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皇帝昏庸無能的,那歷史上真的是數不勝數,不理朝政,任用奸佞,排斥忠良,致使國家動盪,以至於最終讓國家走向滅亡。
漢朝的桓靈二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諸葛亮就在《出師表》中說過,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
可以說桓靈二帝就是昏君的典範啊,但是這兩人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寵幸宦官,然而東漢的皇帝都是靠宦官翻盤的,恰巧這二位都是如此,那他們其中的一大罪行寵幸宦官,是不是就不能作為他們是昏君的證據了?(上集就說過東漢的皇帝重用宦官那都是用來鞏固皇權的)
而且大部分人對這倆的印象,都來自於《三國演義》吧?
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它不能當做歷史來看,細看桓帝和靈帝所做的事,雖然不是很出色,但不至於到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荒唐無能。
漢桓帝被當時掌權的外戚梁冀擁立上位,一開始就是個傀儡皇帝,隱忍多年,最終與中常侍單超共同謀劃誅滅了梁氏,重振了皇權,單從這點來看,就不能說明此人沒有作為,靈帝也是如此,它誅殺的是另一個外戚竇武

桓靈二帝在軍事上也並非沒有作為,桓靈時期北邊鮮卑人不斷侵擾,西邊羌人叛亂不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桓帝任用段熲平定羌人,張奐平定鮮卑,此二人才能出眾,多次擊敗羌人和鮮卑,穩定了邊疆,其中的段熲更是大破西羌,擊滅東羌,累功封新豐縣侯。
可以說後面諸侯混戰的時候,這些羌人之所以沒有作為,都是段熲的功勞。
後世唐德宗時期顏真卿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段熲與衛青霍去病,周亞夫,李廣等人並列在漢朝17人中,可以說是名傳千古了。
那桓靈二帝就只有剩下的兩個罪名,這兩個罪名,也就是他們臭名昭著的原因,分別就是賣官鬻爵和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就是桓靈二帝賣官引起的。
諸葛亮書寫的《出師表》,有這麼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說的就是東漢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這個小人指的就是宦官,賢臣指的就是有有聲望計程車大夫。
說到這裡,就要提一下東漢的選官制度了,分別是察舉和徵辟,察舉就是地方上有聲望的人被透過舉孝廉等方式推薦,而徵辟就是朝廷直接徵召某人當官。
這套制度一開始還行 但是到了王朝中後期,那就開始被豪門大族壟斷了,舉個例子,比如說袁紹,他家裡為什麼能四世三公 ,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就是因為他們這些所謂的大族壟斷了這套制度,其他的諸如楊彪曹操陶謙等人要麼被舉孝廉,要麼被舉茂才,反正不管怎麼樣,這些人都有共同點,他們的祖輩父輩都是高官,他們的家族在當地都十分有勢力。
東漢的皇權是維持在外戚和宦官互相制約,而士大夫是處在第三發的勢力,他們一直在以宦官為代表的皇權和以外戚為代表的太后之間搖擺不定,通常不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
但為什麼在桓靈二帝賣官鬻爵的時候,這些人又蹦到了前臺呢,以至於形成黨錮之禍呢?傳統的說法是,這些人是看到宦官亂政,皇帝賣官鬻爵,為了國家的興亡挺身而出,但這種說辭在他們家族幾乎可以說是世襲當官的情況下說出實在有些蒼白無力啊,不否認肯定有品德高尚的人,但這些人肯定不是大多數,不然無法解釋他們是怎麼四世三公的。
即使說到這裡,肯定還是有人覺得賣官鬻爵是很惡劣的事件,到底為什麼這兩個皇帝為什麼要賣官呢?真的是為了貪圖享樂?
這就要看一下當時的背景了,王朝到了中後期都會陷入財政危機,桓靈時期,因為對外戰爭頻繁,所以財政由其短缺。
財政危機是古代的所有的王朝都無法避免的,因為土地兼併,王朝的收入日益減少,而官員的隊伍卻越來越龐大,造成社會矛盾激烈,包括什麼起義造反,都是在這個時間段貧發的。
而為了緩解財政危機,通常只有幾種解決辦法,要麼向百姓加稅,要麼皇帝自掏腰包,要麼讓官員向朝廷捐款
但幾乎所有的王朝都選擇對百姓加稅,因為讓皇帝自掏腰包,這是不可能的,讓官員向朝廷捐款那更是跟做夢一樣,所以王朝只能在鎮壓叛亂或者被叛亂推翻中結束。
所以說桓靈二帝賣官是為了什麼?為的就是是就是向官員逼捐
這當然不是我胡扯,事實上,就在東漢後面的晉朝就有人說過
咸寧四年(278年),
司馬炎南郊祭天,祭禮畢,喟然感嘆,問劉毅說:“卿以朕方漢何帝也?”
劉毅回答說:“可方桓、靈。”
司馬炎說:“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而劉毅對此解釋道:“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這段就解釋了,桓、靈賣官,錢是入國庫的,而非《三國演義》說的那樣,是為了貪圖享樂。
所以這些士大夫才要玩了命的攻擊這些代表皇權的宦官,甚至不惜聯合外戚,都想殺掉這群人。
桓帝死後,年幼的靈帝剛剛繼位竇武陳番就密謀帶兵進入皇宮誅殺宦官,這玩意兒傻子都能看得出來,要是宦官真的被誅滅了,那靈帝不就真成傀儡了嗎?這些人還有臉說自己是為國除奸?他們要是真的忠於皇帝,那為什麼會立年幼的靈帝當皇帝啊?就不知道國賴長君嗎?這明顯就是為了控制方便,然而這次是失敗了,但是這些人沒有放棄啊,在靈帝晚年的時候,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史稱黃巾起義,這其中就有這些人的影子,因為帶兵的皇埔嵩要求解除黨禁,而呂疆更是有點代威脅意味的和靈帝說:“黨務之惑積怨已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
於是靈帝下令解除了黨禁,然而這些人還是覺得不夠徹底,在靈帝駕崩後袁紹曹操等人又慫恿當時掌權的大將軍何進進宮誅殺宦官,最終何進被殺,他們借這個理由衝進皇宮,把宦官誅殺一空
雖然他們誅殺宦官的目的達成了,但是他們最終還是被董卓摘了桃子。
所以說把東漢的滅亡歸功於桓靈二帝確實有些不妥,至少這二位曾經努力想維持朝政,這個可以參考後世評價不錯的崇禎皇帝,你看他是怎麼亡國的,對比崇禎的話,這二位其實還可以了,
再看看吸取前朝教訓把外戚宦官全都消滅了的曹魏帝國是個什麼下場,你總不能說曹操,曹丕,曹睿都是傻子吧,但沒用人家實際存在的時間還不如桓靈二帝的統治的時間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