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使用的貨幣大多都是銅幣(俗稱“銅錢”),而金幣在我國古代是極其罕見的,尤其是帶“年號”的金幣則更是鳳毛麟角。然而,在黑龍江省博物館卻珍藏著一枚“宣和元寶”金幣,這枚金幣造型古樸,做工精細,令人過目不忘。
那麼,如此珍貴的宋代金幣為何會出現在黑龍江呢?要知道,在宋朝的時候,黑龍江一帶可是金國的領地。說起這枚金幣的來歷,還有一段小故事:1996年黑龍江阿城的一位村民在河裡篩沙子的時候,無意間篩到了這枚金光閃閃的古幣,拿回家之後他以2000元的價格賣給了同村的一個“文化人”。後來,這枚金幣被文物販子盯上了,價格漲到了15萬元,但是還沒等那位農民出手,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就趕到了他家……
1996年4月,黑龍江省阿城南城村的村民老馮像往常一樣到村外的河裡去挖河沙,老馮的收入主要是來自於賣河沙。這一天,他像往常一樣,把篩子支到河邊,從河裡邊挖出沙子然後扔向篩網,篩網將小石子等雜物過濾出來之後,細沙子就流了下去。在篩沙子的過程中,老馮將一鍬沙子扔到篩網之後,卻無意間發現篩網上面竟然留下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他俯身將那個東西撿起來,發現竟然是閃著金光的古幣。對於古幣老馮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他以前見到的古幣都是生滿綠鏽的銅錢,像這種金光閃閃的古幣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直覺告訴他:這枚閃著金光的古幣肯定是一件“寶貝”。於是,他喜滋滋地將那枚古幣揣進口袋帶回了家。
當天晚上,老馮躺在自家的炕頭上翻來覆去地擺弄他白天篩沙子篩到的那枚古幣,他不時用手掂量一下那枚古幣的份量,越來越覺得它像是金子做成的。手裡有寶卻不識寶的滋味可真不好受。第二天一大早,老馮就拿著那枚古幣找到了同村一個很有文化的村民,請他幫忙鑑定一下那枚古幣的情況。那名村民看了老馮帶去的那枚古幣,依照古幣上邊“宣和元寶”四個字查了史料。然後那位有文化的村民告訴老馮:“這是一枚宋朝的金幣”。同時,那位有文化的村民向老馮表示自己想要購買老馮手中的那枚古幣。老馮一開始不想賣,但是後來那位村民把價格提高到2000塊錢之後老馮心動了。要知道,在當年2000塊錢可是老馮半年的收入,於是,老馮以2000塊錢的價格將“宣和元寶”的金幣賣給了同村那位有文化的村民。
半個月之後,哈爾濱的文物販子聞風而至,他們聽說南城村有位農民手中有一枚“宣和元寶”的金幣,都爭相購買。但是手握“宣和元寶”的那位農民卻很淡定,他一點都不著急。於是,古幣的價格在一波波收藏家和文物販子的競價之下節節高升,從1萬元漲到5萬元,後來又漲到10萬元,最後有一位哈爾濱的大老闆甚至願意15萬元購買那枚“宣和元寶”金幣。老馮聽說這件事之後非常上火,思來想去,他覺得這個古幣既然是文物,就應該歸國家所有,如果流失到海外就麻煩了,於是他把這件事向文物局作了報告。
那位手握“宣和元寶”金幣的村民還在等待出價更高的買主出現的時候,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卻先找到了他。在對他進行了普法宣傳之後,這位村民認識到這枚金幣是出土文物,其歸屬權屬於國家,如果自己私自將它販賣那就觸犯了法律。在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後,那位有文化的村民將“宣和元寶”金幣上交給了文物局,文物局為了表揚他保管文物的行為,給予他了2000元人民幣的獎勵。
那麼,這枚“宣和元寶”金幣到底有什麼來歷?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爭相搶購呢?
這枚“宣和元寶”金幣與我們平時所見的古代圓形方孔錢是一模一樣的,它直徑2.2釐米,重2.8克,材質為純金。古幣上面的“宣和元寶”這4個字為宋徽宗趙佶親筆御書,讀法為旋讀。
據史料記載: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在宣和年間官方總共鑄造了兩種錢幣,一種為“宣和通寶”,另一種為“宣和元寶”。“宣和通寶”屬於流通貨幣,鑄造量很大,存世量較多。而“宣和元寶”的鑄造量較小,存世量較稀少,但是偶爾也能在古幣市場看到它的身影。“宣和元寶”金幣則是真正的可遇不可求的“寶貝”。據統計,迄今為止我國總共發現兩枚“宣和元寶”金幣,這枚就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在宋朝的時候,黑龍江阿城地區屬於金人統治地區,為什麼“宣和元寶”金幣會出現在這裡呢?
黑龍江的阿城是一座歷史名城,在宋朝的時候它是金國的上京會寧府。《宋史》中有記載:“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脅帝北行。紹興五年四月甲子,崩於五國城,年五十有四。”從這段文字記錄我們可知: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發生之後,徽欽兩宗被金人俘獲,皇族人士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被金人押解北上,這些人被押解到了黑龍江阿城,也就是當年的上京會寧府。而這枚精緻的“宣和元寶”金幣則在是在那個時候由宋朝的皇族帶至阿城的。至於它為何出現在村外的小河裡,原因已經無從考證。
“宣和元寶”金幣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流通貨幣,它只是古代皇帝在宮廷內用於打賞的一種賞錢,由於其鑄造成本高,因此只在皇家內部流通。這枚精緻的“宣和元寶”金幣為專家們研究北宋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當時的鑄幣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後來,它被評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目前收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