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杭州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城市,可一向溫婉恬淡的杭州如何意外地與政治扯上關係,一躍成為都城呢?
杭州的名氣是古代文人用詩詞捧出來的
北宋詞人柳永曾作《望海潮》一詞來描述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據《鶴林玉露》記載,金朝皇帝完顏亮讀到這首詞,被詞中描述的杭州的美麗富庶所打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桯史》記載,完顏亮特意派畫家偷渡杭州,實地畫出柳永詞中描繪的杭州城邑、吳山、西湖等美景。當畫師把畫好的杭州勝景圖獻給他的時候,這位皇帝還特意讓畫家在吳山絕頂畫上自己騎馬而立的高大形象。
用詩詞來讚頌杭州的文人遠不止柳永一個人,杭州的名氣也是古代文人用詩詞捧出來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憶江南》中曾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白居易曾擔任過3年杭州刺史,對杭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本來,在南方城市中,揚州、蘇州和南京出名都比杭州早,名氣也都在杭州之上。但由於白居易是唐代晚期著名的大詩人,又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所寫,所以,他的這首詞一出,使杭州名氣大振。
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北宋大文豪蘇軾,以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使杭州人氣大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到了南宋時期,詩人林升的一首《題臨安邸》,更使杭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就這樣,詩情畫意成為大多數中國人對杭州的城市印象,而且一直延續下來。但有了名氣,不一定就有機會成為都城,被詩人們熱愛的杭州又是如何成為都城的呢?
吳越國定都杭州,還留下《錢氏家訓》
杭州位於我國東南部,錢塘江下游,其優勢是位於大運河運輸的起點(也是終點),水上交通便利,但陸路交通不發達。尤其突出的弱點是,杭州位置過於偏南,不利於對北方廣大地區的統治。所以,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考慮,杭州並不具備建都的明顯優勢。
杭州之所以成為都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首先定都杭州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而建立吳越國的是杭州人錢鏐(852-932)。錢鏐年少時喜歡拳腳,任俠有謀,又好讀書,能吟誦詩詞。唐朝滅亡後,他割據江浙一帶,稱吳越王。
在杭州,與他相關的傳奇故事很多,最有名的是“圓木警枕”。作為開國君主,錢鏐手握重兵,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極盡享樂和誇耀,有一次,他回到自己出生的里巷,車馬甲士隨護左右,好不威風。
沒想到,他的父親錢寬得知兒子衣錦還鄉,居然領著家人跑掉了。錢鏐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這樣做,便撇下人馬,徒步找到了父親。父親語重心長地對錢鏐說,咱們家世代以耕田、漁獵為生,沒有什麼人像你這樣富貴過,你今天成了吳越國的國主,三面受敵,你不思治國良策,卻在這裡耀武揚威,恐怕馬上就要禍及錢家了。
這番話好像一瓢冷水澆頭,使錢鏐馬上清醒過來。從此以後,他謹慎從事,為政勤勉。為了保持警覺,他讓人特製了一個圓木小枕頭,枕頭兩邊綴有幾隻鈴鐺,稍一翻身,鈴鐺就會響起來,圓木枕頭滾落到一邊。錢鏐就趁勢爬起來,處理政務和軍務。杭州人敬佩錢鏐,把他的圓木小枕叫作“警枕”,還給他送了一個綽號——“不睡龍”。
錢鏐主掌吳越國24年(907-932),一直到82歲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年齡超過80歲的帝王之一。而錢鏐的不凡之處還在於,在他臨去世時,還給子孫留下了著名的《錢氏家訓》。
我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等。好的家訓大可以治國興邦,小可以保全家族。而《錢氏家訓》不僅在兵荒馬亂的五代十國確保了錢氏家族平安無事,還使這個家族一直綿延不絕。近代以來,江南錢氏出了不少知名人物,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錢鍾書等,都是杭州錢氏家族的後裔。
