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季的一天下午,警衛排長閻長林奉命來到毛主席的辦公室。一進門,毛主席的女兒毛姣姣(即李敏)就主動、熱情地同他打招呼。閻長林邊向姣姣招手,邊問道:“放暑假了?”姣姣使勁地點頭回應他。
與姣姣彼此招呼後,閻長林來到毛主席面前,靜待指示。毛主席微笑著說:“長林呢,坐下說話。姣姣放暑假了,想到天津去看望她的媽媽(賀子珍)。
但是,她年齡還小,來回的路上我不放心。為此,我想請你陪著她一塊兒去,一塊兒回。開學以前趕回來就行了。可以嗎?”
毛主席請閻長林陪姣姣見她媽媽(影象)
閻長林當即表示:“好的,沒問題,主席。”毛主席聽了閻長林爽快地回答後,接著又說道:“那你們就明天就動身吧。到了之後,代我問候賀子珍同志,希望她好好工作,保重身體。
同時,請你告訴她,姣姣在我這裡很好。她平時住在學校裡,每個禮拜六回家,請賀子珍同志放心。以後,每年放了暑假,姣姣都可以去看望她。”
說到這裡,毛主席深吸了一口煙,然後緩緩地吐出,隨之語調低沉地說:“你到了天津後,如果賀子珍同志問起我的情況,就說我一切都好,尤其是身體。其它的事情不要多談!”
說完,毛主席和藹慈祥地望著閻長林。閻長林邊點頭,邊明確地表示:“主席,我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去做!”第二天,閻長林就陪同姣姣,乘坐火車,前往天津。
毛姣姣出生於1936年,是毛主席與賀子珍同志唯一在世的孩子。四歲時,與母親賀子珍團聚於蘇聯。1948年隨母親回國;1949年春季,來到父親毛澤東身邊。
毛主席與姣姣在一起(影象)
賀子珍同志是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他們結合於1928年。1937年,賀子珍離開延安,來到西安,欲到上海求醫。因抗戰形勢變化,上海淪陷,沒能如願。
這時,賀子珍決定前往蘇聯治病、學習。臨行前,她向毛主席提出了離婚要求。毛主席不同意離婚,並竭力勸告賀子珍趕快返回延安。
但是,賀子珍心意已決,沒有接受毛主席的勸告,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蘇聯的旅途。
1948年,賀子珍返回祖國,任職於瀋陽財政廳。新中國成立後,她先是任浙江省婦聯主席;後於1949年10月,調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
1950年,賀子珍同志來到天津,欲見毛姣姣,以解思念之苦!毛主席得知後,這才有了閻長林與姣姣的天津之行。
閻長林帶著姣姣,於當天抵達天津市委招待所後,在此下榻的賀子珍同志立即與他們相見。
老年賀子珍與李敏在一起(影象)
賀子珍一見到女兒,就將其緊緊地摟在懷裡,哽咽著連聲說道:“你可算來了!你可算來了!想死媽媽了!想死媽媽了!”
母女感情平靜之後,在姣姣的介紹下,賀子珍熱情地招呼閻長林,並親自為其泡茶,一再表達謝意。這讓閻長林感覺到,賀子珍與毛主席一樣平易近人。
當天晚上,賀子珍與閻長林談了許久。過程中,閻長林轉達了毛主席對她的問候,並轉述道:“毛主席說了,以後,每年學校放了暑假,嬌嬌都會與您相見、團聚。
來的時候,毛主席還說,讓我在這裡等著,與嬌嬌一塊在她開學前返回北京。”
賀子珍聽了,眼含熱淚,感謝毛主席對她的關懷,並深情地說:“姣姣願意跟主席在一起,我沒意見。但是,主席工作繁忙,姣姣還小。為此,希望你們能看在主席的面兒上,多多關照姣姣!”
賀子珍(影象)
聽到賀子珍如此說,閻長林趕緊接過話茬:“您太客氣了,請放心,我們一定會幫著主席照看好姣姣的!”
賀子珍同志非常關心毛主席的飲食、休息等情況。閻長林就安慰她說:“請您放心,我們會好好地為主席服務的!”並跟她聊了一些毛主席在戰爭時期及和平建國後的工作、生活情節。
離開天津的頭一天晚上,賀子珍同志又和閻長林談了很久。當談起她和毛主席以前的事情時,她的語氣中透著愧悔。最後,賀子珍再次讓閻長林代她向毛主席問好,希望主席多保重身體。
與姣姣回到北京中南海,在毛主席居所的院子裡見到老人家後,閻長林便轉達了賀子珍同志對他的問候。
毛主席與閻長林(影象)
毛主席聽了,沒有說什麼,只是若有所思地抽著煙。就在閻長林見毛主席沒有什麼指示,準備離開時,突然聽到毛主席說:“長林,你到屋裡來坐一坐吧!”
進到屋裡,毛主席還沒落座,就問閻長林:“賀子珍的同志身體還好嗎?”
閻長林回道:“賀子珍同志的身體很好,精神也不錯。在天津的這些日子裡,賀子珍同志與我交談了多次,她非常關心主席的身體。
我告訴她,主席現在的身體比戰爭年代好多了。賀子珍同志聽了很高興,同時希望主席多關顧姣姣。”
這時,毛主席吸了口手中的香菸,緊盯著閻長林問道:“她沒有談別的事情嗎?”
神情凝重的毛主席(影象)
閻長林看了看毛主席,輕聲說道:“賀子珍同志還談到與您在一起時的生活、工作情景,以及你們之間出現的一些意見分歧。她表示,事後很後悔,感到對不起主席。
另外,賀子珍同志還問了許多事情。但是,有些我確實不瞭解,有些雖然知道一點,但不好回答,就沒有說什麼。”
聽到這裡,毛主席站了起來,踱了幾步,然後神情凝重地說:“好吧,過去的事情就叫它過去吧!對於姣姣,還真的請你們多費心關照!”
隨之,談話結束了,閻長林的“使命”完成了。
主要參考文獻:《警衛毛澤東紀事》、《緬懷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