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功勳》的第一個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我願稱之為近二十年來最好看的革命戰爭題材,其文戲之精彩、思想境界之高可以直追上古時代的《地道戰》《英雄兒女》;其武戲之跌宕起伏、戰爭場面的還原,也不是那些只知道堆爆炸場景和人海衝鋒的主旋律作品可以相提並論的。
《功勳》最大的亮點就是展示了我軍政工幹部的優秀素質,以及部隊建設、思想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三灣改編、古田會議為什麼被稱作為“真正的‘建軍’”?就是因為確立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軍事民主、官兵平等……一系列諸多原則,這成為了人民的軍隊與舊軍隊最鮮明的分界線。
然而很離譜的是,有很多主旋律作品壓根就沒有政委、指導員,還有如《亮劍》這樣的神劇,光明正大說什麼“團長管軍事,政委管生活”這種謬論,誤導了一大批年輕人。美國人也不閒著,如著名好萊塢二戰電影《兵臨城下》,這部電影裡不但用個人英雄主義消解了集體主義偉大的勝利,更結結實實黑了一把蘇軍的政委——蘇軍政委在電影裡是一個腦滿腸肥愚昧自大的官僚,用槍逼著戰士們上戰場。
須知,真實歷史中的蘇聯政委都是帶頭衝鋒的,德國人俘虜了普通士兵,關進戰俘營裡做苦役;德國人俘虜了政委,直接槍斃。因為他們知道政委肯定不會投降的,還會在戰俘營裡聯絡戰士組織越獄、起義,所以直接槍斃了事。衛國戰爭打到最後,全蘇聯的黨員人數都不夠用了,很多情況不得已讓還未入黨的學生和先進工人擔當政委。
所以《功勳》這部劇首先起到了一個以正視聽的作用,基本就是一個我黨政工幹部的“百科全書教學片”,我軍指戰員最優秀的素養、最熱忱的理想、最勇猛的戰鬥、最溫暖的關懷,都在李延年這一形象上投射了出來。
李延年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軍散作滿天星的指戰員們。
李源、張排長、陳衍宗、羅厚財、八班長、小安東、王文書、司號員們也不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軍千千萬萬的優秀戰士們。
“二妞”也不是她自己,而是代表了勤勞、善良、樸實且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要讓小安東回去跟二妞結婚,其實是一個象徵的意象,代表了所有戰士內心深處最美好的皈依。他們都是苦命人,有的是國民黨抓來的壯丁,有的是地主家的長工,有的早早父母雙亡,直到加入了革命隊伍,才正式成為了一個“人”。舊社會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念想,他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但是小安東還有一絲念想,他有幸遇到了那個年代最珍貴的東西——飽受苦難的勞動人民對勞動人民的美好感情。所以他一定要活下去,而且要替整個泰山連的戰士們去繼承那一份最珍貴的美好。
他們不是一個人,他們是一支隊伍。
這個單元叫做“能文能武李延年”,本文就分別從“文”“武”兩個角度來剖析李延年指導員的工作。
小安東當逃兵之後李延年那一段話很有水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憶苦。李延年問了三個問題:這樣的二妞好不好?你老婆(家人)好不好,想不想他們?那為什麼要在這裡打仗,不能在家裡陪他們?這種啟發式的提問,直接解釋了“我們為何而戰”這一話題。
這其實就是一個變種的“訴苦會”,這是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寶。當年我軍收編了那麼多國民黨部隊,讓他們從舊軍隊變成人民軍隊的重要途徑就是開展訴苦運動——因為國民黨基層士兵也都是勞苦大眾,被國黨用坑蒙拐騙拉壯丁的方式帶上了戰場。他們曾經渾渾噩噩不知為誰而戰,而訴苦會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誰。
在漢江邊與美軍打得驚天地泣鬼神的五十軍,就是一支國民黨起義部隊,史料中是這樣記載他們的訴苦會的:“國民黨士兵的家人,也是備受欺凌:原六十軍有一位新兵跑了,連長便帶人到新兵家裡去抓,沒抓到,就放火把新兵家裡的房子燒了。還有一次,沒抓到逃兵,就下令讓4名士兵抬起逃兵的家屬放在火上燒,直到燒死。在第144師的2451名士兵中,母親、姐妹、嫂嫂被強姦、霸佔以及被迫改嫁的,總計達850人……”
