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彪炳軍史的淮海戰役中,有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名氣、職務、戰功等各方面都低一些的譚震林,卻與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這四位著名將帥一起,共同組成了淮海戰役的直接指揮機構——總前委。
為什麼說名氣略低的譚震林與劉、鄧、陳、粟同為淮海戰役五大指揮官之一有些耐人尋味呢?
先來看看這五位總前委成員當時擔任的主要職務。
鄧政委作為總前委書記,是由毛主席和黨中央親自敲定的人選。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除了粟裕曾提出由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役這個建議之外,還取決於鄧政委自身具備的條件:一是其堅定的黨性,二是其冷靜從容的軍事指揮風格,三是其對打贏解放戰爭的決心,四是高瞻遠矚的統籌能力,都完全符合總前委書記的角色定位。
劉伯承是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則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又是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而粟裕則是華東野戰軍實際主持工作的人。
可以說,鄧、劉、陳、粟四人當選總前委都是完全合情合理。
而當時譚震林的職務僅為華東野戰軍副政委,名頭也沒有那麼響亮,看上去無法與上述四人相提並論。
那麼,中央將譚震林加入到總前委成員名單中究竟是出於什麼考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譚震林在我黨我軍歷史上資歷並不淺
他在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算起來比粟裕還早一年。1930年就已經是紅十二軍政委,是個貨真價實的軍級幹部,後曾在南方與張鼎丞、鄧子恢領導三年游擊戰爭,可謂功勳卓著。
在解放戰爭初期,譚震林一度曾是粟裕的領導,也是山東兵團的兩大靈魂人物之一(另一個是名將許世友)。
再從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的情況來看,紅軍時期師一級的幹部大多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像譚震林這樣的軍級幹部如果也參加評銜的話,極有可能與粟裕一同成為開國大將。
只不過當時譚震林已轉到政府部門工作,按規定並未參與軍銜評定。
其次,譚震林的入選使得總前委成員名單更為“均衡”
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只要看看總前委成員的構成就一目瞭然了。
劉、鄧是中原野戰軍的第一、第二號首長。
而陳老總在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都掛職,也就是說他在華野佔半個名額、中野也佔半個名額。
粟裕則是華東野戰軍實際上的第一號首長。
現在總前委名單中兩大野戰軍的指揮人員構成是2.5:1.5,而當時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期間的參戰部隊多達40餘萬,在規模和實力上都要強於中原野戰軍。
這樣一來,名單的構成顯然並不合適,還需要在華東野戰軍這邊加上一位,而當時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一副政委的譚震林就理所當然進入總前委成員,形成2.5:2.5的局面。
第三,譚震林有足夠的能力肩負起總前委成員這一重任
如果說粟裕在軍事上有著出類拔萃的能力,那麼譚震林在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能力更為均衡,可以說是軍政雙優的人才。
另外,譚震林是一個性格直率、原則性強、敢講真話的人,即便是對於粟裕這位指揮如神的老搭檔,他也能直言不諱地提出軍事方面的批評意見。
比如在南臨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兩次戰鬥的結果與預定目標有較大差距,打成了消耗戰,譚震林便在戰役結束後的1947年8月4日,以極為誠懇、客觀的態度寫了一封檢討和批評的信。
信中有“你是天才,但戰術缺乏遠見”這樣的話,絲毫沒有拐彎抹角,卻讓粟裕激動落淚,曾對陳老總深深感嘆:“(譚震林的信中)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發人深省,讓我從連勝的光環中猛然驚醒”。
總而言之,譚震林能夠與劉、鄧、陳、粟四位知名將帥一同成為淮海戰役五大指揮官,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譚震林雖然未有1955年授銜,但他1956年就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地位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