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香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聚在一起,包括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他們的敵人,是武裝到牙齒的滿清殺手。
這原本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屠殺。可義士們毫不畏懼,與滿清殺手們展開了殊死搏鬥。
為的,就是儘可能多爭取一些時間。保護革命領袖孫中山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商議起義事宜......
這是電影《十月圍城》中的一幕。電影裡義士們不畏強敵,以血肉築城,用生命捍衛,這種凡人壯舉令人動容。
而電影的現實版,無疑便是武昌首義之後的陽夏保衛戰,電影的各方人物都能在其中找到現實的影子。
革命義士——武漢三鎮由湖北新軍及民眾組成的革命軍隊;
滿清殺手——南下討伐、裝備精良的北洋軍;
孫中山——革命軍誓死保衛的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
只是現實比電影更為殘酷:
武昌首義後,不甘失敗的清王朝開始全力反撲。10月17日,陽夏保衛戰開始,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兩支軍隊: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進行了41天的激烈對決。於是辛亥革命中最慘烈的一幕出現了:北洋軍火燒漢口,槍殺救火民眾,方圓30裡的繁華商埠變為焦土。
此舉激起了全國民眾的怒火,前去鎮壓的清朝海軍臨陣起義,燕趙革命聯軍聲討“火燒漢陽”並一度要從石家莊攻入北京。隨後各省陸續通電宣告獨立。
武漢以一城之犧牲,為辛亥革命在全國之勝利拉開了序幕。
烏雲:北洋軍的“十月圍城”
為“殺雞給猴看”,清廷派出國內最精銳的北洋軍3個軍,超40000人前往鎮壓。此外海軍統制薩鎮冰率領“楚有號”“海容號”等15艘軍艦,沿長江直驅漢口配合陸軍作戰。
史料記載,武漢城內,湖北新軍16000多人中,真正參與革命的,只不過3000人而已。
前去討伐的北洋軍人數達到了革命軍十倍以上。
此外裝備上也差距巨大。北洋軍除裝備新式步槍外,還有大量德國克虜伯野戰炮,另外機關槍的型號和數量均多。
革命軍的步槍雖不佔下風,但火炮以漢陽造為主,口徑偏小,威力不如克虜伯火炮,也沒有裝備機關槍。
而且北洋軍都是職業軍人,相當一部分是老兵,他們能較為熟練地掌握武器,善於在開闊地帶運動併發起衝鋒。
擴編後的革命軍則大多為新兵,甚至臨時入伍的民眾。他們僅僅會裝填、擊發武器,由於缺乏訓練,命中率堪憂。
就如黃興總結陽夏保衛戰失利時說:“非軍隊不夠,非防禦陣地不固,又非彈藥糧秣不足。其所以失敗原因,第一系長官不用命;第二軍隊無教育;第三缺乏機關槍。”可見軍隊戰鬥力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
一邊是具備巨大的裝備和訓練優勢的北洋軍,另一邊則是“許多新兵連射擊還未學會,就上前線應戰”的革命軍,對陣結果便可想而知。於是戰場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群革命軍新兵拿著步槍,冒著清軍機關槍和火炮拼死衝鋒……
但就如《十月圍城》中的革命義士們一樣,革命軍必須死戰不退。因為一旦後退,革命之火將熄滅,千萬人頭將落地。
赴難:民眾踴躍參加義軍,聽聞勝利放鞭炮猶如過年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照此推理便可得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
滄海橫流之時,能人志士不惜捐軀共赴國難。
漢口劉家廟車站,清軍南下到達武漢的第一站。陽夏保衛戰的第一階段(10月18日到11月2日)在這裡拉開序幕。在這裡,革命軍迎來了首場大捷。
10月19日,革命軍和京漢鐵路江岸機務段的工人、鐵路沿線棚戶區貧民一起,向南下集結在劉家廟的清軍發起攻擊,戰鬥大獲全勝,清軍慌亂潰逃。
漢口市民聞訊熱烈歡迎,鞭炮聲響徹通衢,商民紛紛供給給養,三鎮人心大為興奮。
當地民眾如此擁護革命,是腐朽滿清王朝不得人心的最好體現。
