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其無可比擬的歷史性、戰略性和人民性,成為最能展現中國革命歷史規律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經典戰役,生動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贏”等重大命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眾多影視作品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電視劇《大決戰》全景展現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史詩般呈現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該劇從戰略、戰術和戰鬥三個層面立體展現瞭解放戰爭,將個體命運與宏大戰爭相融合,將偉人戰略思想與人民支援相結合,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贏得最終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必然性。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無論戰爭規模還是取得的戰果,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是在什麼情況下打的?這場戰爭為什麼要打?為什麼不得不打?這是瞭解這段歷史的關鍵問題。為此,《大決戰》開篇用了很長篇幅,從重慶談判講起,透過講述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對待和平的不同態度和做法,有力闡述瞭解放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要求和平談判,民主建國。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卻是假和平、真內戰,不斷進攻我解放區。和平的希望破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以戰爭求和平的三大戰役由此打響。
《大決戰》首先回答“為什麼打”,接著回答“為誰打”。這是決定戰爭性質和走向的根本性問題。面對敵強我弱的現實,如何以弱勝強,贏得戰爭的勝利?根本在於要依靠人民。土地是中國最廣大農民的根,是生活之源。劇中,毛澤東說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政黨,我們的政權是人民的政權,共產黨搞土改,就是把土地交給農民。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黨中央派出大量黨員幹部深入農村,轟轟烈烈開展“土改”運動。
解決農民的基本問題,老百姓分到了土地,再也不受地主剝削和壓榨,讓他們更清楚誰是自家人,更堅信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黨。為此,廣大群眾送子參軍,踴躍支援前線,救助傷員,甚至拆下自家的門板送到前線,譜寫了人民戰爭的壯麗詩篇。同時,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開展“訴苦運動”,進行思想動員。解放軍戰士來自窮苦百姓,對於百姓的疾苦,他們深有體會。打仗是為了什麼?不為自己,是為了天下的窮苦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人民解放軍是為人民而戰,國民黨軍打仗是為了升官發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由此,《大決戰》從廣大軍民的視角回答了“為什麼而戰”的問題。與此同時,知道了為什麼打仗、為誰而戰,最終還是要落到“這仗怎麼打?如何打贏?”的問題上來。當時,蔣介石揚言3至6個月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此情況下,敢不敢進行決戰、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能不能攻克敵人佔領的重要城市、殲滅敵人的強大武裝,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戰略決策,成為擺在中共中央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戰爭中,黨中央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客觀分析敵我力量對比和不斷變化的戰爭形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比如遼瀋戰役中,毛主席分析當時形勢後,果斷命令東北野戰軍強攻錦州,關上東北大門,全殲國民黨東北守軍。林彪猶豫不決,毛澤東提出嚴厲批評,要求主動出擊,限10日內拿下錦州。這才有了塔山阻擊戰和31小時錦州破城,最終解放東北全境。
片中,除了展現毛澤東運籌帷幄的戰略眼光外,還展現了他善於充分吸收前線將士的意見,靈活做出戰略調整的統帥風範。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就是粟裕的“子養電”:1948年初,中央決定派粟裕率華野主力渡過長江,開闢江南戰場,吸引敵人分兵。粟裕反覆考慮,認為在長江以北打殲滅戰,更有利於加速解放全國。於是,他先是在電文裡大膽直陳不過江的理由,又在4月面見毛澤東時再次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權衡利弊,同意了粟裕的意見。還有,粟裕根據戰場形勢變化,預判了國民黨軍黃百韜的意圖,提前兩日發起進攻,打響了淮海戰役,為全殲黃百韜兵團佔得了先機。這次用兵再次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支援,充分體現了我人民軍隊高超的戰爭智慧和強大的凝聚力、戰鬥力。
從《大決戰》講述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軍在戰術上更是堅決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實戰中活學活用。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中包括,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取大城市;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在《大決戰》中,我們可以從不同側面看到,毛澤東全面運用 “十大軍事原則”,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奪取城市及地方緊密地結合起來,把集中優勢兵力和全部消滅敵軍的強大兵團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大規模的運動戰、陣地戰和城市攻堅戰緊密地結合起來,把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結合起來。可以說,這些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大決戰》中,三大戰役是決戰沙場,人民是重要支撐。該劇從“戰略、戰術、戰鬥”三個層面來塑造人物:戰略層面是指揮三大戰役的統帥,戰術層面是前線將領,戰鬥層面是著名戰鬥中的前線指揮員、戰鬥英雄等。此外,該劇還塑造了武雄關、喬三本、王翠雲等一批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現“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這一主題。
劇中,白老虎屯之戰,一個連面對十倍之敵,用血肉之軀展現了革命戰士的鋼鐵意志;四平之戰,武雄關扛著紅旗衝鋒陷陣,戰死沙場;濟南戰役,無數戰士迎著敵人的炮火,勇敢衝鋒,用生命架起人梯持續攻城;義縣之戰,以炮為痴的朱瑞,用生命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品格;塔山阻擊戰,慘烈至極,全團戰士頑強阻擊,凝成“塔山英雄團”的不巧豐碑;還有眾多無名戰士,用身體做橋墩,架起一座“人橋”,幫助戰友們過河……與此同時,以王翠雲等為代表的基層群眾,積極推進黨的土改工作,踴躍支前,救助傷員,從不同視角生動展現了人民群眾對解放戰爭的貢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劇中,毛澤東以推碾子為例,形象地說:“淮海戰役這個石碾子,不只是你我在推,也不只是前線幾十萬將士在推,還有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起在推。”這就是人民的力量,這就是解放戰爭必然贏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