式溝通天人,並以獻祭方式博得神靈的愉悅,籲請神靈降臨,祖先庇護芸芸眾生。

拼接玉板立人像浮雕104個人像,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姿勢。一是跪坐像。身著對襟長袖服,窄袖長至腕部,無衣領,兩襟相交露出頸部在前面成V字形,腰間繫帶兩週,衣襟長至大腿中部。二是雙手握鋤物狀者。身穿對襟衣服,窄袖長過雙肘,腰間繫帶兩週,衣服素面無紋飾。

據學者研究,這種所著褲式與後世所稱犢鼻褲應為一類,而後者在漢代為僕役的穿著,由此可知這一造型的身份較低。人物造像的主要姿體語言有:正跪雙手舉璋、側跪兩手舉璋、跪姿雙手上舉璋面對尊。跪坐而兩臂平抬,雙手於胸前上下相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站立而左手屈臂置於胸側、右手上舉齊右頰。站立而兩臂平伸於前,雙手呈執物狀、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站立而兩臂向前平伸、雙手相握,手型多為環握中空,或環握而翹小指,個別握有器物等。

這些人物造像誇張,五官比例標準,眼尾上揚,且突出雙目外鼓之勢,眼眶中部加飾橫向稜線,強調眼輪匝肌與口輪匝肌並拉長口裂,刻畫出森然冷峻的面孔。

人物造像既有斜襟衣,也有對襟衣。既有華麗的長衣,也有簡單的短衣。這些不同形制、花紋的服飾,不僅展示了古蜀人豐富多樣的服裝樣式,而且體現了不同階層在服飾上的差異。古蜀國王者為巫,巫與神通,下民視巫猶神,王與巫、人與神,在人像體態,不同體姿和手勢的搭配中,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區分。這些體態圖式,顯然表明古蜀國的禮制、儀式,已經形成的規範模式。

二、拼接玉板立人像從上至下,從胸至腿,鐫刻四幅圖案

拼接玉板立人像從上至下,從胸至腿,鐫刻四幅圖案。第一幅圖案為,一個神壇立於正中,左右各4個,一共8雙手舉璋的跪人面朝神壇祭拜。其中神壇從下至上共分為四層。



圖(2)大立人拼接玉版浮雕,由17塊玉板組成,高7.2米、最寬處1.7米。

第一層為站姿神獸。神壇神獸究為何物,難以遽斷。神獸的造型特徵是大頭獨角、吻部寬扁、蹄足、象鼻、獸耳,並有長尾及上揚的翅翼。神獸頭似鹿、粗頸雙角、蹄足長尾,腰身細長,後臀肥碩,與廣漢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獸形象與之大體相仿。《海內西經》四次提到“開明獸”,守護著“崑崙之墟”大門。開明獸,或許與最後一代古蜀國“開明王朝”有關,是神話中古蜀國的歷史記憶。《禹貢》、《山海經》及《華陽國志》等記載,古代蜀地有犀、象、熊、狐、犛牛、鹿等動物,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獸面、神壇神獸的造型,都應是綜合這些現實中多種動物體貌特徵的複合型造像。神獸的造型,具有很強的動感,彷彿正在用盡全身力氣支撐上面的神壇。有人一說,這種神獸叫角端,是上古時的神獸。

兩漢時期的成都人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就寫到:“神獸有麒麟和角端”。據說角端日行萬里,通曉四夷的語言。研究者認為,大立人雙手舉過頭頂的圓形玉璧為太陽圖符,與神獸動勢動勢相應,反映了天體旋轉執行這一自然規律,正所謂“天道左旋,日月右行”(《白虎通·三正》)。神獸旋轉的平面模式所反映出的動態,表現了太陽由東向西旋轉,東南西北位置轉換,春夏秋冬四季輪迴。

第二層為四個操蛇力士像。他們的面部,跟出土的縱目面具一樣,威嚴肅穆。剽悍的身體上,套著一件緊身的對襟衣;衣服背後,畫著數輪散發光芒的太陽。站人戴著帽子,繫著腰帶,手中操蛇。它們的帽沿上,還有左右兩張臉,雙腿的外側都有對稱的眼形圖案。

