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的“脫貧”到2020年的“拍賣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從前只可遠觀的獎項正在變得越來越具有普世價值。
而在受新冠疫情反覆困擾的當下,世界經濟的復甦緩慢且不均衡,經歷一年多的“放水”後,全球債務風險更是一觸即發,這也使得今年評選委員會對經濟學獎獲得者的選擇,有了更多方面的參考。
熱門人選
迄今為止,除經濟學獎外,2021諾貝爾獎的其他所有獎項均已揭曉,而被通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最早將在北京時間10月11日公佈2021年的獲獎者。
事實上,該獎項並不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它是由瑞典國家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額外獎項,獎金也源於瑞典央行在成立300週年之際對諾貝爾基金會的捐款。因為在評選流程和頒獎儀式上與其他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相似,外界也習慣性地將其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對獲獎得主的預測上,一位經濟學研究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傾向制度經濟學、資訊經濟學較頻繁,2018年的保羅·羅默、諾德豪斯開始關注宏觀增長領域,這兩年全球經濟動盪,全球化和經濟發展受阻,今年諾獎有可能會頒給宏觀經濟學大師羅伯特·巴羅或者約翰·泰勒,抑或是計量經濟學家菲利普斯。
而在機構平臺方面,目前公認最權威的預測來源是由湯森路透頒發的“引文桂冠獎”。該獎基於論文引用數量,對諾獎得主進行定量預測的正確率向來深受信任。自2002年至2020年的300多位引文桂冠獎得主中,已經有59人獲得諾貝爾獎。
2021年的引文桂冠獎已於9月22日正式公佈,其中的經濟學獎項被授予了5位經濟學家,他們也因此被認為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
首先是經濟學家大衛·安德雷奇和大衛·蒂斯因“對創業、創新和競爭的開創性研究”獲獎。與此同時,經濟學與歷史學家喬爾·莫基爾也因其“對技術進步及其經濟後果的歷史和文化研究”而獲獎。
此外,2021年的經濟學引文桂冠獎還被授予了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以及肯尼斯·羅格夫,以表彰他們“對國際宏觀經濟的貢獻以及對全球債務和金融危機的見解”。
除了來自美國的學者們,一位亞洲的經濟學家也備受關注。諸多國家經濟學研究者認為,日本經濟學家清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獲獎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另有專業人士指出,若清瀧信宏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則很有可能是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教授約翰·穆爾一同分享這個獎項,因為兩人共同建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 “Kiyotaki-Moore”模型,該模型描述了“經濟所受到的微小衝擊如何會導致抵押物價值下滑,信貸環境受限,從而步入產出下行週期”。
聚焦全球債務
在預測的多名人選中,卡門·萊因哈特和肯尼斯·羅格夫備受關注,因為他們對全球債務和金融危機有著獨特見解。卡門·萊因哈特出生於古巴,現在是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的國際金融體系教授,同時也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而肯尼斯·羅格夫則是哈佛大學的金融經濟學教授,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
事實上,萊因哈特和羅格夫都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親歷者和反思者,萊因哈特曾任職過的貝爾斯登投行在金融危機中破產,最終被出售給摩根大通。兩人曾合作出書《這次不一樣:八個世紀以來的金融愚蠢》,研究了人類金融歷史上幾次大繁榮和大蕭條中的相似之處,獲得學界和業界的高度評價。
而眼下,全球正面臨著債務危機捲土重來的風險。國際金融研究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二季度,全球債務總額達到296萬億美元,逼近300萬億美元大關,相比2017年全球債務230萬億美元,快速增長28.7%。與此同時,2020年全球債務總額佔GDP比重攀升至355%,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2021年一季度更是創下362%的紀錄。
對於如此高企的資料,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孫立鵬分析道,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多個經濟體連續降息,貨幣大放水,而貨幣超發的流動性最終轉變為對應的債務問題。
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期,中美洲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發達國家經濟體都曾經遭遇極其嚴重的債務系統危機,這種金融收支失衡帶來的危機影響也深度改變了人們對於世界經濟發展的認知。
比如,希臘當年的債務危機還歷歷在目。2009年12月,希臘公佈了2009年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例預計將達到12.7%,遠超歐盟規定上限,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調低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並引爆歐洲債務危機,希臘甚至在2012年出現了銀行擠兌潮。
美國揚湯止沸
在全球債務危機暗流湧動之際,美國卻剛剛經歷了一場債務違約的過山車。就在上週,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宣佈,立法者們已就提高短期債務上限達成協議,將債務上限延長至12月初。
此前,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曾多次發出警告,今年10月18日就是還款的最後期限,若國會在10月18日之前不能及時提高債務上限,美國政府就將發生史上首次債務違約,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所謂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美國聯邦政府設定的舉債的最高額度。一旦過線,意味著美國政府借款授權用盡。授權用盡,欠的債以及利息還不上,美國政府將違約,輕則政府關門,重則造成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
因為債務上限,卡特政府曾經5次關門,里根政府更是曾經8次被迫關門,就連政府舉債方面最負責任的克林頓政府,也因為債務上限在1995年2次關門。
雖然共和黨最終做出了讓步,使得美國暫時渡過了債務危機,但這對美國來說,或許只是治標不治本。孫立鵬指出,該協議並沒有彌合美國兩黨在更廣泛問題上的分歧,提高債務上限的僵局可能會曠日持久。而到了12月,美國面臨的又將會是一場災難性的違約。
而一旦美國債務違約,在美國國內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有分析師表示,可能會發生比2008年更大的金融危機。據估計,這將導致美國財富蒸發15萬億美元,600萬人將失業。
此外,許多把美元作為可靠價值儲存手段的海外人士的購買力也會下降。睿資投資俱樂部創辦人吳疌表示,假設美債出現技術性違約且長期難以解決債務上限問題,美國可以進行債務重組,美元可能大幅貶值。對於美債持有國來說,則面臨外匯資產減計和本幣升值。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則指出,如果美國出現債務違約,會導致美債價格劇烈下跌並引發持有美債資產的這些外國政府或機構的外匯資產大幅減值,從而導致這些外國政府或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失衡並引發流動性危機,進而觸發這些國家的財政與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由此會導致世界金融市場陷入紊亂,並可能引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
富國銀行也在報告中寫道,投資者低估了債務上限危機的影響,市場可能會陷入2011年那樣的動盪。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當年的這場債務上限危機,使得標普調低了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陷入避險模式。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趙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