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前陣子,寫了一篇文章:汪涵妻子承認雞娃失敗:為孩子搬到魔都,半年後落荒而逃,引發了大家的很多討論。
在大量的留言中,有一條說孩子內驅力的留言,點贊數非常高。
“內驅力培養”,可以說一直都是老母親關注的焦點。相信很多童靴都有這樣的共識:讓娃內驅力,絕對是雞娃的最高境界。
當別人因為娃不能自主學習而唉聲嘆氣時,你只要在旁邊說一句”我們家都靠他自己,我都不怎麼管!“,就完勝了……
那麼,到底要怎麼雞,才能讓孩子自主學習呢?
我以前一直覺得,要從根兒上著手,用對方法、培養好習慣才是王道:
- 為什麼我們累死累活,也教不出一個主動自覺的孩子?
- “練一次琴給20塊”,最好用的獎勵制度,正在偷偷扼殺孩子...
- 別再獎勵孩子了,因為......
- 周國平最新演講:網際網路時代,什麼才是孩子的鐵飯碗?
- 自律有3個層次,你的孩子在哪一層?
- 比自律更底層的能力,那些省心的孩子是這樣養大的
最近,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內驅力的培養,除了自身和內在的影響,外在的因素也不可以忽視。比如孩子學習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兒童房如何佈置?
重新整理我想法的,是一本叫《打造讓孩子自主學習的住宅》的書。
說實話,初看書名,我覺得略有標題黨的內味,但當我靜下心來讀時,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觀點。
今天,就結合這本書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聊聊:
怎麼透過改變家的格局、兒童房的設計,來讓孩子變得更自主、更聰明。
學霸的房間,長什麼樣?
日本的一個公司,曾向居住在東京的媽媽們,發出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
問題非常簡單,只有兩個:
- 會選擇什麼位置的房間,作為兒童房?
- 對你來說,兒童房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媽媽們的回答,可以說完全在意料之中。
- 85%的媽媽選擇了將向南、採光好的房間,作為兒童房。
- 75%的媽媽認為兒童房是孩子安心學習的地方。
但在我們眼中近乎是”共識“的答案,卻遭到現實啪啪打臉。
日本建築師四十萬靖,也是《打造讓孩子自主學習的住宅》的作者,利用6年時間,走訪了200個東京學霸家庭。
他意外地發現,孩子喜歡的兒童房,跟家長眼中的“100分兒童房”完全不一樣。
爸媽覺得孩子會非常享受獨立的空間,在窗明几淨、安靜的房間裡,舒服專心地學習。
但現實卻是,相比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孩子們更喜歡跟家人在一起,甚至在有些“吵鬧”的環境中, 學習更專心。
不信,我們來看幾個真實的例子。
放張“大桌子”就夠了
學霸A同學的家,特別有意思。
一進門,迎面就看到客廳裡放著一張乒乓球桌。估計你會好奇,難道A同學是體育生?
不,他是純靠腦力考上重點初中的。
那麼這張乒乓球桌……到底是幹啥的?
當然是打乒乓球的!
A同學的媽媽說,為了避免孩子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不出屋、不理人,他們夫妻倆特意放了乒乓球檯子在客廳。
這樣,孩子回來就可以打兩下,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說說話。
但如果你認為,這桌子只有這一個作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張桌子,幾乎是全家人一天生活的中心。
白天,媽媽會在這裡招待來喝下午茶的朋友。
孩子們放學後,這裡就變成了一家人的“活動區”。
A同學在桌子上學習,弟弟在上面吃飯,爸爸在桌子旁看報紙、喝啤酒,媽媽在離桌子不遠處,做家務。
到了週末,A同學會邀請一起下補習班的同學到家裡來,大家一起在乒乓球桌上打球、學習,空間大,一點不擁擠。
最關鍵的是,氛圍特別好。
不管是家人、同學、朋友,都能在這張桌子旁,做他們想做的事,需要時彼此交流,剩下的時間就各忙各的。
A同學說,雖然他的房間裡也有寫字檯,但他更愛在客廳的乒乓球檯旁學習,哪怕小升初最忙的那段時間,也是如此。
跟家人在一起,感覺心裡踏實,大腦也更容易集中。
這不僅僅是一張桌子,更是大家進行情感交流的“驛站”。
兒童房變“客廳”
跟A同學家不同,學霸B同學,特別愛窩在自己的房間裡。
因為孩子馬上小升初,媽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所以會時常走進房間裡看看他的學習情況。
媽媽覺得這樣很是不方便,就搬了一張小桌子進來。
B同學在桌子上學習,媽媽就在小桌上看書、做針線活。剛開始,B同學不太適應屋子裡多了人,但過段時間,就適應了。
他還覺得媽媽在這裡特別好,遇到不會的題,也可以直接跟媽媽交流。
後來,爸爸下班後,也直接帶著好吃的“外賣”到B同學房間,跟妻子和孩子聊一聊。
為了讓大家都有事可做,媽媽甚至把電視也搬到B同學房間裡。
兒童房,一下子變成了一家人歡聚的場所。
大家在一起學習、看書、聊天,然後做自己的事情。
