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蛋、黑陶與銅肝》講述的伊特魯里亞文明,是伊特魯里亞地區(今義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發展出來的文明,全盛時期在公元前6世紀,後因古羅馬的強盛而衰落。但它的影響一直存在,席捲了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宮廷,在19世紀引發了革命,甚至還躲藏在法西斯主義的背後,今天,仍然在當代社會發揮著作用。
作者露西·希普利是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博士,該書每一章都關注一件不同的人工製品或一處遺址,引出一個關鍵問題,歷史漫遊與古今對話都有現實的關懷。
譬如,武爾奇波列德瑞拉的一座墓葬考古發現了60件物品,包括雕刻著戰車和馬匹圖案的四枚鴕鳥蛋、外觀是女人模樣的雪花石膏香水瓶、蜣螂形狀的護身符等。蜣螂當時生活在埃及,鴕鳥蛋可能也來自埃及,不過,鴕鳥蛋上雕刻的圖案顯示出近東地區常見的風格,香水瓶產自土耳其西部,其製造者大概屬於一個希臘人群體。
這意味著什麼?首先,這是一套精挑細選的藏品;其次,這是一個跨越數千英里的貿易網路帶來的成果;再次,異域特色一直具有吸引力。這些墓葬品說明這位有權勢的墓主人對於進口物品的興趣遠遠大於本地製造。作者切入薩義德、吉卜林的觀點,然後長段描述19世紀時波拿巴家族的東方幻想與引發的一系列政治變局,接著論述東方主義作為一種態度留下的後遺症迄今仍然對“伊斯蘭國”等問題存在影響,最後引向全球化時代的物品傳遞與文化傳播的討論。
其他討論還包括以下主題:從雅典進口的基裡克斯杯,談到18世紀的古希臘崇拜者對伊特魯里亞文明的貶低與偏見;從“球形瓶懸掛之墓”引向女性在早期文明時期擁有權力的可能,順流而下簡述歐洲的女性主義歷史,強調現代女性應該擺脫刻板印象的限制;從皮亞納切墓地的發掘談論歐洲人生死觀念的演變,引出現代藝術、影視、文學對於古老題材的應用、改寫與文化的塑造,等等。
作者從一開始就批評了“失落的文明”概念,指出其種族主義傾向,暗含著原住民與祖先關係斷裂,那樣一來,殖民者就可以肆意地侵佔他們的文明。她也指出了各個時代的文字製造者的侷限性和政治立場所決定的態度。考古學注重物質研究,同時很容易因為政治需要而被觀念化,被利用來編造輝煌的歷史。
可是,這部作品的架構方式恰恰證明,作者強烈地依賴於觀念的闡釋,她本人也屬於自己所批評的文字製造者。我對它最大的興趣不在於全書呈現的琳琅滿目的古文物,更在於作者闡釋這些證據的方式,以及闡釋過程流露的內在的矛盾性。
考古解釋的基礎首先就是物品及物品所在的現場,一件器物一個遺址不僅僅是客觀事實,考古學家更關注的是它們如何聯絡和構造了整體的文化系統。考古學家試圖追求它們在當時、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及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考古學怎樣開展研究呢?它並不完全取決於物質本身,也取決於由想象帶來的闡釋方法。20世紀考古學的一個重大發展,就是發生了“人文轉向”,考古學家不僅關心材料,還有了更多的人文氣息和更多的社會需求。作者在引言中指出:“缺乏文字記錄的古代世界在現代世界的思維中得以重建,所有證據的解釋都符合今天的觀念。”作為考古學家的作者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並且以新潮的、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表述引領社會公眾“入門”。
所以,普通大眾需要明瞭一點,考古學也包含了觀念史的構建。社會主導意識與主流文化的方向,會影響考古學知識的表述。觀念無所不在,實踐往往具有隨機性,而這正是考古學存在的意義之一,尋找更加符合學術標準的邏輯與證據,不斷反思既有的觀念,儘量避免讓考古成為政治紛爭的戰利品。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