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電影《長津湖》熱映,令無數觀眾“破防”。在《長津湖》電影的首映禮上,主演吳京表示,“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後代就不用再打了’,這是先烈們的真實心聲。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用電影的方式永遠銘記他們,銘記這段歷史。”
令無數人熱血沸騰的《長津湖》,要從1950年說起。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嚴正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將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
毛主席認為,“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對各方都不利”,所以“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此誕生。10月19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保和平,衛祖國。
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抗美援朝征途上,也有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革命老前輩的身影,他們也是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衛生部直屬一分院128名幹部戰士白手起家,建立川南醫院(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前身)。1950年11月副院長、黨支部委員喻耀喜率領60名幹部戰士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很遺憾,這一批上前線的戰士在上戰場後,都與醫院失去了聯絡,如今,醫院還在致力於尋找這些戰士的足跡,如果您有線索,希望您能與醫院取得聯絡。可致電0830-3165095或者傳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西南醫大附院是革命戰士們一手建立起來的醫院,一代一代的忠山人,骨子裡流淌著革命血液,傳承著紅色基因。只要祖國需要、人民需要,忠山人就一定勇往直前!除了這些建院的戰士前往抗美援朝前線,在醫院後來發展道路上,還有一批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革命先輩來到了醫院,紮根西南,在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事業上奉獻一生。如今,雖然時光遠去,但是戰場上的記憶仍然讓他們刻骨銘心!
抗美援朝老兵王同佑
零下30多度,我在冰窟窿裡洗繃帶
去年,抗美援朝71週年,國家給我們這些老兵頒發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84歲的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退休老專家王同佑說起這事,便有著驕傲與期待。
1951年出國作戰到1957年退伍回國,在朝鮮戰場的經歷佔據他當兵生涯的大部分,也在他後來的醫學之路烙下深深的印記。
“那時,美國飛機白天狂轟亂炸,根本無法到朝鮮,只有晚上,趁著夜色行軍。記得當時登陸的地方叫作‘東海岸’,我們在那裡駐守了2年。”
王同佑說,當時正值冬季,當地溫度達到零下30多度,河面上是厚厚的冰層,洗繃帶只能敲開冰層,在冰窟窿裡洗,每個人手上全是開裂紅腫的冰瘡。
後來,部隊回到東北進行了武器裝備改良,半年後又赴朝鮮。“我們有了坦克團,裝備都上了一個檔次。”王同佑說起來便有掩不住的興奮,“火力大增,讓美國人都吃了一驚。部隊駐守的地方換成了‘西海岸’。據說,是因為這個地方相對平坦,敵軍很有可能從這裡打過來,所以讓我們這支裝備相對精良的部隊守在這裡。”
抗戰老兵陳嘉猷
支援前線責任重大,人在,算盤在!
“1951年3月8日晚上,我跟著部隊到了朝鮮。”老兵陳嘉猷是西南醫大附院的退休職工,1949年參軍的陳嘉猷一直是在部隊後勤工作,“當時,在朝鮮的部隊急需後勤幹部,我們大多是統計員,要做的是統計、核查、保管、發放比如油料、槍支彈藥、糧食等物資,如果我們出現差錯,會直接影響前線作戰,責任很大。”
如今92歲的對69年前的那一晚記憶猶新,“白天全是飛機轟炸,只能夜裡過江,車燈都不能太亮。過了江,到了朝鮮,就近安置在一個小村莊裡。”陳嘉猷抵達朝鮮的第二天便感受到了美軍猛烈的炮火,“天剛亮,美軍的飛機就來了,機槍掃射,炮彈亂飛,小村莊都幾乎被炸平。襲擊暫停,我們一清點人數,還好,小隊40多個人都在,趕緊轉移抄小路去集中點報到。”
為了輕裝上陣,陳嘉猷與隊友們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炒米炒麵裝進褲子裡掛在脖子上,無論如何都不能丟的是每個人帶的算盤,“人在,算盤在。”
一路上驚險無比。“美軍飛機飛得特別低,用機槍掃射,我們都能看到駕駛員的臉,子彈就在耳邊‘嗖嗖’地飛。襲擊一停,摸摸身上沒負傷就又繼續走。”
走了3天,陳嘉猷與隊友們抵達集中點,分配到各部。“我分到一個叫‘新西郡’的地方。我們是一個分站,有40多個人,負責附近部隊的糧食統計、儲存、發放。”
陳嘉猷回憶,存糧需要在附近的山上挖倉庫,但是白天美軍火力封鎖,只能晚上挖。“我們在選定的倉庫附近挖一個容一兩個人蜷在裡面的洞,因為太小,大家叫它‘貓兒洞’。早上五六點就帶上乾糧到洞裡躲著,聽著飛機‘嗚呀呀’地飛過,子彈‘噠噠’地打得地上塵土飛揚。晚上天黑了,美軍飛機看不見了,我們才開始出來挖倉庫。”
就這樣,陳嘉猷與隊友們在那裡挖了上百個倉庫,將後方運來的糧食儲存完好,保障著前線戰士們的糧食供給。
除此以外,“我們後勤部隊要隨著前線部隊移動,換防。有時候,我們離戰場不過幾十米,都能聽到戰場上的炮彈聲。”
每天面對著槍林彈雨,陳嘉猷說,“最開始是‘怕’,後來是‘藏’,再後來就‘習慣’了。”一次遭遇夜襲後,陳嘉猷還在戰場上撿回一個照明彈的降落傘,作為紀念品,至今儲存完好。
“我也向部隊申報過,領導說讓我撿著就是,我就把它留到了現在。這料子又輕又薄又結實,還很大,我帶回來後一直當蚊帳用,安逸得很。”
抗戰老兵餘少心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軍威、國威!
餘少心,1951年從瀘州出發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1976年,到瀘州醫專擔任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任附屬醫院黨總支副書記。1992年退休。
1951年,我響應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在瀘州入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我和戰友們從瀘州港坐小船出發,然後坐大船、火車,幾經輾轉來到昌圖(現丹東市)後,接下來就只有靠雙腳步行。我和戰友們輕裝出行,標配一支步槍、挎包、水壺等物品,饅頭和開水就是乾糧,一走又是半個多月。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我所在部隊15軍先後投入4萬多兵力、185門大炮,依靠坑道、防空洞和頑強鬥志,整整堅持43晝夜,守住了陣地。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軍威、國威。之後,我們又馬不停蹄急行軍趕往東海岸。行軍途中路過一戶人家,吊樓炊煙,她們正在做飯,突然,兩架敵軍向下俯衝投擲炸彈,轟炸老百姓的房子。我們顧不得飛機的轟炸,推開門衝進房間,抱起炕上哇哇大哭的小孩,送到她家人手裡。當時“阿媽妮”(朝鮮語“老太太”)說的那些感謝的話語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她送給我喂小孩吃飯的“銅調羹”(湯匙)一直儲存著。
抗美援朝老兵跨越銀幕對話,看著看著就哭了……
向英雄致敬!向無數個我們叫不上姓與名的英雄致敬!
正如《長津湖》片尾這樣警示世人:“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戰場,他們當中有千千萬萬個雷公、伍千里、伍萬里……”從伍佰裡到五萬裡,他們的征程,是中國夢的晴空萬里。
來源:健康西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