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莊遺址龍山文化遺蹟分佈圖
西孟莊遺址出土的陶鼎、陶鬹
高速公路上來往的車輛飛速駛過,殊不知在路旁,有一座“軍事重地”,在此停留數千年。在滕州市界河鎮西孟莊的南側,棗菏高速公路附近,有一座儲存比較完整、結構比較清晰的環形遺址——西孟莊遺址。
為配合棗菏高速公路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8年開始對西孟莊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較為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圍牆聚落,隨著發掘的進一步擴大,一年後聚落被完整揭露出來。除了少量戰國時期和漢代墓葬,發掘的主要遺存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早中期,發現的遺蹟有圍牆、環溝、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及大量柱洞等。
西孟莊遺址是一處儲存較為完整、結構較為清晰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殘存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這裡考古發掘了全國首例環形圍牆和柱坑,這對研究龍山文化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孟莊遺址的發掘使得專家們首次完整地認識了一處龍山文化小型聚落的全貌及其發展演變的過程,為對其代表的社會單元進行充分研究提供了可能,也是透過個案瞭解聚落中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和龍山文化聚落結構及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首例完整樣本。
在西孟莊遺址中共存在圍牆基槽2圈,環溝1處。專家研究發現,聚落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兩期,早期下層方形圍牆階段和晚期上層圓形圍牆階段。
方形圍牆整體呈正方形,面積近2200平方米,僅餘地基部分。基槽口發現密集柱洞,基槽底部深挖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於這些柱坑中,基槽內沿還分佈有一週“壁柱”,由此專家推測方形圍牆的建築步驟可能為:挖基槽-基槽底部深挖柱坑-栽埋柱子-回填基槽-再立“壁柱”-修築牆體。還發現三處缺口,為加強防禦,東牆和西牆的缺口又修建了房址進行封堵,只留下南牆一處缺口作為門道使用,東牆中部偏南處有一外突的“馬面”結構,應為圍牆的防禦輔助措施。
圓形圍牆恰處於方形圍牆內,面積約1100平方米,在外側有淺溝狀的環溝圍繞,溝內發現了較多生活垃圾。遺址內的圍牆、環溝、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及大量柱洞,分佈組合極有規律,自成單元,形成圍牆聚落。能夠清理辨認出來的共17座房址,多為方形地面木骨泥牆建築,面積多為10-20平方米,最大者近50平方米,還發現房址疊壓關係較多,應為反覆建築、多次利用而成。
專家介紹,西孟莊遺址聚落規模很小,主要以圍牆和房址為主,其他種類極少,缺乏一般遺址常見的各種灰坑、墓地、水井、陶窯等,功能上並不完備,但是圍牆的防禦功能特別突出,特別是修築了類似“馬面”的防禦結構。出土的動物遺存以哺乳動物為主,包括鹿科、豬科和狗,鹿科動物約佔三分之二。從出土骨骼的情況來看,各種動物都缺失較多部位,說明這些動物可能並非在遺址發掘區屠宰、肢解,發掘區只是消費這些動物的場所。植物遺存也比較少,檢測結果顯示各種遺蹟土樣中的植物遺存比例都非常低,當中雜草類的比例又遠高於農作物,且並非農業活動中常見的伴生雜草。據上可知,當時西孟莊經濟活動中農業和家畜飼養的跡象都很弱,推測其食物可能主要是由外來供給滿足,也因此需要專門的糧倉。
在西孟莊遺址出土的陶器種類單一、體量較小,質地以夾砂黑灰陶、夾砂褐陶、泥質黑灰陶為主,幾乎不見磨光黑陶、白陶,裝飾以素面、弦紋、附加堆紋為主,種類多為鼎、罐、壺、盆,未見製作比較精緻的器類。石器較少,其中鏃的數量比較突出,佔出土遺物總數的七成左右,用於農業生產的斧、刀、鏟等則佔比較小。
在地理位置上,西孟莊位於滕州與鄒城分界線——界河南側,界河北面即為馬鞍山—龍山,東西向橫亙於兩地之間,只有其間的一處缺口可為南北通道,歷來的官道皆就此出入,西孟莊恰位於此缺口南側,可謂扼住了通道的咽喉。
種種跡象表明西孟莊遺址可能是一個生產和生活功能並不完備,而防禦功能反覆加強的特殊聚落,因此專家猜測西孟莊遺址聚落可能是古代的軍事據點。
另外,關於圍牆聚落的命名,或曰寨,或曰砦,皆指外設一週防禦性圍牆的村落,即所謂村寨,其圍牆可稱為寨牆。然而一般村寨即使有寨牆,也不減其社會和生活的本色。西孟莊遺址則不然,軍事防禦色彩突出,生產生活色彩暗淡,不像是一般村寨,因此稱之為寨牆聚落。至於寨牆的形式,既可以是列柱環繞的柵欄,也可以是木骨泥牆,又或是土垣。西孟莊龍山寨牆無論是方形還是圓形內側都設定了壁柱,這是其為木骨泥牆的明證。
此外,發掘過程中對圍牆和房址建築過程的解剖和復原,在研究龍山文化建築技術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這同樣是龍山文化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側面反映。(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依盟 實習生 馬肖琦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