三層為四座山峰。四座山峰相連,峰頂上有一輪太陽。四座山峰圍成了一個封閉的“盆地”。這就讓我們想起了四川盆地的形狀,周邊有秦嶺、岷山、大巴山,四川盆地由此形成。



圖(3)中為高3米多的神壇,左右為大立人。

古蜀先民所祭之山是岷山。岷山北起甘肅東南岷縣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史記·河渠書》說:“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史記·封禪書》記載:“自華以西名山曰瀆山。瀆山者,汶山也汶與岷通。”《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古蜀謠雲,汶阜之山,江出其腹。”《水經注》說:“岷山即瀆山,水曰瀆水,又謂之汶阜,即隴山之南首也,故稱隴蜀。”

傳說中的幾代蜀王都有與古岷山有關。同時,高山近天宇,被古蜀人視作可以直通天界的天梯。所以,岷山在古蜀人心中擁有祖庭及天梯之崇高地位。神壇中層為四巫頭頂山形座的影象,表達的正是祭山通天的儀式,“山形座築於巫人頭頂,正是對古蜀人崇山之情的寫意與通天之山的強化。

第四層彷彿是一個方形的匣子。匣子鏤空雕刻著五個古蜀人,他們可能是古蜀國的巫師,盤著圓頭,穿著長裙,雙手呈環狀,手中的抓活體之蛇。神壇的用途,也異常撲朔迷離,一說它代表天帝的宮殿;一說它反映著古蜀人天、地、人三界觀念。拼接玉板立人像從胸至腿第二幅層圖案為,一個玉琮之上立一玉璧,左右各一個雙手舉璋的跪人,面朝神物祭拜。

玉琮外圓內方,始見於良渚文化。商周時期,由於“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的形成,玉琮成為祭地的禮器,同時也是古代諸候聘問相見時使用之物。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玉琮,顯示了金沙遺址統治者對玉琮這種特種禮儀器物的重視和喜愛。

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青玉琮,通高22.26釐米,重1358克,採用質地溼潤的青玉精心雕制而成。其整體造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為貫穿的穿孔,外觀呈長方柱形,上下兩端為凸面,又有9條細小的橫槽將器身分為10節,從而使這件玉琮整個器表形成80個凸面,並刻以紋飾,若以四角為中軸線看,共組成40個神面紋。關於青玉長琮上面的神人紋,有學者認為應是一種冠形符號,冠的兩側有飛揚的羽飾,其寓意可能就是古書所說“皇”的象形。可見這些符號表達的是一種很高的權力象徵,進而可知刻有這種影象紋飾的玉琮應是統治階層的使用品。



圖(4)高近2米的筒形器,中為玉璧,整器鐫刻300多個古蜀文字。

關於十節青玉琮的功能和用途,按照《周禮.春宮.大宗伯》中,“以主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說法,是專門用作祭地的禮器。

玉琮外方內圓的形制特徵,含有“天圓地方”的觀念,而且把地和天貫穿起來.所以,玉琮也就成了天地貫穿的象徵,作為人神相通的法器用於祭祀活動。古蜀人的祭祀禮儀主要有祭天、祭山、祭祖、祭日等。

拼接玉板立人像從胸至腿第三幅圖案為,一個尊立於中間,左右各7個,一共14個雙手舉璋的跪人面朝尊祭拜。

據文物佐證,古蜀先民有信奉 “太陽崇拜”的習俗,一直延及東周。《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末代蜀王族的號為“開明”。《楚辭·天問》:“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耀靈安藏?”王逸注:言天何所闔閉而晦冥,何所開發而明曉乎?可知“開明”詞義“與太陽昇起密切相關”的立人像等,則正是上古時期至西周早期之間,古蜀太陽崇拜的實物例證。作為宗教觀念的物化形式,它們與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同類器物前後銜接,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古蜀先民的文化精神面貌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廣漢三星堆一號坑的龍虎尊、二號坑的喇叭口高圈足尊,出土時分別盛有海貝、玉環、玉管等,反映了以尊等青銅容器或陶器盛裝祭品,向神天奉獻的祭祀方式。 《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古人祭山神要用“雄雞瘞”、“吉玉”及少牢等,而三星堆遺址大量手握執禮器祭祀,手握執祭品或頭頂禮器尊,向神靈奉獻的銅人像,則為古蜀先民祭山用何器提供了實物例證。可見跪坐人像用手執璋,面向尊的方式,主要應用於神山之祭與太陽之祭。用玉璋“祭山”圖,同樣是表現古蜀人祭山儀式的又一例子。而廣漢三星堆與成都金沙遺址大量玉璋的出土,則說明古蜀人對祭山儀式的重視。

