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歷史上,曾產生過很多強大帝國,如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拜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這些帝國都強悍無比,他們縱橫世界,征服過廣袤的土地,創造過輝煌的文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
但是當這些強大帝國衰落後就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灰飛煙滅,後世就很難再崛起。
而與西方世界不同的是,古代中國的每一次衰落,都會再次的崛起和復興;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一個建立大一統的起點。從秦漢、隋唐、到元、明、清,都是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強大帝國。
為什麼西方帝國個個猶如曇花一現,難續輝煌,而中國卻可以綿延幾千年呢?
對此,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SE亞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階研究員馬丁·雅克教授,從四個方面將中國與西方國家做了對此,以此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國家觀:中國是文明認同,西方國家是民族認同。
馬丁教授認為,中國並非真正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中國自稱是民族國家,但它對民族國家定位的預設是在19世紀後期,面對西方列強日久積弱的結果。
想要理解各方面的成因與西方優越感不同的中國心態,就不能忽視中華文明這個概念,在不瞭解中華文明和文明國家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理解中國的。
當代中國的主要面貌,包括社會關係和習俗、生活方式、優越感、國家觀念和對統一的執著,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而不是近代成為民族國家後的表現。
表面上看,中國似乎是一個民族國家,但骨子裡流的卻是文明國家的血。
家族觀:中國是榮辱教育,西方國家是負罪教育
馬丁教授認為耶穌的降臨於世就是要救贖西方人的罪惡,因此西方文明是負罪教育,人們需要救贖。
但在中國、日本或者越南卻不是這樣,他們不覺得揹負著原罪,只要家庭以正確的方式把孩子養大,透過教化沒有理由不成長為一個好人。
和西方相比,中國的教育更加看好人性。
普世觀:中國含蓄、內斂,西方是殖民擴張
馬丁教授認為西方的普世價值是在全世界搞殖民擴張,攻城略地,教化一方。
中國的普世信條是自居人間天境、中央王國。
對政府的認知:中國是家族主義,西方是實用主義
馬丁教授認為,中國人是用家族概念來理解政府的,不是不尋常,而是獨一無二的國家和社會關係。
家族是中國社會的重中之重,它在西方或者任何社會中都已經不復存在。
馬丁教授認為大家會對中國崛起感到震驚,是源於錯誤的看法。他說:我們震驚的不是1978後發生了什麼,而是19世紀到1949年之間發生了什麼。
透過以上對比,馬丁教授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其實是一個文明,但他卻“偽裝”成了一個國家的存在。
這就解釋了西方帝國崛起之後很快煙消雲散,而中國在短暫的衰落之後又會重新崛起。
只要文明沒有斷層,衰落就不過是一個摔倒再站起來的動作而已。
在中國的改朝換代中,偶爾也有非漢族統治,但華夏文明卻從未中斷過。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中國人視歷朝歷代為華夏文明的守護者和代言人。不管哪個朝代崛起,最終還是要“皈依”華夏文明。
在這場題為《瞭解中國的崛起》的演講中,馬丁教授提到:自1978年後,中國的GDP以每年10%的增速遞增,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令西方刮目相看。
馬丁教授還提到1820年的中國,GDP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他預言,到2030年前後,中國的GDP將再次達到這個數字,而這只不過是“中國要回到他的地位上”。
對中國的崛起,馬丁教授稱:中國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存在了5000年還是這麼強大。
同時馬丁教授說:中國人自己卻認為“我們只是在復興”。
而這樣的觀點並非馬丁教授首次提出,基辛格就曾說過: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造而是復興、是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存在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