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分享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前半部分,回顧了《天津條約》的始末,本週我們分享戰爭的後半段——“萬園之園”的覆滅。
1.艱難的修約之舉
1858年10月,桂良、花沙納、何桂清三人抵達上海,同額爾金開始了通商章程的談判。
談判異常順利,因為,為了完成咸豐皇帝提出的修改條約的任務,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長江通商”和“提前歸還廣州”的內容,桂良等人對英國人提出的要求全部予以認可。
英國獲得了4個方面的巨大利益。
一是削減了38項進口關稅和22項出口關稅,使清朝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
二是規定了大量免稅貨物,讓清政府蒙受了巨大的關稅損失。
三是中國海關必須聘請外國人“幫辦稅務”,讓清朝喪失了海關主權。
四是清政府對鴉片貿易政策從嚴禁改為弛禁,鴉片貿易在“洋藥”的外衣下合法化了。
看著自己做出了這麼大的妥協,皇帝發現修約的事情還是沒有進展。1859年3月,在咸豐的堅持和妥協下,拒絕公使駐京改為了允許公使進京,但人數不能超過十人,不得攜帶武器,必須遵循中國禮數,不得坐轎擺隊,並且必須在換約後,立刻返回。
這一交涉讓談判的時間推遲到了四月,此時英法美三國公使都發生了新的人事任命,英法分別派來了對華強硬的普魯斯和布林布隆,而美國換上了較為溫和的華若翰。
特別是英國,時任首相的巴麥尊對普魯斯下達了指令,要求他不惜發動戰爭來加速清政府就範,既要堅持去北京換約,還要堅持不修改任何內容。
這一系列的人事任免,讓咸豐感到修約事宜必定艱難。於是他命令僧格林泌為主帥駐紮天津大沽口,嚴陣以待。同時命令新任的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美公使,換約人員不得攜帶武器,軍艦不得進入內河,人員從北塘登陸,再赴天津夷館。
2.蠻橫侵略者的重創
英法聯軍拒絕按照咸豐的安排行事,堅持從大沽口進入北京。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抵達上海照會清政府,要求赴北京互換條約。
英法公使見面後,立刻率軍艦北上,這讓清朝談判代表桂良感到大事不妙,立刻返回了北京向咸豐報告了英法動向。
咸豐看到修約無望後,決定為了保全天朝的臉面再做一搏。6月18日,他表示三國公使可以乘軍艦進入瀾江沙,公使則必須按照之前的要求登陸北塘,之後進京互換合約。
但受到資訊傳遞的時間制約,咸豐發出旨意的前一天,英法聯軍就抵達了大沽口,他們要求大清清除水中的阻礙,讓聯軍通行。
可是守軍還沒有收到皇帝同意的命令,仍然按照之前命令拒絕了英法的要求。
看到清政府不配合,狂妄的侵略者立刻強行闖入大沽口,戰鬥打響了。
令世界震驚的是,這一仗英法打輸了!
在大沽口群眾和清軍的聯合作戰下,蠻橫的英法13艘戰艦,4艘被擊沉,6艘被重創失去了戰鬥力,英法聯軍陣亡400餘人!
這場勝利令大清的主戰派歡欣鼓舞,但勝利並沒有令國際局勢得到緩解。戰鬥的主帥和咸豐帝都知道英法斷然不會善罷甘休的。
與此同時,大清國內的太平天國還未平息,國庫因為戰爭賠款以及國內戰亂早已空空如也,雖然清軍和百姓不怕打,但大清不能天天打、處處打,也打不起了。
於是在打了勝仗之後,咸豐立刻以退為進,督促英法美三國公使赴北京互換合約。
恰好此時,處境尷尬的美國成為了大清政治作秀的好搭檔。
3.大清導演的美國戲
美國從開戰開始,就跟在英法兩國後邊撿漏,他們的目的是獲得利益。當英法大沽口戰敗後,美國也有意迅速簽約獲取實際的利益。
咸豐也非常希望透過一個西方國家為例子,為這些蠻夷樹立一個換約的榜樣。
雙方一拍即合,好戲就開演了。經過協商,美國公使按照清朝皇帝擬好的指令碼,從北塘登岸,一路上受到了天朝的最高規格禮遇。
美國公使被各種“坑蒙”,既沒有見到皇帝,也沒有坐轎子,只是乘坐了一架騾子拉的車,到達了換約地點。
美國公使不在乎這些虛的,華若翰說:“在各方面都是滿意的,在北京也備受尊敬。”
咸豐皇帝也非常樂於看到這樣的結果,認為這是一場外交的勝利。
但對於吃了敗仗的英法兩國,就完全不是這樣了。他們拒絕這樣的合約。而且這個敗仗讓兩國國內輿論沸騰了,都掀起了新的戰爭狂熱。
就在這個時候,自我感覺良好的咸豐對南撤的英法聯軍發出照會,聲稱之前簽署的《天津條約》作廢,英法必須按照中美簽署的條約為模板另立新約,去除“開放長江”、“內地遊歷”、“公使駐京”和戰爭賠款等專案。為戰爭的狂熱來了個火上澆油。
4.戰爭的升級
1859年11月,英法重新派出了之前打了勝仗的額爾金和葛羅代替了普魯斯和布林布隆,開始醞釀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
1860年3月,額爾金照會清朝,必須無條件接受四項條件。
一是,對大沽口戰鬥,清朝必須給一個最大和令人滿意的道歉。
二是,公使乘坐本國軍艦前往天津,並在北京換約。
三是,中英、法《天津條約》必須全盤接受,不得修改。
四是,大沽口戰鬥,清朝必須另做賠償。
咸豐帝斷然不肯接受,並要求英法學習美國。英法當然知道清朝的態度,於是不理會清朝的答覆,對西方各國發出聲明,稱英法同大清進入戰爭狀態,英法將維護各國在華利益。於是,大戰不可避免。