拼接玉板立人像從胸至腿第四幅圖案為“暴發洪水”、“戰勝洪水”浮雕。

拼接玉板立人像的左右兩側是兩條頭向上方,彎曲翹尾,張口露牙的長龍,身上浮雕內容的 “暴發洪水”部分,系用深細陰刻線表現下暴雨、粗陰刻線表現洪水暴漲、衝倒樹木房屋和淹死人等場面。



圖(5)直徑近2米的拼接玉璧。

龍,是古人綜合多種動物形體特徵構成的複合型神物。古蜀文化龍影象見於考古發現的一號大型銅神樹、銅神殿頂部、銅龍柱形器及大型銅立人像。龍被古人視作“鱗蟲之長”,它能“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陰陽”(《莊子·天運》)。能登天,能潛淵,“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說文》)。其上天入地、變化莫測的功能為古人所崇仰。民間收藏的古蜀文化玉石神龍造型獨具地方特色,如一棵大型玉石神樹下,有長鬍須的酷似山羊的龍,都是古蜀人眼中通靈、通神的神物。

“戰勝洪水” 圖案,表現古蜀先民揮鋤挖土,挑擔運物,圍桌四坐,更大面積圖案表現太陽昇空、樹木和房子重新立起來。有人分析,該圖可能是大禹治水故事的描寫。

《尚書·堯典》裡是這樣描寫大禹治水的:“湯湯洪水方割, 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詩經•商頌•長髮》中寫道:“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尚書·禹貢》中說:“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以及《尚書·禹貢序》的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太平御覽》引《蜀王本紀》說:“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 望帝不能治。”大致是說,帝堯時期洪水滔天,群臣舉薦鯀去治水,鯀用的湮塞的方法,結果九年都沒有成功。之後的帝舜將鯀流放到羽山,並任用鯀的兒子禹。禹和契、后稷、皋陶、伯益等一起,用了十三年曆經全國,據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全面平定了水患。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聲名大噪,之後取代帝舜,並建立了夏王朝。

《易經》記載:“(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韓非子》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這說明,炎黃二帝與堯舜禹時期,耒耜就作為重要的生產工具普遍被先民所使用。現代繪畫中大禹治水手中的叉子叫做“耒耜”,是兩種相似的工具。耒是一根尖木頭棍子搭配一段短木橫樑而。耜就是經過改進的耒,一個尖頭變成兩個尖頭,再將尖頭改成扁頭,耒與耜形制與作用如出一轍,因此後來逐漸被合稱。也就是大禹手中拿的工具。拼接玉板立人像上古蜀先民戰勝洪水,重建家園的工具圖案,與耒耜不同,更像現代農具鋤、耘、耙等。

三、古蜀盆地 “江水為患”之載史不絕書

據資料記載,公元前21世紀—19世紀,發生一場世界性大洪水,世界各國、民族關於洪水神話的文字記錄,可能是各自在本區域中受到洪水災害的投影。

2002年,保利藝術博物館青銅器“遂公盨”,是西周中期所鑄,上刻著98個字長篇銘文,敘述了大禹治水和為政以德等內容。其中第一句就是“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徵”。這記載與其他記載出奇的一致,指出大禹治水的方式,不僅採取了以前的“堵水”措施,即削平山崗、高川挖土等方法取土堵水,還採用了疏通河道的方法洩洪。

一箇中國、美國科研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佈,他們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

2007年,南京師範大學人員參加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發現上古時期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研究人員透過對甘肅喇家遺址中被埋幼年人骨進行碳14年代測定,確定這場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

