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期間,“藝動青春”江蘇優秀青年曲藝人才專場演出10日晚在江南劇院上演。本次紫金文化藝術節“藝動青春”板塊曲藝專場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曲藝家協會承辦,特別設定了南京、蘇州兩個專場。其中,南京專場主要演出揚州彈詞、揚州評話、徐州琴書、快板等,蘇州為評彈專場。在演出後臺,多位師徒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採訪。
馬偉拜師王麗堂
師父說:
現在條件好多了,但薪火相傳仍任重道遠
曲藝名師攜高徒以及紫金文藝優青等曲藝人才聯袂表演,師徒傳承演繹別樣精彩。結合“名師帶徒”計劃,曲藝類名師盛小云之徒陸佳麒、陸建華之徒邵柳青、黃霞芬之徒劉芓君、李仁珍之徒趙松豔、魏雲彩之徒徐妮娜、張巧玲之徒戈娟,以及紫金文藝優青蔡玉良、陳烽、康康、譚敏、季逢春等11名曲藝人才將帶來專場演出,名師盛小云等同臺表演。
揚州評話講求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鮮明,語言風趣生動。著名揚州評話演員馬偉帶來的《王少堂·搖唇抗日》是長篇新編揚州評話《王少堂》當中的一段。故事講述了淞滬抗戰期間以王少堂先生為代表的揚州評話藝人利用自身藝術特長主動聯合“搖唇抗日、鼓舌盡忠”在書場義演一週募捐支援抗日的真實往事。馬偉告訴記者,演出這部戲意義非同凡響,揚州曲藝藝人為愛國、不做亡國奴而演出。
“透過書目來傳承藝,但比藝更重要的是‘道’,這個道就是揚州評話400年的歷史不要在我們手上斷掉。”採訪中,作為王派《水滸》第五代嫡傳,馬偉深感肩上的重任。“我們做抖音是為了吸引年輕一代觀眾,目前我們還沒有掌握30歲左右主力人群,而在過去我們的前輩是征服了這部分觀眾的。而且在藝術上,我們面對王少堂這樣的前輩如同小學生,還要不斷學習,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目前馬偉帶的徒弟張正是位00後,師徒緣分說起來頗感人。“透過揚州一場慈善活動認識他,他很孝順。媽媽因為手術失敗而高位截癱,他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每天背媽媽去曬太陽,還要做家務,這樣的孩子打動了我。有一次記者採訪他,他說想跟我學習,我就去了。從那時候開始就建立了聯絡。”馬偉說,後來張正考上藝校,我們開始“名師帶徒”結對子,他整個學藝非常認真。目前在這一批中是學東西最快的,3年時間裡自己已經教了他28萬字的書目。
意外的是,兩人還沒有正式拜師。“師徒相互之間有一定了解,確定對方是我值得託付專業的物件,還有做人的品德,今後在合適的機會里,我們會完成拜師的儀式。”馬偉笑說,“就好比戀人,已經透過戀愛了解這門事業是怎麼回事,就一個儀式了。”
回顧自己的學藝往事,“教學方式一樣都是口傳心授,夯實基礎都用的是傳統書目,不一樣的是,現在省裡給‘名師帶徒’創造的條件比我1993年學藝那時好多了。那時候每個月買磁帶就要花家裡100多塊,團裡也不景氣,有預言揚州曲藝5年內就會消亡,但我們憑藉對曲藝的熱愛堅持了下來,也希望將這份熱愛薪火相傳。”
劉芓君與師父黃霞芬探討藝術
徒弟說:
揚州彈詞借鑑蘇州評彈,真是受益匪淺
此次演出的多為紅色、現實題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用曲藝的形式詮釋家國情懷和人家大愛,也是“名師帶徒”成果的一次展示。此次來演出的是經驗最為豐富的中堅力量,都走到了藝術相對成熟的階段,節目十分好看。
其中,揚州彈詞表演藝術家李仁珍之徒趙松豔,帶來揚州彈詞《家》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了守島英雄王繼才錯過了女兒的婚禮後發生的故事;戈娟、湯慶和、沈閃等表演的蘇北琴書《烽火情》,頌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將軍和愛人陳若克等老一輩革命英雄舍小家保大家的無私奉獻高尚精神。揚州彈詞演員康康表演的揚州彈詞《風箏》開啟一段紅色回憶,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感人至深。譚敏的揚州評話《在崗》刻畫了“拼命書記”閔敏,36歲的如花年紀,犧牲在鍾愛的工作崗位上,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最質樸的初心。季逢春聯袂搭檔湯琦、李鶯歌帶來的快板書《荷花蕩裡春風暖》,也是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窮得叮噹響的蘇北偏僻村莊荷花蕩,因地制宜,牽手兄弟省份搞起了蝦稻養殖,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庚子新春,富裕起來的荷花蕩群眾又在抗疫攻堅戰中貢獻力量。
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得主、揚州曲藝研究所一級演員劉芓君此次表演了揚州彈詞《野火風斗古城·金環銀環》。2019年開啟為期3年的名師帶徒,雖然劉芓君學的是揚州彈詞,卻不按常理出牌選擇拜師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黃霞芬。這對師徒異地教學,徒弟時不時往南京跑,不亦樂乎。此次表演的《野火春風斗古城·金環銀環》也經過重新譜曲,在揚州彈詞的基礎上融合蘇州評彈的唱腔,更為柔和婉轉。
“揚州彈詞曲調和流派比較少,我就想透過學習借鑑一下,改善揚州彈詞在彈唱方面的不足。這3年獲益匪淺,提高很多。” 劉芓君說,自己2013年就拜黃霞芬為師,“曲藝演員在發聲這方面不太重視,而黃老師發聲方法特別科學,她跟金鐵霖老師學過,唱起來令人耳目一新,我聽了她的《永遠的江南》就產生了拜她為師的想法。拜師以後,在氣息通暢,還有唱腔、曲牌、曲調上下了不少功夫,‘名師帶徒’結束以後,我還要跟著老師學,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蘇雲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