1860年5月,英法聯軍攻佔定海。7月,157艘戰艦、17000多軍隊完成了集結,大軍順勢北上。
大批軍隊的到來,讓咸豐倍感吃驚,他希望同英法議和。但這麼多人來到了清朝境內,不打一仗就不可能再談議和了。
7月28日,英法聯軍繞過守備森嚴的大沽口,直接進軍北塘,宣稱要從天津進京。8月1日,北塘淪陷,24日,天津淪陷。
咸豐連忙派桂良赴天津和談,但英法坐地起價將賠償額提高到了800萬兩,談判陷入僵局。咸豐又派怡親王載垣為欽差大臣赴通州談判。
9月17日,迫於英法的兵威,載垣接受了英法的各項要求,戰爭似乎就要停止了。
但是18日,就在大家認為終於要和平之際,英國原領事巴夏禮率領英法39名使節來到了清軍主帥僧格林泌這裡,蠻橫要求清軍撤出通州張家灣,並答應讓公使入京親遞國書,並按照西方的禮儀覲見大清皇帝。
僧格林泌本來就為吃了敗仗而惱火,看到這個蠻夷如此蠻橫無禮,他一氣之下就扣押了這39人。清朝也希望透過這39人,逼迫英法聯軍就範,贏得談判的籌碼。
但這一打破外交規則的行動,徹底激怒了英法聯軍。他們開始了瘋狂的報復。
5.萬園之園的覆滅
9月21日,英法聯軍從通州向北京進發。爆發了著名的“八里橋大戰”。清軍以逸待勞,全體將士拼盡全力抵抗,終不敵英法的全副近代化槍炮,清軍全線潰敗。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城內的咸豐皇帝聽說八里橋大敗,瞬間失去了鬥志,連忙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帶著妃嬪、兒子逃往熱河。反而是皇貴妃的慈禧,這時候站出來力勸咸豐不要離京,身為皇帝在北京,至少可以提振士氣,約束英法不至於肆意妄為,而且“天子離京,辱莫甚焉。”
但此時六神無主的咸豐還是決心逃走,在9月22日上午10時,逃往了熱河。留下了恭親王奕訢主持大局。
聯軍從25日抵達北京朝陽門外後,就停止了進軍。他們向清朝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朝政府釋放被關押的39名使節,如果不從,就佔領北京城。
在遲遲得不到清朝肯定的答覆後,10月5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城。
因英法獲得的情報是皇帝在圓明園,於是聯軍將圓明園設定成了主要進攻目標,希望對皇帝施壓,釋放俘虜兵達成合約。
6日,清軍一觸即潰,英法聯軍迅速攻佔了“萬園之園”,一進去法國軍隊就開始了搶劫,看到法國軍隊搶砸現場,英國軍隊也開始放縱軍隊實施搶劫。
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當場砸個稀巴爛。英法聯軍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組織對搶到的寶物進行拍賣和分配,並將最好的東西送給了英國女王和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據文獻記載,到英法聯軍撤走時,拉寶物的車隊長達數里!
8日左右,被嚇破膽的慶惠等王大臣以咸豐的名義,在沒有和恭親王商量的條件下,私自釋放了巴夏禮等人。
39人只剩下了18人活著回到了聯軍,21人被折磨死在了清軍的監牢中。
憤怒的額爾金為了給清朝留下永久的教訓,他決定焚燒皇宮紫禁城。但考慮到大英帝國的利益,還需要清朝來兌現,不能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於是選擇了火燒圓明園。
額爾金尋求法國公使的意見,搶劫最賣力的法國認為火燒圓明園是對文明的褻瀆,拒絕了共同行動。
10月18日,額爾金率領英軍單方面縱火燒燬了馳名中外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大火足足燒了3天3夜,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恥辱!
面對日益嚴重的局勢,恭親王不得不表態,除對英國火燒圓明園提出抗議外,無條件接受英法的任何議和要求。
10月24日,額爾金故意選擇了一頂綠呢大轎,在500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擁護下,來到了簽約現場,徹底打破了大清的舊有禮制,讓天朝威嚴蕩然無存!
最終,中美法《北京條約》即《續增條約》在北京簽訂了。更慘的是,在英法得逞之後,俄國落井下石,用第一次天津談判的伎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續增條約》。
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終於結束了。這次戰爭暴露了大清王朝的羸弱和落後,對民間、士大夫和東亞局勢都造成了巨大沖擊。下週我們詳細分享這次戰爭之後,中國各個階層人們的深層鉅變。
好了,本週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這是與您分享的第577篇文章。終身學習,我們下週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