當時的情景也許是:一場強烈地震在積石峽引發了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6到9個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潰決。多達110億至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時間內快速下洩,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達到每秒30萬至50萬立方米。這差不多與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曾發生的最大洪水相當,位居地球近1萬年內發生的最大洪水之列。這樣規模的洪水災害,在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時期內沒有發生過,是一場非常罕見的巨大洪水。因此,推斷它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那場大洪水。

體勢巍峨拼接玉板立人像


圖(6)直徑數米的古蜀文化太陽輪。

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西方。1850年,考古學家亨利·萊亞德在古亞述國首都尼尼微挖掘出上千片殘破的粘土板。經研究,這些泥板被斷定已有5500多年的歷史。同年,考古專家喬治·史密斯在這些泥板中,發現了一塊古巴比倫記述的《古爾蓋梅希史詩》中的一段文字,記述了一場吞沒世界的大洪水中,一個叫萬塔·納皮提姆的人和他的妻子乘一條大船逃生的故事。當代古氣候學、地理學、地質學、天文學以及環境考古等綜合研究,證明在公元前21世紀—前19世紀,北半球發生了一次氣溫劇變,從而引發了大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災害。這場自然災害對不少人類文明造成了滅頂之災。所以,不少文獻記載了這場大洪水的發生。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四川都江堰尙未建成,成都平原常有洪水氾濫,人們苦不堪言,但見犀牛、大象均會戲水而不怕水,以為它們有特異功能,遂崇而拜之。成都天府廣場2013年出土的石犀牛和古蜀國遺留下來的象牙一道,證明了犀象崇拜曾是古蜀國的全民信仰。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壺涿氏》認為:“若欲殺其神,則以牡橭午貫象齒而沉之,則其神死,淵為陵。”牡橭即無姑,是一種喬木,又叫姑榆。先將姑榆木棒中間打孔,再以象牙貫穿之,然後將二者綁好成十字形,沉入水中,便可鎮殺興風作浪造成洪水的精怪。水怪一死,“深谷為陵”(《詩經》語)。換為《聖經》的話說,就是“洪水消退”,“山頂都現出來了”。沉象牙以殺水神,跟李冰沉石犀牛以御水怪,在古代方術家的眼中,是同樣的用意,有同樣的功效。



圖(7)高1.4.米的筒形器。

要比體量之龐大,當數曾經在岷山生長的夔牛,它下腿白色,角粗大,身軀魁偉,分佈於四川湖北、雲南等省。東晉著名學者郭璞曾註解道:“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夔牛。晉太興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殺之,得三十八擔肉。”晉之上庸郡在今湖北竹山、竹溪一帶,跟重慶巫溪、巫山鄰近,三峽中的夔門、夔峽、夔州等都與夔牛有關。郭璞還寫過一首四言詩:“西南巨牛,出自江岷。體若垂雲,肉盈千鈞。雖有逸力,難以揮輪。”雖然夔牛力氣很大,人們卻無法將其馴服,未能家化。因此,不能代替石犀牛以御水怪的功效。

《海內經》和《海內西經》中說,“崑崙流出赤水、河水、洋水與黑水、弱水與青水,此四大流分出於東南、東北、西北及西南隅”。就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勢而言,各條水系匯入橫貫盆地南部的長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為長江上游主要支流,成都平原是由岷江與沱江沖積扇為主體連結而成的沖積平原。蜀為盆地多水災,“江水為患”之載史不絕書。如《蜀王本紀》等所記之“鱉靈決玉山”的治水傳說,反映的就是一次延時甚久、為害極大的“若堯之洪水”。

蜀地多雨,自來就有“西蜀天漏”的說法。有不少學者認為古蜀國的消亡及古城的廢棄與洪水有關。考古工作者把廣漢三星堆遺址第三發掘區的文化堆積層分為16層,在遺蹟十分豐富的商末層(第8層)上面為間隙層(第7層),是青灰色黏土,堆積呈水平狀,且不隨地形起伏而變化,厚約20-50釐米,屬於淤泥,幾乎無任何包含物。專家認為,這正是洪水造成的遺蹟,三星堆遺蹟曾被洪水淹沒過。

