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卒啘不止,下氣。”
2、《本草備要》:“瀉肺降火。治熱咳、嘔逆、口渴。治胃病,薑汁炙;治肺病,蜜炙。”
3、《食療本草》:“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4、《本草便讀》:“苦降和陰,清肺消痰定喘嗽;甘平散逆,除煩下氣退陽邪。”
5、《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6、《本草從新》:“瀉肺下氣。治熱咳嘔逆口渴,虛寒嘔吐,風寒咳嗽忌之。”
7、《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8、《本草撮要》:“功專下氣止嘔。治肺熱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將成勞,去毛用。治胃病薑汁塗炙黃,治肺病蜜水炙黃。”
9、《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10、《本草分經》:“苦平,清肺和胃,下氣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薑汁炙,刷去毛。”
11、《本草經集註》:“味苦,平,無毒。主治猝噎不止,下氣。”
12、《本草蒙筌》:“下氣除嘔噦不己,解渴治熱嗽無休。實味甘酸,滋潤五臟。少食止吐止渴,多食發熱發痰。”
13、《本草新編》:“入肺經,止咳嗽,下氣,除嘔噦不已,亦解口渴。”
14、《本草易讀》:“苦,平,甘,辛,無毒。下逆氣而止嘔噦,除熱嗽而解暑毒。退胸面之風瘡,解香港腳之腫痛。”
15、《本草擇要綱目》:“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16、《雷公炮製藥性解》:“味苦,性平無毒,入肺經,主除嘔和胃,解渴止嗽,下氣清痰。刷去黃毛,蜜炙用。枇杷,主潤五臟,止吐解渴。”
17、《藥籠小品》:“清肺和胃,降氣消痰,治熱咳嘔逆。”
18、《藥性切用》:“性味苦辛,平肝清肺,降氣化痰,為咳逆、吐逆、喘逆專藥。”
19、《馮氏錦囊秘錄》:“枇杷葉,清肺和胃下氣,除嘔逆不己,解咳治熱嗽無休。治嘔噦消渴,肺熱喘咳,香港腳上衝,及婦人發熱咳嗽。”
20、《顧松園醫鏡》:“走陽明則止嘔治呃,入太陽則定咳消痰。”
21、《醫學入門》:“枇杷葉苦平無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掃肺風生胸面瘡,卒嘔下氣效尤速。葉如枇杷,故名。治肺熱咳嗽氣逆,消渴及久嗽身熱肌瘦將成癆者。又治肺風瘡,胸面上瘡及卒嘔噦不止,下氣。”
22、《玉楸藥解》:“葉能清金下氣,寧嗽止吐,清涼瀉肺,治標之品。去毛,蜜炙,止嗽最善。”
23、《飲片新參》:“清洩風熱,降肺和胃,止咳嗆熱嘔。”
24、《藥性歌括四百味》:“枇杷葉苦,偏理肺臟。吐噦不已,解酒清上。”
25、《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6、《本經逢原》:“其葉氣味俱薄,故入肺胃治夏月傷暑氣逆最良。近世治勞嗽無不用之,蓋取其和胃下氣,氣下則火降痰消,胃和則定噦止。”
27、《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28、《中藥大辭典》:“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熊果酸、齊墩果酸等,尚含揮發油、有機酸類成等
2、作用:本品有鎮咳、平喘、祛痰、抑菌、抗炎、降血糖等作用。另外,還具有免疫增強作用,增強脾細胞溶血素生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