“在五十軍的控訴會上,有的哭得痛不欲生,有的哭得口吐白沫死去活來。第472團2營召開訴苦大會,第一次大會就哭昏倒了31人,第二次大會又昏倒了35人。一位叫何思勤計程車兵訴苦後,哭得精神失常,耳朵聽不見了,也不吃飯了,誰勸他,他都不理睬……後來人們發現,何思勤訴苦以後特別敬重毛主席,於是,到吃飯的時候,就給他寫了個條子:毛主席叫你吃飯!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如果大吵大鬧,就再給他寫個條子:毛主席叫你睡覺。只要看到是毛主席叫做的事情,何思勤非常聽話。後來,何思勤在上級批准他參加人民解放軍時,喜出望外,逐漸恢復了正常。”(《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
第二層是動員。有了對舊社會、對敵人的恨還不夠,還要有對祖國、對人民、對戰友的愛。而且這二者是一體兩面的——你所愛的東西往往會被敵人傷害。李延年給大家講:兩個朝鮮婦女在洗衣服的時候被美軍炸死了,鮮血染紅了溪水。首先是激發大家的共情——朝鮮人民也是飽受苦難,正在被侵略者蹂躪;更有一層涵義就是,如果我們不打跑美國侵略者,那時候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母親和妻子,就會像這兩位無辜慘死的朝鮮婦女一樣。
這個故事我講過很多次了——讀大學的時候我有幸為一位老紅軍寫過回憶錄,他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戰友還有嗎,沒有啊,我知道的是一個都沒有啦,子彈打到人身上跟紙一樣,能活下來是命大,就我撐到這一天過上好日子了啊……你說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麼。怕,我給你講啊,為什麼還要上?我們的命賤,娘生了十個孩子,能有三個長大就不錯;災荒一來,人跟那風吹稻子一樣一片一片往下倒……我們的命賤,我們不希望你們,不希望你們這一代命也賤,我們打仗是給你們打啊……”
這與李延年這一番話的主旨和內涵是完全相通的,可見這是那個年代革命戰士最崇高最普遍的共識與信仰。
為什麼我們志願軍戰士能用兩條腿跑贏美軍的機械化部隊,為什麼他們能在零下3、40度的野外潛伏隱蔽數日,為什麼他們面對數倍於己的兇殘敵人、以及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寸步不退……答案就在這些話裡。
第三層是“團結-批評-團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李延年已經改造了小安東的靈魂,就沒有必要消滅小安東的肉體了,所以對革命同志執行了“槍口抬高一寸”的策略。這也是我軍一直以來優秀的工作傳統,但這也是肅反擴大化時誤殺了太多太多的好同志,換來的血淚經驗。“肅反”是我們從蘇聯紅軍學來的,雖然這是保證革命隊伍純潔性的必要條件,但是蘇聯老大哥也從肅反擴大化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那麼如何解決肅反擴大化與保持革命純潔性這一組矛盾,偉大領袖毛主席設計了一個天才般的制度模型,完美的在保證隊伍革命純潔性的前提下,避免了肅反擴大化的危機。這個天縱英才般的設計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度建設偉大的創新,答案也只有簡單兩個字:整風。整風不是隔離監禁,不是用反特務間諜的手段整黨,不是肉體消滅,而是挽救思想落後、行為落後的同志。毛主席給整風運動精煉地提了一套流程:團結——批評——團結。第一個“團結”是出發點,我們整風出發點的是為了組織團結,而不是要肉體消滅某些人;第二個“團結”是目的,整風的最終結果還是要團結;而“批評”則是達到目的重要的手段,批評的出發點是團結,批評是為了讓你進步,最終還是團結。
毛主席為整風運動的指導思想提煉了八個大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我們是為了救人,不是殺人,不是把落後的同志肉體消滅。從此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組織力精神力凝聚力更上一個臺階,這是毛主席天才設計的偉大功效,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都會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遵義會議之後,黨內也從此杜絕了對同志的“肉體消滅”,諸如王明博古張國燾等人,也都是思想層面的清算。正因為有這樣的理論自信,張國燾叛逃之後毛非常之淡定,因為知道他已經掀不起什麼風浪、反而還是一個絕佳的反面教材。