四,古蜀權貴透過對玉石雕塑的壟斷,強化權力,彰顯身份

古蜀人對天地萬物、四方神靈、祖先神祗,有著極高的敬畏、感恩心理和神秘的理解。他們相信人外有神、萬物有靈,並逐步形成與神“對話”的禮儀。古蜀文化玉石器中規模宏大的祭祀場景,涵蓋了古蜀先民的神聖信仰與禮制觀念。古蜀先民們在社會重大活動及日常生活中,時常舉行各種虔誠的祭祀儀禮,表達對各類神靈的敬仰與崇拜,其目的是希冀與天地間諸多神靈溝通,以求得諸神的保護與庇佑。

我們知道,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王國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它沿著古河道的南岸分佈,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用泥土覆蓋。下次祭祀儀式後又將祭品掩埋,層層壘疊,從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經歷了長約500年的漫長歲月。祭祀區的發掘出土的金、銅、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數量已達6000餘件,還有大量珍貴的象牙,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鹿角等。很有可能,拼接玉板立人像的出現,與祭祀活動有關。



圖(8)立人手捧的玉版上,前後鐫刻古蜀文字

2012年11月,在距廣漢三星堆遺址13公里處的什邡市區西南,分佈範圍跨元石鎮箭臺村、南橋村、城西社群和方亭街道辦西外社群等行政村,發現出土遺物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與三星堆遺址並行發展的聚落遺址。發掘的陶器種類繁多。如平底罐、高柄豆、坩堝形器、鳥頭勺把等。黑皮陶高柄豆,就是類似現在人們使用的果盤,而鳥頭勺則作為舀水工具。至此,成都平原的發現金、銅、玉和有機物載體中的實物及圖案裡面,已經包括文字、馬車、學校、水渠、堤壩、城市下水系統、貿易業、牲畜業,手工業、紡織,製陶、釀酒、木船、磚頭、戰車、長矛、弓箭,以及最早的軍陣。其中體量最大的是古蜀文化玉石器群體。上世紀四十年代發現的前蜀皇帝王建陵墓,棺床側有石刻24樂伎,保留了唐代燕樂座部伎演奏歌舞的瞬間場面。石刻樂伎中有樂伎22人,舞伎2人,使用樂器達20種。燕樂指宴會時演奏的音樂,以龜茲樂為主。龜茲樂是西域民族音樂,多為鼓舞曲。使用琵琶、箜篌、篳篥、排簫、笙、笛、毛員鼓、腰鼓、答臘鼓、雞婁鼓、革兆牢等管絃擊樂器。商樂是漢族大麴,主要使用虎、吹貝、吹葉、彈箏、琵琶、腰鼓、羯鼓、都曇鼓、銅鼓。還有兩個領唱手執拍板的樂伎。這組伎樂是唐代音樂的生動寫照:一是除舞者外,全為坐姿,表明是座部伎在室內演奏。座部伎比室外演奏的立部伎,技巧難水平高,地位珍貴,故王建死後還想把這組宮庭樂隊帶入天國。拼接玉板立人像說明,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古蜀時期,到近1000餘年的唐代,蜀地權貴們延續、接力、傳承了藉助當時先進的生產工藝,透過對玉石雕塑的積累和壟斷,來強化自己的權力並彰顯其身份,用世俗和宗教性的大型建築物表達自己的地位,神化手中的權力,而且藉助文字宣揚王權理念、制度。即便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古蜀神權逐漸式微,王權日益壯大,在稍後的各個朝代中,古蜀王本身的神聖性已經淡化甚至消亡,在古蜀王的身邊,仍然需要能夠與神靈溝通、具有巫祝性格的大臣輔政。