小小的改變,帶來了很大的新鮮感,也讓在一個空間下的家人們,聯絡變得更加緊密了。
對於小升初的B同學,備考的每一天,都有家人陪伴,無比安心,緩解了壓力。
一張矮桌“走天下”
D同學的房間,向南、採光好。房間裡放了榻榻米和書桌,但D同學幾乎從未在書桌上學習。
他說,他有一張可以摺疊的小矮桌,可以在家裡任何一個地方學習。
D同學說,他會根據自己每天的心情,選擇把小矮桌放在哪。
可能是客廳、自己的臥室,也可能是走廊、甚至是小院裡的樹下。
剛開始,大家覺得D同學的選擇是隨機的,但是隨著觀察的深入,研究人員發現,D同學的動線和媽媽的動線(活動路線) 一模一樣:
媽媽在沙發上看電視,他就在沙發旁學習;
媽媽在院子裡晾衣服,他就跑到樹蔭下學習;
……
D同學說:
每當看到媽媽在身邊時,自己就特別踏實,注意力也可以集中起來,感覺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媽媽在陪著我。
看到D同學,我忽然想到朋友跟我說的話。
她在家的時候,兒子總是會跟在他後面。
她在做飯,孩子就會坐在離廚房最近的餐桌前看書;
她在書房加班,孩子就會跑到書桌前畫畫;
她去晾衣服,孩子就會跑到陽臺來背古詩……
朋友開始覺得孩子是覺得好玩,所以才總是跟著她。
現在看,孩子是覺得:有媽媽在身邊,安心!
如何打造“學霸”房間
除了上面3位學霸的房間,作者一共探訪了200個家庭。
從這200個兒童房佈局中,找到了學霸房間的幾大精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造一個“全家共享空間”
如果可以,讓孩子搬出兒童房,來到一個全家人都能夠加入、可以自由交談溝通的地方學習。
估計不少家長都會不同意,覺得孩子學習,一定要在一個安靜、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更好啊。
但無論從腦科學的角度看,還是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看,共享空間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①大腦需要
作家養老孟司先生,曾說過一個觀點:一個健全的人,是大腦和身體都平衡的。
當我們傾向於讓孩子在密閉、安靜的空間裡學習時,其實是把孩子的學習,全部歸於大腦,而忽視了他們的身體感受。
但從腦科學角度看,我們的大腦在工作時,不是靜止、孤立的,而是不斷變化的。
它會在工作時,不斷吸收外部資訊。我們身體和情緒上的感受,也會成為一種大腦刺激。
當孩子跟父母、兄弟在一個大環境、大房間中,一起交流、玩耍、幹活時,其實孩子的創作力是最強的,因為他們在主動學習。
所以,一個家庭共享空間,更能夠培養聰明的孩子。
②學習效率高
在共享交流空間中,孩子的學習效率會更高。
這裡,我要再提及一位學霸F同學。
在F同學家的客廳裡,大大的餐桌几乎佔了一半的面積。
在這張桌子上,除了一家5口人的就餐區域,其他地方都擺滿了F同學的學習教具和文具,比如地球儀、歷史年表和補習班資料等。
一家人吃完晚飯後,F同學就會開啟他的學習計劃。
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和爸媽討論自己的課業。比如,討論“前蘇聯解體”的歷史,格林蘭的大小、地球儀的繪製等。
他時而是學生,向父母請教;
時而又是小老師,跟爸媽科普他們不懂的知識。
大家自由討論、交流,不斷提出問題,然後你來我往地辯論。
在這樣的環境中,強化學習的動機、鞏固學習的知識。
這其實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費曼學習法”。要知道,內化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講給別人聽。
當然,F同學和父母的提問、討論,也是被世界名校推崇的學習方法。
在牛津的課堂上,沒有教授者和接受者,只有談論者。
在美國的普利普斯誒克賽特學院,所有的課程、所有的學生,都在上一種課——圓桌課程。
在這裡,學習不是講和聽的關係,而是討論、交流的代名詞。
在人口不到世界0.2%的民族,卻擁有諾貝爾20%的獲獎者的猶太民族,他們最愛的學習方式,就是“你問我答、我問你答”的討論。
他們覺得,提問、討論可以讓自己的想法推陳出新,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在家裡建立一個共享交流空間,其實就是在推進孩子們學會提問、思考和討論,培養辯證、創新的思維。
③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當然,讓孩子和家人在一起學習,還有心理上的因素。
小升初的孩子,大多還處在不成熟的年紀。尤其是小男孩,心理年齡會比實際年齡小2歲,還處在撒嬌的年紀。
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在孩子眼中,相比把自己關進兒童房,在共享空間裡,他們會更安心,因為自己不是獨自一人。
也有研究表明,能夠將自己努力的狀態呈現在爸媽面前,會讓孩子更開心、更自信。
所以,打造一個共享空間,讓孩子和家人待在一起,對他們的學習和身心,都有好處。
不孤立兒童房,打造空間“柔軟度”
當然,因為隔代居住,或者父母工作、作息等問題,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空間和精力去打造一個“共享交流”空間。