回到電視劇的情節,不僅僅是李延年踐行了這一思想的精髓,從師裡下來的兩位政工幹部也是如此。在七連虎口拔牙成功進行了鋤奸行動之後,我們的政工幹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表示:審查結束。事前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風險,事後果斷裁決不拖泥帶水,這就是一個優秀隊伍的幹部應有的水平。這些橋段是最能完美體現我軍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是怎樣展開的,近三十年來幾乎沒有主旋律作品能有這種的高度。
其他“文”的部分簡單敘述一下,比如李延年批評陳衍宗個人英雄主義:雖然自己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是沒有起到一個班長應有的作用,沒有帶領班集體戰鬥,戰鬥結束後五名戰士傷亡,一個班的建制直接殘了。所以陳衍宗雖然戰果明顯,但是非但沒有記功,還被免去了班長職務。這就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一個指戰員要有大局觀,要作為集體的大腦和靈魂而存在,這樣才能讓團、連、排、班如臂使指,戰無不勝。
我黨我軍向來強調集體主義,對於個人英雄給予足夠的榮耀與肯定——劇中李延年也說了,大家要去拼戰鬥英雄的榮譽——但是個人英雄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再英雄的個人也屬於革命隊伍這個集體。然而很遺憾的是,近十數年來的主旋律作品,往往強調個人英雄主義,而忽視了集體主義。最典型的就是《亮劍》,這部劇第一離譜的是李雲龍頻繁戰場抗命,第二離譜的是李雲龍一個主力團團長,跟自己的警衛員偷偷跑離駐地,去一個憲兵隊長的生日宴上殺了一群鬼子漢奸。這個在歷史上卻有原型,但是屠了鬼子生日宴的是我軍敵後武工隊做的——人家專職工作就是這個。給李雲龍安排這一段劇情,說《亮劍》是“抗戰神劇”之濫觴毫不為過。
此外,劇中對軍事民主的體現也非常到位——事前充分討論,有不同意見儘管表達,而形成決議後必須堅決執行。“服從命令”四個字在劇中頻繁出現,是大於天的四個字。就連李延年組織鋤奸行動,也是包含了留封信向團長請示批准這一“程序正義”。既體現了我軍戰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相機決策果斷抓住戰機,又尊重了基本軍事決策程式,這才是“轅門不峻將軍令,今日爭知細柳營。”
說完了“文”的部分再說說“武”的部分。
抗美援朝時期的人民軍隊,經過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磨鍊,堪稱“進攻萬花筒,防守鐵布衫”。《功勳》的劇情好在用短短的六集,完美地展示了我軍的進攻作戰、陣地防禦戰與特種作戰(鋤奸行動),主創團隊真是用過心思的。
以進攻來說,大軍團級別的大範圍穿插、迂迴與包抄,志願軍戰士們用兩條腿跑出了機械化的感覺,三十八軍更是創下了戰爭史上步兵行軍的最高紀錄。在陣地戰中,我們也是得心應手:利用黑夜偷偷潛伏至美軍陣地前沿,在持續多達幾個小時的隱蔽之後,忽然雷霆萬鈞一舉拿下陣地。我們這種戰法打多了,後果就像劇中李延年說的,經常美軍不會在前沿陣地留人過夜了。
當然還有我們都知道的“三三制”,這個意思是三個人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一個主攻兩個掩護;一個班有三個戰鬥小組,一個主攻兩個掩護。當然沒有這麼死板,也有四五個人一個戰鬥小組,一個班四五個小組這樣——簡而言之一句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下面這一段來自於101親自講解“三三制”的文章:
多年以來,我們的影視作品中總是簡單粗暴的用“人海衝鋒”戰術來表達戰鬥場面,這明明是敵人汙衊我們的說法,結果被或蠢或壞的影視工作者們統統加進了自己的作品裡。最近兩年因為罵人海戰術罵的多了,最近的影視作品裡終於有所改善了,但是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觸——
好訊息:他們知道什麼是“三三制”了;
壞訊息:他們好像只知道“三三制”……
“三三制”其實只是101六大法寶之一,剩下的“五大法寶”分別是:“一點兩面”“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
一點兩面: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的一個攻擊點上,並至少兩面包圍敵人,採取縱長(點)與分散(面)相配合。
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四快一慢:(抓住敵人後的)準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敵潰退後)追擊要快。總攻開始時間要慢。
