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作者|胖部,編輯|夏添
繼《山海情》《覺醒年代》之後,《功勳》成為今年第三部豆瓣評分破9的作品。
在已經看過該劇的群體裡,該劇獲得了相當高的認可和傳播度,這也符合此前的主旋律爆款劇常見的出圈模式,以口碑帶動更多群體的觀看。
該劇講述了八位首批獲頒“共和國勳章”人物的真實故事,以單元劇的形式分為八個單元,每六集講述一位英雄的功績。目前該劇已在三網四臺播出至第四個單元,CSM63平均收視破1、最高收視一度達到2.02;在網路端,該劇在豆瓣評分人數破1.8萬,知乎推薦值破91%,已經進入了正向的口碑破圈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來多部破圈的主旋律作品中,這是第一部以人物為導向進行創作的影視劇內容。
在傳統的主旋律內容創作中,講述革命歷史和現實主義事件的作品和人物傳記作品,是構成此類內容的兩大關鍵品類;或許考慮到傳記片製作的難度,近年來的新主旋律影視作品大多突出前者。而隨著主旋律製作水平的提升和若干成功經驗的積累,《功勳》這樣一部高口碑的主旋律傳記片,正在開啟主旋律作品更加多元、豐富的前景。
主旋律傳記片三要素:奇蹟、價值、犧牲
《功勳》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上線之後,已經有聲音奉之為神劇。
比如豆瓣最高贊長評指出的,這是第一部把我軍基層政工幹部作用說透了的影視劇,尤其是處理逃兵張安東的一場戲,從劇作水平到製作細節都被奉為“名場面”;高度還原的戰爭場面也是被讚的重點,B站UP主“1900”的影片就提到,該劇迫擊炮發射的聲音是他在影視劇裡聽過最漂亮的;甚至有評論說“比《長津湖》拍得好”。
而進入第二、第三單元之後,“無名英雄于敏”和“默默無聞張富清”在重現製造氫彈、扶貧等艱難工作方面也獲得了不少好評。透過藝術性還原時代和場景,以及細節上的把控,《功勳》製作上的優點為刻畫人物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時代舞臺。
主要說說人物。按照主旋律傳記電影的三大要素,可以從奇蹟、價值和犧牲這三個關鍵詞看到《功勳》對傳統內容的突破之處。
首先是奇蹟。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業績其實大眾並不陌生,如袁隆平、屠呦呦和申紀蘭等還是近年來大眾認知度、討論度都比較高的人物。但如何講述他們的高光時刻,以及他們是如何完成這些業績的,需要更具生活化和真實感的方式獲得大眾認同。
第二單元“默默無聞于敏”在這方面有著較高的完成度。這是一個“書呆子”如何得到所有人信任、卻很難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故事,在研究上他可以振聾發聵地提出“科學只相信真理,科學不相信權威”,也在家庭生活中難免給家人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女兒甚至會說“爸爸不在家才能吃到雞蛋”。或許可以說,這個單元打造了最可信也最可愛的一個“書呆子”形象,也會讓人看到為什麼是這個人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其次是價值,也就是人物貢獻的意義。這考驗了劇作的深度,甚至觸及到以往相對敏感的一些話題。比如在“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單元,就涉及到抗美援朝前線敵特分子活動,以及解放戰士(原國軍戰士)如何獲得信任和使用的問題,而這些恰恰是作為政工幹部的李延年真正發揮價值的難點和要點。
這需要主創對內容有深度的共情和把控。在拍攝期間,飾演李延年的王雷退掉了劇組安排的房車,和戰士們一起待在戰壕裡,更好地代入狀態;拍攝“默默無聞張富清”時,劇組走遍了當年張富清支援的路線,經歷了種種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自然環境,真正對張富清這一代人肅然起敬。
還有就是犧牲。這也是從英雄們個人出發、最具共情感的部分,在李延年的故事裡,犧牲是戰士們的生命;在於敏和張富清的故事裡,犧牲是對家庭的歉疚和個人名利的讓位。在於敏和張富清的故事裡,他們的家庭戲都有相當比例,尤其是他們妻子的默默奉獻,成為這種“犧牲”令人動容的註腳,倪妮自己走去醫院生子一場戲更奉獻了近年來最好的表演之一。有評論稱“每集都在擦眼淚”,這部分內容的出彩是關鍵。
奇蹟、價值和犧牲,構成了《功勳》人物塑造的三道弧光,在主旋律人物塑造上帶來了多層次和深度的回味空間。相較於以往,更具人文色彩和生活氣息的創作成為《功勳》在當下獲得更多認同的原因。
主旋律傳記片40年,市場化滯後格局如何改寫?