這時,我們可以轉換思路,透過打造空間的“柔軟度”(flexibility),增加孩子和家人的聯絡。
在講“空間柔軟度”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跟大家講講,為什麼兒童房不應該太完美。
很多爸媽覺得,孩子的房間,一定要功能越齊全越好。
所以,房間裡不僅有床、有書桌,還有電腦、遊戲機等等。
但,完美≠好。
一個完美的兒童房,意味著孩子進去後,什麼都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會一直待在裡面、不出來。
這樣一來,兒童房就成了孤島,孩子也因此被“孤立”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打造功能100分的兒童房,而是要給兒童房一個出口。
讓孩子哪怕待在兒童房學習,也可以跟家人有連線。
所謂“柔軟度”:
就是透過將房間裡各類隔斷,進行輕薄的處理後,讓空間保持獨立、但不封閉,讓孩子和家人彼此相連、又各自獨立。
方法分為2大類:
- 視覺上敞亮
兒童房的門,可以換成半透明材質的,或者用布簾做隔斷。
再或者將兒童房的牆壁,改成玻璃門或窗,這樣可以方便孩子和爸媽溝通;
也方便爸媽看到孩子的表情和狀態,從而及時開導、寬慰孩子。
如果大家覺得,敲敲打打太費事,最簡單的方式,讓兒童房的房門,處於開啟的狀態。
- 聽覺上通透
所謂通透,就是保證大家在房間裡,也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又有各自的步調和節奏。
比如,家住3層獨棟樓的E同學,父母為了讓家人之間交流更順暢,他們特別犧牲了房子的使用面積,打造了樓梯井。
這樣一來,全家人不管在哪,只要喊一聲,就可以聽到,交流完全沒問題。
孩子也不會因兒童房在樓上,就跟爸媽產生“隔閡”。
當然,一家人在一起,除了交流,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所以,為了避免彼此干擾,也需要一些軟裝來打造一個視覺和聽覺上的隔斷,比如屏風就是很好的選擇。
相比牆壁、木門,屏風用的時候,拿出來做隔斷,平時一家人在一起時,就收起來。
這其實就是空間柔軟度,最直接的體現。
允許孩子“遊牧民”式的學習
從上面的幾個學霸案例中,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那就是,很多學霸學習時,都很喜歡變化地點。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非常喜歡待在客廳或者餐廳的桌子上學習、做作業、畫畫,沒必要把他們轟回自己的房間。
有研究發現,新環境可以給大腦帶來新刺激,促進靈感。而待在一個身體覺得舒適的環境中,也利於大腦更放鬆地工作。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不愛自己的房間,我們可以透過改變家裡的格局,做到家裡的每一個空間,都可以讓孩子學習。
我們也可以像上面的學霸一樣,給孩子準備一個輕巧的摺疊小桌,可以隨時搬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學習。
也可以將餐桌預留出一個學習的空間,在陽臺放一個躺椅,在客廳做一個閱讀角,或者乾脆把客廳打造成一個super書房。
為了增加環境帶來的新鮮感,還可以定期進行家庭內部“搬遷”,頻率半年一次就可以。
讓孩子從現在的房間,搬入其他房間,或者兩個孩子交換房間,體驗一把“遊牧民”的自由生活。
新鮮感會給大腦帶來的刺激,利於孩子更高效地進行學習和生活。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套房子裝修完了,就是一個成品,不可改變。
但在我看來,家一直都是一個“半成品”,它的屬性和功能,會隨著家庭成員的變化而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設計師都建議,兒童房要每隔幾年就變換一次的原因。
孩子在成長,他們的需求和喜好也在變。
一個理想的家,是可以滿足居住者對它的所有幻想的。
一個好的兒童房,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完善、呵護它的。
只有這樣,它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讓孩子在裡面學得開心、住得安心。
參考資料:
《打造讓孩子自主學習的住宅》
注:圖片均來自網路
川媽說說
看了這本書後,第一件事是誇獎川爸。因為新家裝修的時候,他力排眾議,買了一張1.8m長的實木餐桌,佔據了客廳的大半空間。我們都說,太大了,用不上,還佔地。他說,要有發展的眼光,這裡將來不僅僅是吃飯的地方,還會是我們學習、聊天、看電影等等家庭活動的地方。雖然現在孩子還小,但是已經有點苗頭了。有時候,大寶二寶會一起趴在桌子上畫畫,看書。期待,我們一家四口,在這裡共度一段段美好時光。
拓展閱讀
房子立馬放大兩倍!3個黃金收納法,讓家整潔又好看
mom看世界:跟著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釋出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