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貝熙業,民國初年來華,在華先後工作生活40餘年,是當時北京地區知名的西醫大夫。他救死扶傷,懸壺濟世,興辦教育,並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積極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中國老百姓眼中的“貝大夫”
1872年,貝熙業出生於法國利莫贊大區的一個教師家庭。他求知慾強,學習刻苦努力,考入波爾多海軍醫學院並獲醫科博士,畢業後多次被派往海外任職。貝熙業醫術精湛,來華後不久便成為北京城內西醫界翹楚,多次為城內使節、上層人士、普通患者等治病、進行手術,緩解病人痛苦。長期定居北京後,貝熙業還在西山腳下清幽之地租賃土地,修築私宅貝家花園,很快這裡就成為附近百姓尋醫問藥的重要場所。貝熙業對普通百姓充滿熱愛,非常體諒農民,不論病情輕重,都認真診治,被名士李石曾譽為“濟世之醫”。為方便窮苦百姓就醫,他還將貝家花園防盜用的碉樓改為個人診所,一樓為候診室,二樓為診療室,三樓為藥房,為周邊村民義診。如果需要進行大型手術,他還把病人接到北京城內西醫醫院進行治療,當時他甚至把貴重的盤尼西林給普通百姓使用,以挽救生命。
看到貝家花園附近農村地區衛生條件堪憂,設施匱乏,貝熙業積極向當地百姓普及公共衛生知識。農村衛生條件有限,極易引發大規模傳染性疾病。貝熙業及其好友在貝家花園所在的溫泉地區宣講衛生常識,宣傳飯前便後洗手,堅持經常洗浴、及時清理腐爛物品等,並組織村民處理村內垃圾、打掃街道,保證公共場所的衛生。同時,他還指導當地政府建立農村診所,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西山溫泉地區舊貌換新顏,當地百姓與貝熙業感情越發深厚,親切地稱這位老外為“老貝”“貝大夫”。
積極為中國人培養醫學人才
貝熙業一方面救死扶傷,開辦診所,另一方面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特別是對中國的醫學教育投入很大精力。1913年貝熙業抵達中國後不久,就應聘到北洋海軍醫學堂擔任教職,他努力把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教授給學生,向學生們介紹、展示西方醫學取得的最新成果。1916年華法教育會成立,貝熙業積極加入,並把推廣赴法留學作為主要活動,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赴法勤工儉學浪潮席捲華夏。其後,在貝熙業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千餘名中國學生走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其中不少學生後來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先驅和新中國的領導者。
20世紀20年代,中法大學成立後,蔡元培出任首任校長,併成立法方董事會。貝熙業擔任法方董事會成員、校醫,積極為中法教育事業出謀劃策,規劃發展方向。在發展教育上,貝熙業展現出高昂的熱情和鬥志。從20世紀30年代起,貝熙業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醫學人才的培養上。1932年,貝熙業出任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開始了定期在北京和上海往返奔波的生活。就任院長伊始,貝熙業不但著手震旦大學醫學院的建章立制,還積極籌款採購先進醫學裝置,延聘多位留法醫學博士擔任教職。震旦大學強呼叫法國醫學傳統培養人才,實行嚴格的學習考試製度,優勝劣汰保證畢業生質量。優良的師資、嚴格的學風、科學的管理機制使震旦大學醫學院很快在上海脫穎而出,在中國醫學界聲名鵲起。
開闢腳踏車“駝峰航線”支援中國抗戰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叫囂“三個月佔領中國”,中國軍隊不斷敗退。許多外國人擔憂戰爭波及自身安全,離開了這片土地。但是,貝熙業沒有選擇離開,而是繼續留在中國,併為抗戰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國民黨領導的政府軍隊潰敗之際,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發展起來了,堅持對日作戰。一支八路軍游擊隊在西山腳下頻繁活動。由於日軍佔領東南沿海,不斷加緊對我實施物資封鎖、禁運,造成各抗日根據地許多急需的藥品,尤其是西藥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在此背景下,中共駐晉察冀根據地代表聯絡貝熙業,希望他協助採購部分西藥救治傷員。
貝熙業是北京城內享有盛譽的西醫,是法國使館的醫生,有外交特許權,汽車懸掛外交牌照。日本人也知道貝熙業在西山腳下有私宅貝家花園,他需要開車往返於城裡和貝家花園。鑑於其特殊的身份,日本人一般並不糾纏盤問。因而,貝熙業接受任務後經常從東城的大甜水井衚衕住處出發,前往西山的貝家花園,幫助八路軍運送急需的藥品。地下交通員把在貝家花園拿到的藥品,透過驢車等轉運至抗日根據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對佔領區的物資封鎖、禁運越發嚴厲,汽油等成為日軍重點監管的戰略物資,已經難以從市面購買,貝熙業的汽車只能停在車庫。為了繼續向平西抗日根據地輸送緊缺的藥品,他購買了腳踏車。從北京城內到西山腳下貝家花園騎車需要大半天時間,他不顧高齡,每次都用腳踏車拖著幾十公斤的藥品,在顛簸的山路上騎行。從城裡到貝家花園30多公里的路途,需要經過多個日軍的檢查哨所。他從不計較個人安危,全身心支援八路軍,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盛讚他的功績,說他冒著生命危險開闢了一條腳踏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
貝熙業不僅幫助抗日根據地運送寶貴的藥品,還協助多位反法西斯國際人士和地下工作者安全轉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國和美國宣戰,並在各地大肆逮捕英美人士。燕京大學的英國教授林邁可同情、支援中國人民抗戰,成為日本士兵逮捕的目標。1941年12月8日,為躲避日本人的抓捕,林邁可從燕京大學緊急出逃,投奔至西山腳下的貝家花園。在貝家花園短暫休整後,由地下交通員護送,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抗日根據地,其後前往延安。1943年中共地下交通員黃浩身份暴露,為躲避日本憲兵隊追擊,黃浩倉促出城。貝熙業與黃浩相識已久,得知黃浩出逃後,派人將黃浩接到貝家花園,黃浩從那裡奔向抗日根據地。此外,貝熙業還在貝家花園為負傷的八路軍、游擊隊戰士進行包紮和醫治,有時還到附近山中醫治抗日將士。
1954年10月,貝熙業乘船離開中國,返回法國,並在老家利莫贊大區旁邊的奧維涅大區安家生活,於1958年去世。在華期間,貝熙業與北京畫家吳似丹喜結連理,吳似丹為他開啟了感悟中華文化的另一扇大門,並陪伴他至生命終點。
在動盪不安的歲月,貝熙業不畏艱險,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支援和幫助中國人民抗戰,是中國人民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