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翻開中醫學教材裡的《中藥學》和《方劑學》,開篇都會見到一味中藥的名字——麻黃。作為《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被收載的藥物,它還是醫聖張仲景應用於多張方劑中的主力藥物,有“治療感冒的第一要藥”之稱。如果迴歸《本經》視角看經方對於麻黃的應用,會有什麼樣的領悟呢?來文中一起重新認識下這味重磅中藥。
麻黃
(藥用部位:草質莖質地:輕)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一名龍沙。
《傷寒雜病論》:應用麻黃的常用經方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升降(陰陽盛衰):
升(陰盛)
“麻黃:味苦,溫”,麻黃屬於“升類”,用於治療“陰盛”的實寒證(含風寒)。
味苦為降,為什麼味苦性溫的麻黃卻屬於“升類”呢?
眾所周知,麻黃是一味力量很強的發汗藥,其治療方向是向上、向外升散,其治法屬於升法。後世也根據麻黃的功效,將麻黃的性味歸結為辛溫,實際上,如果僅從功效來反推藥物的性味,從而認識一味中藥,這樣做既不客觀,也不全面。
《神農本草經》客觀地記錄了麻黃的性味是苦溫,而非辛溫。也就是說,古人根據真實的口嘗,麻黃的味既非辛,也非甘、酸、鹹、淡,按照五味進行區分,麻黃的味就是苦。僅從味的角度考量,苦味屬於降法,而發汗屬於升法,麻黃既是客觀的苦味,又有真實的發汗作用,原因何在呢?
我們觀察麻黃這味藥,地上部分很大,而地下的根卻很小,可見這個植物更多地吸收了太陽的能量,即動氣的能量很多,就是氣厚。有兩個因素決定了麻黃動氣能量作用於人體的方向,一個是藥用部位,一個是質地。
麻黃的藥用部位是地上部分的草質莖,地上部分整體是一個向上升發的狀態。此外,麻黃的質地很輕,麻黃煎煮時會一直浮在水面上。因此,麻黃動氣能量的方向是向上、向外動氣升發的能量。
麻黃的質地很輕而性溫,均提示這味藥的動氣的能量很多,就是氣厚;我們再口嘗麻黃,並沒有多少苦味。因此,麻黃總體是氣厚而味薄,偏性很大,主要是動氣的能量來發揮效用,而其中很薄的味,對麻黃整體升降的影響很小。所以,味苦而性溫的麻黃屬於“升類”。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在日常疏通馬桶的時候,並非是一味地向下“按壓”,而是先向上“吸”,再向下“按壓”,這樣疏通的效果反而是更好的。
同樣的道理,麻黃正是由於氣很厚,所以向上、向外升發的力量很強,但麻黃並非如桂枝一樣一味地向上、向外升發,而是在很強的升發之力中仍兼有很薄的苦味斂降能量,所謂升中有降,所以其發汗的力量最強。
因此,麻黃的治療作用屬於升法,治療的病機是陰盛。
此外,我們觀察麻黃,藥用的部分基本就是很輕的中空的“吸管狀”,所以麻黃具有“疏通”的功效,除了能夠把人體上部的邪氣散出去以外,還擅長將人體最深部(比如中焦、下焦)的邪氣(比如實寒、水飲)“吸”出來並散出去,這是麻黃這味藥的特性,也是辛溫的桂枝所不具備的。
透過認識麻黃,我們也能夠發現,僅僅透過具體的性味,很難將所有藥物的特點準確地表述,而將藥物的性味與藥用部位、質地和特性結合起來,我們對藥物的認識才更加客觀和準確。
臨床中所用的麻黃有生麻黃與炙麻黃之分,經方中所用的麻黃均為生麻黃。炙麻黃是將蜂蜜與生麻黃一起拌炒製作而成,蜂蜜味甘,會緩和麻黃的升發之力,兼以炒制也會減少麻黃的動氣能量,因此,炙麻黃的升發之力要緩於生麻黃,藥力會弱,也溫和一些。
絕大部分應用麻黃的經方,原文均強調在煎煮時需要先煮麻黃並去上沫。生麻黃經過相對較長時間的煎煮,就會減其峻烈的氣,作用於人體後就會相對溫和。如果生麻黃的用量較大時,仍需按照原文要求先煮,如果用量很小,或者是用炙麻黃時,與其他藥物同煮即可。陳年且量大的生麻黃,提前煎煮時出現的上沫,應去除。如果是量小、新鮮的生麻黃,提前煎煮也並無上沫。
病機(病性病位):
實寒、水飲;上中下焦
具有很強的升發力量,這是麻黃唯一的功效,其所有治症都是這一個功效發揮作用的外在表現。
麻黃能夠向上向外升散邪氣,所以麻黃能夠治療正邪交爭於表的“中風傷寒頭痛,溫瘧”。
麻黃能夠向上、向外“發表”,所以能夠達到“出汗”的治療結果,也正是這個功效,所以能夠“除寒熱”。
正邪交爭,正氣欲向上向外驅邪,所以會出現氣機向上的“咳逆上氣”,而限於人體正氣能力有限而難以驅邪外出,這時就可以用麻黃幫助人體正氣驅邪,邪去則“咳逆上氣”自然平復。
麻黃由於氣厚,動氣的能力很強,並且既能作用於人體的表,也能作用於人體的深部,因此,對於即使是人體深部的“癥堅積聚”的治療,需要升法治療時,就有應用麻黃這味藥的機會。
經方中也經常應用麻黃的功效治療屬於“陰盛”的水飲證。
經方藥學重磅新書
關於麻黃的經方有哪些?
如何透過脈象快速判斷使用特徵?
答案就在《神農升降藥法》一書中。
之前悅讀中醫為大家推薦過陳建國老師的經方醫學著作《仲景陰陽脈法》,相信大家對於陳老師以“陰陽盛衰”解析脈象的方法一定耳目一新。最近,陳建國老師“陰陽盛衰”理論體系新書《神農升降藥法》和《經方脈證圖解》正式出版,將為大家從更多方面展現陳建國老師的“經方世界”——
《神農升降藥法》,迴歸中醫的原點,以陰陽理論為指導,總結中藥的功效由“氣、味、質、部、特”五個元素所決定,提出一味中藥其實僅有一個功效,中藥紛繁複雜的治症僅僅是這一個功效透過升降治法發揮的治療作用,因此,領會了中藥的這一個功效,就可以把握中藥治病的本質,從而達到靈活而準確應用的目標。書中對經方中常用的50味中藥進行了詳細解讀,闡釋了《神農本草經》中的相關記載,並且從藥物組成的角度,結合升降治法,對相關的經方進行了解析。
本書內容是脈證經方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升降藥法”為重點,如果結合“陰陽盛衰”和“陰陽脈法”,可以更高效地指導臨床。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神農升降藥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陳建國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