圖(9)頭戴象冠的立人

《書經·顧命》篇中記述了成王沒後,康王繼位時的繼體大禮。大保召公主持了儀禮。還有,寫下流傳千古的《天問》、《九歌》等瑰麗詩篇的屈原,其實很可能是活躍於楚國的巫祝集團的首領。所以其詩歌中,充滿了許多奇特的宗教信仰色彩和神靈世界的內涵。由此看來,環繞在拼接玉板立人像周圍的一群人,很有可能就是輔助他治理古蜀國的文臣、武將、巫祝。但是,古蜀國的神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當古蜀國面臨包括祭祀、軍事在內的諸般事務時,許多事情只好由古蜀國的首領或者巫祝,施法降神,詢問神意,或者以神的名義來操辦。在古蜀社會中,某些人就需要不時改變身份去扮演神的角色。拼接玉板立人像就是在他們的這種身份變換時的道具,它可以使自己瞬間變身為神。後來,隨著古蜀社會的成長髮展,古蜀政權逐漸凌駕於神權之上,神的意義和作用也就日益衰微。因此,拼接玉板立人像的出現,就向我們傳達了當時古蜀尚處於神權大於政權的時代,或者說尚處於政教合一的社會形態,並告訴我們古蜀先民崇敬的是什麼神,神的面貌是怎樣的等一系列重要的資訊。

尤其是,拼接玉板立人像鐫刻的古蜀文字,與器形等結合起來解讀,就更具價值和意義。從大量古蜀玉器傳遞的資訊可知,古蜀先民並非為了活著而活,他們的精神追求,才是作為萬物之靈最可寶貴的心燈。所以,一部古蜀文明發展史,也正是一部古蜀先民的精神發展史。

結束語

拼接玉板立人像為研究古蜀國早期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祭祀禮儀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古蜀人對天地、自然、神祗和祖先的崇拜與祭祀的內涵,反映了古蜀人神交融、溝通天地的宗教形態和精神面貌,是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宗教文化的表現。為研究古蜀國時期獨具特色的宗教信仰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確切的物證。

同時可以看出,以原始宗教維繫的古蜀神權國家,派生出古蜀文明有個顯著特徵,即注重人物造型的藝術傳統、多元文化的有機融匯的社會構成,進而在神權與王權的統一和矛盾之中,影響著古蜀歷史的發展。古蜀文明如此鮮明的形態特徵,使其在統一的程序中成為中華民族根基之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有特定的歷史地位。

分類: 收藏
時間: 2021-10-09

相關文章

清代 新疆和田玉鏤空雕龍紋玉板

清代 新疆和田玉鏤空雕龍紋玉板
清代 新疆和田玉鏤空雕龍紋玉板. 規格:直徑11cm 厚0.83cm 重128.8g 器形典樸,玉質細膩,沁色迷人,鏤空雕龍紋,技法考究,線條流暢,品相極好,

破譯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拿的是什麼?龍鳳圖騰起源於蛇鳥崇拜?

破譯三星堆:青銅大立人拿的是什麼?龍鳳圖騰起源於蛇鳥崇拜?
"天神稱祀,地祗稱祭,宗廟稱享." --<周禮>疏·賈公彥 說文解字--祀,示巳(蛇神) 毫無疑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大立人與祭祀有關,很多人好奇銅人手裡拿的什麼? ...

三星堆立人環管狀手裡握的究竟是什麼?

三星堆立人環管狀手裡握的究竟是什麼?
彭元江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數量巨大.種類繁多.詭秘怪異的各類文物,足以證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國,正處於各種原始宗教觀念雜存並茂的時代,近十幾年來,史學家們透過對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揭示出三 ...

金箔大立人:古蜀祖先神

金箔大立人:古蜀祖先神
朱文燦 朱 帆 四川廣漢古蜀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第一次被考古發掘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神秘器物之一為青銅大立人像.它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被譽為世界青銅雕像之王,是"禁止 ...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鎮撫隴東的一方諸侯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鎮撫隴東的一方諸侯
玉人形鏟 玉人 甘肅省靈臺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處於涇河與渭河之間.在靈臺縣城西北30裡的西屯鎮境內,有個村子叫白草坡.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白草坡發現了西周墓葬群,出土了大量 ...

氣質拿捏死死的!三星堆出土青銅小立人翹著蘭花指
[三星堆出土青銅小立人翹著蘭花指]氣質拿捏的死死的! 三星堆發現的青銅神壇上,有一個青銅小立人像,左手翹起"蘭花指".它雙手緊握器物的姿態,像極了三星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青銅大立 ...

三星堆為何間隔34年後再被髮掘?為何人們感嘆“越挖越不懂”?