2014年《智取威虎山》以來,以型別化製作為導向的新主旋律影視作品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爆款作品。但在傳統主旋律製作中佔據半壁江山的傳記類作品,還遲遲未出現具有影響力的內容,其中雖然有以真實人物故事改編的《中國機長》,但短時間、強事件性的內容還是更強調故事本身。
如果將時間調回90年代以前,國內主旋律傳記片還是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的。包括“主旋律”概念提出以前,有過《董存瑞》《白求恩大夫》《從奴隸到將軍》等佳作;80年代以來,也有《孔繁森》《焦裕祿》《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優秀電影作品和以國家領導人不同階段故事為背景的內容創作。
但新世紀以來,這類作品的關注度和市場化程度並不盡如人意。這一方面存在國有製片廠製作能力下降、以及製作思路僵化、套路化的大環境問題,最主要的是給觀眾帶來了主旋律傳記片“不好看”的整體負面印象,另一方面是市場在1994年引進片系統性引進之後,這類內容面對的競爭壓力也比較大。
事實上,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傳記內容依然不乏佳作,如為果靖霖拿下華表獎影帝的《袁隆平》和李雪健主演的電影《楊善洲》,都成為提及此類作品時繞不開的存在,但受限於大環境,並未在更大範圍內開啟影響;相比而言,電視劇市場上《恰同學少年》《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一定範圍內獲得了較好的反響,但頭部內容依然相對較少。
究其原因,主旋律傳記類相較於劇情類內容,一方面是精品內容製作難度大,另一方面是傳記片作為型別本來在國內也缺乏商業化基礎,缺一部口碑票房破圈的大影響力作品培養市場認知,表現出在主旋律市場上揚環境下一定的滯後性。
《功勳》的表現或許會成為開啟觀眾認知的一個突破口。而且從市場來看,並不乏對這一細分內容品類的利好。
首先是大眾對英模類人物的認知和認可度在提升。今年五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當天,湖南衛視停播了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改播電影《袁隆平》,意外成為同時段衛視臺收視率第一的節目,豆瓣上該片也從此前的6.9提升到了目前的9.1分。包括今年《覺醒年代》爆火之後,安徽合肥的延喬路在七一和國慶都有不少市民獻花,表現出革命英模人物的廣泛認知和影響力。
其次,主旋律市場仍然長期向好。近兩年來無論是《八佰》《金剛川》《長津湖》等電影還是《山海情》《覺醒年代》等劇集,相關內容爆款的出現都進入一個加速期。這不但為主旋律傳記片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和試錯空間,也在開啟大眾對更多元主旋律內容的認知。
此外,從行業角度來說,主旋律內容製作的能力和認知都在提升,《功勳》這樣的任務類內容能做好、做紮實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外也需要看到,傳記片在海外能成為奧斯卡表演類拿獎大戶,也證明了其作為演員“試金石”的型別特點,或許會成為吸引頭部演員的一種優勢專案。
可以說,《功勳》已經成為了此類作品的一塊敲門磚,或許可以期待具有影響力的主旋律傳記電影出現。在行業持續發力主旋律內容的當下,對於下一階段進一步打造多元化細分品類、擴大市場認知、吸引大眾消費,都有著比較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