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次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腐敗的清王朝就是被這次革命洪流沖垮的。1911年為舊曆干支辛亥年,歷史上就把孫中山領導的這次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徵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鬥爭風起雲湧。但是這些鬥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訓,著手組織革命團體。 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4年,華興會與光復會亦先後成立於長沙和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政綱。此後資產階級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領域內批判改良派的反動謬論;一方面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與此同時,全國人民的抗捐、抗稅、抗糧和搶米風潮洶湧澎湃,抵制外貨等愛國運動也日益高漲。保路運動則為其高潮,規模之大遍及湘、粵、鄂、川四省,成為武昌起義的直接導火線和前奏曲。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頒佈了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定為政策”的上諭,20日,又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簽訂了粵漢鐵路和湖北省境內川漢鐵路的借款合同,把鄂、湘、粵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權運動中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贖回來的粵漢鐵路和湖北省境內的川漢鐵路建築權,又重新出賣給帝國主義。這就激起了波瀾壯闊的保路運動。湖南人民首先起來,長沙各界舉行了一萬多人的群眾大會,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接著爆發了群眾性的罷工罷課運動。保路運動最激烈的是四川省,全省有幾十萬人捲入運動,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掀起了廣泛的抗捐抗稅運動。清政府對保路運動進行殘酷鎮壓,釀成有名的“成都慘案”,激起群眾的極大憤慨。於是,在四川同盟會的領導下,紛紛組織起保路同志軍,發動武裝起義,清政府急忙抽調湖北新軍前往鎮壓。這就使湖北防務空虛,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湖北位居長江腹地,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是水陸交通中心。帝國主義各國早就在這裡闢租界,開商阜,辦工廠,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鄉各個角落。這就阻礙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促使農村經濟破產,人民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繼成立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1/3計程車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起義的主力軍。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並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總機關趕製炸彈時不慎爆炸,檔案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訊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黨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10月10日瑞澄繼續按冊捕人,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當晚7時過後,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他率領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臺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佔領了楚望臺。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連長)吳兆麟被推為臨時總指揮。當天夜裡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4000餘人以強大火力阻擊,各路大軍均不得手。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後牆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訊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即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等14省先後宣佈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1911年底17省代表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改用陽曆。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統治遂告結束。3月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解職,讓位於代表買辦階級利益的袁世凱,政權遂為北洋軍閥所竊據,中國依舊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敗。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對中國由封建社會走入近現代社會有之積極的意義!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提出的三大政策其內容如下:
1、孫中山研究之後認為國民黨應該“以俄為師”,學習的就是他們領導十月革命的方法;
此外他還認為中國和俄國是可以友好合作的,俄國是可以幫助中國進行革命鬥爭的。這是他提出“聯俄”政策的原因;
2、“聯共”政策則是因為孫中山當時想要改組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所以他決定向共產黨敞開大門,讓他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希望在兩黨合作之下,革命可以更好地進行。國共兩黨的關係在孫中山在世時和去世後,可以說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3、“扶助農工”政策其實是孫中山在向共產黨學習和效仿;
組織、領導農民和工人群體加入革命甚至進行武裝鬥爭,正是共產黨方面的拿手好戲,而成果在孫中山看來也是巨大的。而且這一政策與他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也有相互符合之處。
擴充套件資料: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後蘇俄政府的兩次對華宣言,給孫中山帶來了新的希望。孫中山透過發賀電的方式同列寧和蘇俄政府建立了聯絡;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出席開幕式的165名代表中,共產黨員有20多人,大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宣言對三民主義作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後人稱之為新三民主義,它包含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革命精神,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大會透過的《中國國民黨黨章》,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大會選舉產生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改組後的國民黨內部情況仍然相當複雜,但它已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為國共合—作的組織形式;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這是中國共產黨實踐民主革命綱領和民主聯合戰線政策的重大勝利,也是孫中山晚年推進中國革命的一大歷史功績。
偉大領袖毛主席稱頌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先行者,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建設新中國事業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如今的中國國家實力居世界前茅,人民安居樂業奮發有為,偉大的中國人民必將完成臺灣和大陸的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