四組一隊:以連為單位,設“四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合起來為“一隊”——突擊隊。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一種是敵人守——要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再攻擊;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先將敵人圍起來,圍而不攻或圍而小攻,拖住他;再一種是敵人退:那就要猛追,這時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隊少,也不要怕情況不清楚,追就是了。
101練兵真的很牛,在世界軍事史上都能排的上號的。領袖的軍事思想往往著眼於大戰略,以及戰爭的總體指導思想(運動戰、游擊戰);101軍事思想科學化、規範化、細節化了連排班級別的戰術與戰鬥。至少在戰爭層面,他們師徒二人說一句“珠聯璧合”不過分。
除此之外還有步炮協同。我軍實屬把步炮協同各種花樣都玩明白了,這是在解放戰爭中解放那麼多個大城市,一點一點積攢下來的經驗。常凱申大隊長這個人雖然是個混賬王八蛋,但是有兩點很厚道,第一是給解放軍留下了大量的裝備,第二是充當了經驗包,各種戰術實踐都在他身上應用、磨合、改進,最後招呼在了美軍身上。就舉一個小例子,東野解放大城市的戰鬥中,開發出了一種“狙擊炮”打法,簡單來說就是大炮蒙上幾層被子,然後水平射擊,這一套後來被用在了打美軍坦克上。電視劇裡步兵炮兵怎麼協同,怎麼發訊號怎麼定座標,都有很好的展示,軍事愛好者看了很享受。
《能文能武李延年》這部戲,很好地展現了我們“進攻萬花筒,防守鐵布衫”的特點,上面說的那些細節和戰術,大家可以一邊看劇一邊一一對應。還必須一提的是,劇中濃墨重彩的展示了志願軍戰士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力量,即便戰術理論再豐富多彩,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和絕對優勢的海陸空火力,也是無法施展出來的。
我再著重說幾個我感覺很不錯的細節。
首先是戰士們的方言,因為我就是河北人,李延年河北昌黎的,所以聽他說話跟我老家很相似,內味真的很親切。我們河北的方言也就這樣,跟普通話差不多,稍微帶點拐彎。許多戰士都有自己的方言,相信各地的朋友聽了也會感到親切。這就是毛主席的那句話啊——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其次,對於歷史質感的還原。大口徑炮打出來的彈坑有多大大家也看到了,一個迫擊炮打出去也就是一團黑煙,這些在劇中都真實還原了。而近年來的一些作品,為了盲目追求視覺效果,製造了很多脫離歷史、脫離現實的戰鬥場景。比如香港導演的拍的《建軍大業》,幾炮下去半個南昌城都被大火淹了。我軍要在1927年就有這個火力配置,別說打南昌了,東京都打的下來。
其他場景中的細節,比如說戰士們嘴上的燎泡,這都是渴出來的。朝鮮的禿山頭上基本都沒有水源,一壺水是像子彈一樣寶貴的戰略物資,所以電視劇中志願軍戰士們都在互相推讓喝水。有一個情節印象很深:班長問陳衍宗你渴不渴,陳衍宗很明顯地嚥了一口吐沫說不渴。表演中的這種細節都做到了,非常難得。
最後,電影中三次提到了毛主席:一次是好壞轉換的辯證思想;一次是要在戰爭中學習,包括像敵人學習;一次是說美軍鋼多氣少,我軍鋼少氣多。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哪有戰士不愛毛主席的?像《攀登者》這樣披著主旋律外衣的愛情探險片,才會強行修改歷史,抹掉了登山隊員帶上珠峰的主席像。
毛澤東思想的體現與劇情推進緊密結合,讓我想起了《地道戰》中,高隊長讀了《論持久戰》後理論聯絡實際,打開了與日寇鬥爭的新局面。為什麼我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偉大思想的指引是先決條件。
能讓最基層的指戰員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受到啟發,在戰鬥最激烈最殘酷的時候作為鼓舞士氣最重要的手段,這就是“屠龍術”的意義。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閒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經知道了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請再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吧,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