此外,革命黨人也在前期也做過大量的宣傳工作。他們明確了當時的革命任務:“武力推翻滿清,達到民族平等地位”,並進行了廣泛的鼓動。他們在民眾中廣為散發《革命軍》《警示鐘》《猛回頭》等書刊,“各校學生幾乎人手一冊”;
保路風潮中,許多革命黨人參與集會,發表演說,痛斥清廷賣國,還有的當場自斷食指,被各報廣為報道;
辛亥革命前,《大江報》上更是發表不少有煽動性的文章,提出要推翻清朝的統治,更是引發民眾的強烈反響。
於是,武昌首義,尤其是劉家廟大捷之後,漢口市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漢口總商會籌鉅款為所招新兵發放軍餉,一時間兩湖子弟積極響應,數天中即擴充了4個協共2萬人的革命新軍。
這些新鮮血液,包含了各行各業的武漢人,他們有苦力、人力車伕、店員、遊民……
獲取民眾支援後,革命軍的隊伍規模快速壯大,一度與北洋軍接近甚至持平。
戰爭雙方大致形成某種均勢,令戰爭進入殘酷的拉鋸階段。
慘烈:一把火燒掉了漢口的四分之一
由於清軍援軍還在不斷到來,革命軍難以抵擋,於11月2日放棄漢口,退守武昌、漢陽。
革命軍撤退後,還留有一些士兵,隱藏在房屋中發射冷槍,繼續阻擋清軍。於是在徵得上級許可後,馮國璋命令部隊在漢口四處縱火,並阻止保安會救火,有救火者當場被槍殺。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天為之變赤。“漢口遂成焦土,所餘者上僅橋口對遇字巷一帶,下僅張美之巷至花樓街一帶而已。”清軍則任由平民百姓命喪火場,但凡有逃出來的也將其當作革命軍加以殺戮。
這場大火燒燬了四分之一的漢口市區,方圓30裡化為焦土。市民商賈被害者不下數十萬家,生命財產損失無法統計。
在此過程中,革命軍的作風和清軍形成鮮明對比:革命軍紀律嚴明,而清軍卻成匪。“二十三日,續到漢口新軍,凡廿四車,均灰布衣,駐大智門外,時出遊至花樓街,擄掠饒裕鋪戶,破扉人內,飽掠以去。”
清軍在漢口燒殺的殘酷景象,讓人們對滿清更為失望。“滿人不好,漢奸可殺”的觀念婦孺皆知。清軍所到之處,市民紛紛逃走,無人幫助清軍,街上人力車停運,江中帆船絕跡。人們聽聞革命軍招募新兵,都踴躍報名。男女老幼打聽前線訊息,聽到勝利就高興,聽到失利就憤恨。
光明:點燃全國革命的烈焰
清軍雖用一場大火將革命軍逼出漢口,卻激起全國民眾的熊熊怒火。
長江上,前來鎮壓起義的海軍官兵消極厭戰,不再甘做清政府的鷹犬。當馮國璋命令艦隊炮擊武昌時,官兵們將炮彈統統打到江邊和稻田中。配合陸軍進攻漢陽時,僅派出“海容”艦及幾艘小船應付。
種種跡象,海軍統制薩鎮冰由此開始意識到:“民心向背,清廷保不住了。”他既不想做歷史罪人,又不想背叛清廷,於是以有病需醫為由離開艦隊,任由海軍艦隊起義。1911年11月1日,薩鎮冰與下級告別道:“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艦艇好自為之。”
此時,遠在河北的清軍也試圖反戈一擊。清廷派駐守直隸保定的吳祿貞率所部六鎮移師石家莊,沿正太鐵路西進,剿滅山西革命軍。而吳是老同盟會員,是清軍中軍銜最高、兵權最重的革命黨人。他一到石家莊就扣留了南下的一列軍火,並通電聲討北洋軍“火燒漢陽”的惡行;進而在娘子關與閻錫山“變敵為友”,成立了燕晉聯軍,吳任大都督,閻錫山、張紹曾任副大都督,計劃11月7日吳、閻率部由石家莊北上。張、藍自灤州領兵西進,兩路夾攻北京,意欲一舉推翻清朝統治,實現其策劃多年的“南北呼應”和“中央革命”。
11月7日凌晨1時,袁世凱派人將吳刺殺於石家莊火車站六鎮臨時指揮部,將燕晉聯軍起義扼殺在萌芽中。
這些新的動向,讓袁世凱感到不安:要用他北洋六鎮去撲滅全國革命之火,無異於螳臂當車,而他或將成為時代的棄子。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袁世凱一番運作,讓外國使節出面調停,促使清廷與革命黨人議和停戰。
但革命浪潮已經浩浩蕩蕩、不可阻擋。1911年10月18日到11月27日,陽夏保衛戰41天的激戰中,清廷從全國各地抽調部隊前來鎮壓起義,讓各地守備空虛,南方先後有15個省的革命黨人組織起義。
有資料統計 ,陽夏保衛戰,雙方投入兵力大致對等:革命軍達到4.5萬餘人,而清軍是5萬餘人。此役歷時四十餘日,革命軍重創清軍主力,殺傷北洋精銳萬名以上;而革命軍將士及武漢民眾傷亡近兩萬人,漢口市區五分之一毀為斷壁殘垣。
就如《十月圍城》中所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是革命!”英雄的城市武漢,用巨大的犧牲,終換得了辛亥革命在全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