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招 再忙也不能“閒孩子”
一位年輕女士,人很能幹,收入也不低,當她感覺自己還沒玩夠的時候,已經懷孕了;當她還在猶豫要不要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生下來了。總的來說,對於迎接這個孩子,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她嫌餵奶麻煩,整天給孩子喝牛奶;她不願“窩在家裡”,產假沒休完就上班了,將孩子丟給孃家父母照看。平時上班又忙又累,自然無心照管孩子,偶得時間,還需要休閒一下,所以她陪孩子的時間極少。
孩子三歲時,她給孩子辦了“全託”。這樣,孩子白天、晚上都住在幼兒園,乾脆連面都難得一見了。到了雙休日,有時她想參加派對或出外旅行,也不接孩子回家。老公想接孩子,她反對說:“你接你負全責,什麼事都別找我。”
將孩子交給幼兒園老師,她倒是省心了,孩子卻幾乎成了“棄兒”。一開始,孩子每到晚上就想家,想爸爸媽媽,時間長了,乾脆連家都不會想了;後來,孩子得了“自閉症”,每天沉默寡言,跟父母在一起,彷彿見了陌生人一樣,只會坐著發呆,一句話都不講。這樣一來,父母都後悔不迭,趕緊將孩子送醫治療,但留在孩子心裡的陰影,卻很難抹去了!
像這種為了圖自己省心而將孩子當成累贅的父母極少,忙得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卻大有人在。今天的生活節奏快,年輕的父母為了事業,為了養家餬口,每天忙得不著家,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但是,再忙也不能“閒孩子”,應該儘量擠時間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和關愛。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一種虛泛的東西,不是心裡想著就叫愛;你得將愛表達出來,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愛。
有一對夫婦,事業心很強,每天都很忙,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但無論多忙,他們都能擠出時間,跟孩子們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他們指導孩子做家務,拉著孩子的手滑旱冰,給孩子朗讀有品位的圖書——父親曾一連多日,每天朗讀一部分內容,給大女兒讀完了全部七冊《哈利波特》。大女兒參加學校的足球比賽或別的表演時,他們會抱著小女兒,親臨現場觀看,跟孩子們一起體驗競賽的樂趣。有時出差在外,不能陪同孩子,他們每天晚上都要跟孩子用電話聯絡,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思念和關懷。
這對夫婦,就是當今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他的夫人米歇爾。他們在管理一個美國的同時,也可以管好自己的家,照顧好自己的孩子。讓奧巴馬很自豪的一件事是:競選總統期間,在長達21個月的時間裡,在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的選戰中,他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家長會。
所以說,因為忙而無暇關愛孩子,也許只是一個藉口。只要你想跟孩子在一起,不論多忙,總是擠得出時間的。
還要注意的是,陪伴孩子不能跟教育孩子完全畫等號。某專家提出了一個觀點:不要把親子時間變為教育時間。父母工作繁忙,為了充分利用寶貴的親子時間,便不厭其煩地教給孩子一些自認為該教給孩子的東西,但這種枯燥的說教並不符合孩子的興趣,過多的說教反倒讓孩子感到壓抑甚至厭煩,以至於不願跟父母親近。一個孩子對小夥伴說:“今天星期五,晚上媽媽又要回家了,煩死了!”媽媽正巧聽見了孩子的話,覺得很寒心,沒想到幾天不見,孩子對她不是思之若渴,反倒煩她回家。
正常情況下,孩子只要陪伴在父母身邊就會感到安心;如果能融入到父母的生活中,則會感到開心。因此,在親子時間裡,父母和孩子彼此談談自己的情況,帶孩子做家務,陪孩子一起做作業、做遊戲,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孩子就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第16招 讓孩子自然成長
小茜聰明活潑,懂事又有禮貌,是幼兒園老師最喜歡的孩子之一。其他孩子的家長很是羨慕,向小茜的媽媽討教教子經驗。原來,夫婦倆並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法子,只是按照書上學來的“三無原則”,讓孩子自然成長。
無錯原則
小茜的爸媽總是以自然的眼光看待小茜的行為,無論她做什麼,都不認為她做錯了。小茜兩歲時,有一次大人偶爾不在身邊,她獨自玩耍時,拉了一泡屎在地上,然後用棍子撥弄著玩,弄得滿地都是。
奶奶瞧見了,大驚失色,說:“真噁心!這孩子怎麼不知道愛乾淨呢!”
媽媽說:“這不怪她!”
媽媽幫小茜擦了屁股,洗淨手,將地板弄乾淨。然後,她將小茜帶到衛生間,說:“乖孩子要講衛生,大便要拉到馬桶裡。來,咱們看看,小茜會不會蹲馬桶。”
在媽媽的指點下,小茜掀開馬桶蓋,拉開褲子,坐在馬桶上,然後站起來,沖水……如此反覆數次,小茜的動作已經比較熟練了。後來,小茜大便時,有時記得拉在馬桶裡,有時不記得;經過幾次矯正,她便完全習慣了蹲馬桶,還學會了自己擦屁股。
3~6歲的孩子,不會有意做錯事,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沒有對錯觀念;即使更大些的孩子,也極少故意犯錯。他們的行為像水一樣,依自然屬性流動,流向哪兒都是合理的流動。假設有不合理的地方,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引導。只要加以引導,就可以讓孩子的行為傾向於任何方向,也就是說,養成任何習慣。
無批評原則
有一次,奶奶用杯子喂小茜喝水,小茜要搶過杯子自己喝,奶奶只好給她。因杯子太大,裡面的水太多,小茜喝水時,有一半水灑在身上,將胸前淋溼了一大片。
奶奶說:“你這丫頭片子,偏要逞能,怎麼樣,衣服都溼了吧?”
媽媽趕緊說:“小茜自己喝水,很對。來,媽媽教你怎樣喝水。”
媽媽拿了一個小杯子,淺淺地倒了一些水在裡面,遞給小茜,教她動作輕一點、慢一點。小茜按媽媽的指點,果然喝得很好。
孩子的行為既然沒有錯,那麼批評就不合理了,打罵更不合理。無論是孩子事情沒做好,還是耍性子打爛了東西,都無須反應過激,只需冷靜地引導就行了。孩子事情沒做好,就教他做好的方法。孩子打爛東西,要先撫平孩子的情緒,然後教以正確的道理——該認錯時,教孩子說“對不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將打爛的東西收入垃圾桶。總之,父母的言行應貫徹著關愛和理性,不要僅憑自己的情緒,胡亂向孩子發洩,拿孩子當出氣筒。
無壓力原則
小茜的爸媽從不將自己擺在絕對正確、具有絕對權威的位置,他們拿孩子當“小大人”,進行平等的溝通,說話時從不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極少用命令的語氣,除非確有必要。因此,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很輕鬆,無話不談,也通情達理,願意聽父母的話。這樣的孩子,教育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很多父母拿孩子當什麼都不懂的“小傻瓜”,總認為“我是對的”,按自己的標準和喜好去要求孩子,不管是否合理,都要求孩子照辦不誤——當然,父母從不認為自己的要求有什麼不合理。高高在上、盲目運用權威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和壓抑,所造成的後果是:當孩子幼小時,缺乏自信,凡事比較被動,膽小怕事;當孩子自以為能力足以跟父母對抗時,可能突然“變壞”,不再聽父母的管教了。到了這種地步,教子工作已基本上可以宣佈失敗了!
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有自尊。有自尊才有自律,有自律才有自強,有自強才有自信。所以說,一個優秀孩子的培養成,始於尊重。
第十五、十六招完,關注我揭秘接下來的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