三星堆為何間隔34年後再被髮掘?為何人們感嘆“越挖越不懂”?
今年的3月20日,國家文物局公開了最近的科學考古發掘進展,三星堆中新發現6座"祭祀坑",再次出土大量文物.比如說黃金面具殘片.金箔.牙雕.玉琮等等500件文物.這次時隔34年的發掘 ...

三星堆最後“盲盒”揭蓋:價值超越想象

三星堆最後“盲盒”揭蓋:價值超越想象
經過數月發掘,三星堆最後兩個"盲盒"蓋子終於開啟,7號.8號"祭祀坑"露出厚實器物層,發現數百根象牙.玉器.金器.前所未見的青銅器,複雜程度前所未見,包含的歷史 ...

金環帶被丟路邊,風吹日曬30天無人察覺,專家意外撿拾成一級國寶

金環帶被丟路邊,風吹日曬30天無人察覺,專家意外撿拾成一級國寶
三星堆文物出土後很長時間內,並沒有新的遺址發現,無法證實其為古蜀文明,因此謹慎的考古學者只能搖搖頭,不相信沒有根據的推斷. 然而,2001年金沙遺址的發現,為古蜀文明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金沙遺 ...

跑馬場 | 人與神 文物復刻背後的故事

跑馬場 | 人與神 文物復刻背後的故事
導讀:三星堆導覽10個問題秘境解惑繼續 -展覽時間- 2021年9月17日--2022年1月4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浙江西湖美術館 導覽第二個問題 本次展覽共有文物139件/組,其中 ...

中國各地博物館珍藏的頂級國寶,你見過幾個?

中國各地博物館珍藏的頂級國寶,你見過幾個?
中華文明傳承數千載,精美的文物更是浩如煙海. 昨天介紹了中國十大博物館的一些鎮館之寶,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注,有的朋友提出有些地方館藏珍品並沒有體現,今天小編就繼續介紹,看看我國這些有影響的博物館,還有 ...

三星堆博物館標誌性文物,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三星堆博物館標誌性文物,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博物館"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地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是遊客領略神秘" ...

我國第三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品味古代中國的極致藝術典範(上)

我國第三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品味古代中國的極致藝術典範(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 ...

民間收藏古蜀玉器中的伏羲女媧

民間收藏古蜀玉器中的伏羲女媧
朱文燦 朱 帆 一.有關伏羲.女媧的傳說記載 早在6500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蛇類,蛇是無足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有鱗目.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沒有像恐龍一樣滅絕,而以強大的生命力在大自然的 ...

四大遊記中為什麼只有西遊記火了?魯迅:剩下三本蕪雜淺陋

四大遊記中為什麼只有西遊記火了?魯迅:剩下三本蕪雜淺陋
<西遊記>大家都知道,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因其情節生動,故事新穎,這本書或者說這個故事一直火了幾百年.其實除了西遊記之外,還有東.南.北三大遊記,而且它們和西遊記一樣為當時的神魔小說. ...

考古撞上“煙火氣”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考古撞上“煙火氣”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都是自家孩子,就不要比較了."當被問到對哪個坑的挖掘比較滿意時,一位考古人員的回答,讓許多圍觀網友露出了會心一笑.央視新聞連續3天的"三星堆寶物清點大直播", ...

鳳城奇案(民間故事)

鳳城奇案(民間故事)
明朝年間,鳳城縣新上任了一位姓劉的知縣. 這天,劉知縣私訪途中,走到一荒郊野外處,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吹得人睜不開眼睛. 大風過後,劉知縣剛要喝令起轎回衙,一轉身瞧見一個穿著一身喪服的女人正蹲在新 ...

5800年前出土玉器,與蘇美爾族徽一致,神奇的北緯31度線

5800年前出土玉器,與蘇美爾族徽一致,神奇的北緯31度線
太驚奇了,1998年安徽竟然出土了一隻與蘇美爾族徽一樣的玉鷹? 這個故事最早發生在1985年,安徽的一個小村上突然來了考古隊,而此時村民們正在向籮筐內蒐羅著精美的石頭,若是放在從前,村民們根本不會在意 ...

家庭隔音怎麼做

家庭隔音怎麼做
一.前言 2021年6月17日,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21年中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報告>中指出,2020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轄縣級城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