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康熙年間的雲南地區,在景州地方有一個叫張山先生,名詡,是一名已經考取了舉人的人。他們家在當地因為做茶葉生意發了家,在地方買了很多土地,一部分自己種一部分租給別人種,張山舉人的父親叫張魁,他待人和善,樂於助人,雖有錢但卻低調,還曾經捐錢給地方修建過馬路和橋樑,因此當地人稱張善人,張老爺。
這個張老爺一直希望自己的家裡能出個做官的人,對於他這個兒子張山從小便精心培養,還花大價錢從省城請了有名的私塾老師過來,這個張山也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在成年後不久就順利地考取了舉人功名。
並且說起這個舉人張山他自幼讀書,非常崇尚孔孟之道,對自己嚴格要求。且他性格和藹平易,平生從來沒有粗暴的神態,而且品格清高,一絲一毫也不佔便宜,有著潔身自好的學者的風度。平常也並不在於吃穿的好壞,平常穿的是麻織的袍子,吃的是粗糙的食物。有時他的朋友送來祭祀後分得的肉,他也拿到市場上換成豆腐,說:“並非喜好特別,吃不慣而已。”
某天張老爺的好朋友王老爺從遠方過來看他,張老爺就和他說了一件兒子張山遇到的怪事。他說有一次,張山到河間府考試回家,叫書童拉一匹毛驢。書童走就叫他騎上毛驢,自己拉著走。黃昏時分,碰上下雨,舉目四望近的地方沒有能夠躲雨的地方,但是似乎在遠處有一座破廟還能安身,於是他和書童以及毛驢一起走向了破廟。到了近處一看,原來是一間年代久遠,已經破落的神廟,便在此間中住了下來。
這個神廟非常的小可以說只有一間屋子,因為年代實在久遠,這個破廟當中空蕩蕩,地下骯髒,根本不能坐人。於是摘下旁邊的一塊門板,橫放在門前睡下。沒有想到在半夜睡醒時,他忽然聽到廟裡有細細的聲音說:“去躲避先生,先生擋住門口,出不去。”他聽到後說:“你只管在門內,我只外,大家並不相互妨害,何必躲避我呢?”他說了之後過了很久,又有一個細細的聲音說:“男女是有區別的,先生應該放我出去。”張山聽到這個細細的聲音又說:“門內門外就是區別,你出而沒有區別了。”翻身就沉沉睡去。
天亮後,有本村人路過這座破廟看到了他睡在這裡,吃驚道:這裡面有狐精,經常出來勾引年輕人,進廟就會被磚頭瓦塊打擊,您怎能安然入睡呢?”說到這裡,聽的王老爺對這件事似乎有所悟,摸著鬍子大笑,說:“竟然有狐想勾引我侄兒張山,也是大奇事呀!”張老爺在一旁聽了,玩笑地說:“狐精就是勾引所有的人,也決不會輪到我兒子的。肯定是他的這種品行氣度,狐精從來沒有見過,不知道是什麼怪物,所以害怕得想逃走而已。”由此可以想象張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