《錢氏家訓》總結起來三句話:善事中國、保境安民、耕讀傳家。這裡的中國指的是中原王朝,“善事中國”就是不搞獨立,主動接受中原王朝的任命;“保境安民”即以百姓為重,儘量為老百姓創造和平環境;“耕讀傳家”,錢家不可能世世代代為帝王家,錢氏家族的人也不可能都做官,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耕田、讀書。
錢鏐之孫錢俶在位時,謹記祖父教誨,執政期間,一方面保境安民,發展生產;另一方面,主動接受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的冊封,納土歸宋,盡獻吳越國十三州之地。
錢俶這樣做,不是軟弱,也不是無能,而是遵從祖父家訓,順應歷史潮流,在國家四分五裂之時,顧全大局,維護了國家統一。他帶領錢氏家族3000多口入京,住進了宋太祖為他專門建造的離宮“禮賢宅”裡。宋朝沒有對吳越國用一兵一卒,使百姓免遭塗炭。
而對杭州這座城市而言,在唐末五代這樣一個軍閥混戰、干戈四起、百姓離亂的時代,能夠晏然無事,經濟保持和平發展七八十年,成為富庶的“東南第一州”,錢氏家族功莫大焉。
南宋定都臨安的偶然與必然
當然,杭州的知名度之所以那麼高,還是與其為南宋都城有關。杭州成為南宋都城,更有很大的偶然性。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被俘,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領兵在外,避免了被俘的命運。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年五月,在一部分流亡大臣的擁戴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為宋高宗。
金人繼續派兵南下,試圖把南宋政權消滅在萌芽狀態。宋高宗的領導班子剛剛建立,朝廷上下無力抵抗,面對強大的金兵,只有一條路:逃亡。
逃到哪兒去?宋高宗和大臣們最初的想法是南京,因為南京曾是六朝都城,有長江天險,如果能在南京站穩腳跟,就可以積蓄力量,伺機北伐。但局勢的發展完全打亂了高宗君臣的意圖,使逃往南京的計劃落空。
這年十月,金朝騎兵越過黃河,進攻商丘。訊息傳來,宋高宗馬上率領文武大臣沿大運河南逃。在金兵追擊下,高宗走了這樣一條逃亡路線:先是逃到揚州,還沒有喘一口氣,又被追著越過長江,逃到鎮江;不久,金兵渡過長江,高宗君臣只得再次沿大運河逃到杭州;之後,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最後,甚至在定海(今浙江鎮海)被金兵趕到了海上,南宋朝廷被裝進了幾條大船裡。
即便如此,金兵仍不善罷甘休,下海乘船追了三四百里。幸虧老天幫忙,金兵遇到颱風暴雨,才停止了追擊,引兵北還。高宗君臣得到金兵北返的訊息後,戰戰兢兢返回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府,作為臨時都城。
但紹興位置偏僻,漕運不便,物資供應匱乏。於是,在紹興待了一年多,高宗便移陛臨安府,在那裡建造宮殿,做建都準備。1138年,正式宣佈臨安為“行在所”,杭州正式成為南宋都城。
所以,從1127年到1138年這11年的時間裡,南宋朝廷一直是飄忽不定的:曾建都商丘、紹興,並試圖建都南京,最終定都在了杭州。很明顯,定都杭州並非南宋朝廷最初的意圖。
不過,杭州成為都城也有三點必然因素:首先,安全。金兵所憑藉的是強大的騎兵,而浙江處於戰爭大後方,特別是浙江西部是水鄉澤國,不利於金人騎兵作戰。所以,相對於商丘、南京而言,杭州比較安全。
其次,富裕。吳越國建都杭州時期,吳越王錢鏐勵精圖治,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使杭州成為東南地區最富庶的城市之一,為南宋定都杭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再次,交通便利。杭州是隋唐宋大運河南方的一端,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利於糧食和物資的運輸;同時具備海上交通優勢,這一點是內陸地區的城市所不能企及的。
此外,杭州氣候溫暖溼潤,又有美麗的西湖勝景。所以,在此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杭州成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中心,杭州進入了發展繁榮的高峰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也逐漸在全國流行開來,很多傳奇故事,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也在民間廣泛傳播。時至今日,杭州依然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人間天堂,給人一種宜居宜遊的生活型城市的印象。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