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其《正名篇》中說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姓名是個人最明顯的標籤。此前,我們提到過民國時期西藏駐京辦事處處長貢覺仲尼報國民政府改名的事。實際上近代以來,在內地的藏族人士有不同名字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這裡不包括因為音譯,出現五花八門的書寫)。如民國時期西藏地方昌都總管索康•旺欽才旦就曾用過汪啟榮一名。
西藏特別是不少藏族官員進入內地,考慮到更好地融入現代國家政治體系,為更多人熟知,爭取相關話語權,強調自己的邊疆身份,多用藏名,有的人把過去的名字也變了。
如進入內地後,為融入國家政治體系中,凸顯自己少數民族屬性繼而使用藏族名字的有格桑澤仁(即王天化,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雍金(即劉曼卿,曾任文官處書記官)、迪魯瓦•阿旺堅贊(曾名崔智空,西藏駐京辦事處處長 )、羅桑益西(即吳光耀,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曲批圖丹(曾名魯靜修,西藏駐京辦事處官員)等;有的到內地後為了表明自己與內地其他各民族沒有特殊性,多使用漢名,以便在內地的生活與工作。如王樂階(即奴章•洛桑堅贊,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巫明遠(又稱札西土噶,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劉家駒(即格桑群覺,曾任蒙藏委員會藏事處科長)、陳強立(又稱羅布嘉措 ,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黃正清(即洛桑澤旺,曾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馮雲仙(又名格桑雀珍,曾任監察院監察委員)、黃玉蘭(即次仁央宗,曾任蒙藏委員會編譯室編譯員)、鄧春秀(即鄧珠娜姆,曾任政治大學副教授)、江安西(即洛松鄧珠,曾任西康巴塘縣縣長等職)、江新西(即洛松吉村,曾任軍統拉薩情報組組長)、吳香蘭(即益西娜珍,曾任西康省參議員)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名字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時有變化,也因此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話題。藏族官員的不同名字,看似簡單的行為,其背後卻蘊藏著特殊的內涵,即他們透過文化認同,進而促進政治認同的具體表現,凸顯了其對於中華文化及國家的強烈認同。當他們以不同名字進入內地社會,在政治經濟生活中逐漸走進公眾視野,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從而為更多的人所接納。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融洽了民族間的感情,從一個側面充分說明了漢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中國西藏網 特約撰稿/喜饒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