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光先生曾是我家鄉南部縣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縣委副書記,也曾在我的出生地擔任過區委書記,早在南部師範工作期間,我就對他耳熟能詳且心生敬意。從父老鄉親的口碑中,我知道他是基層領導幹部中作風乾練、勤於閱讀、口才出眾、頗有儒雅之風的一位。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出色的素質,他很快就相繼擔任了縣委宣傳部長和縣委副書記。不過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我那時是很難有機會與他近距離交流的。22年前,我離開南部到西華師範大學任教,此後就更沒有結識他的機會了,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還是“熟悉的陌生人”。去年春天,經我的老同學向維智介紹,何澤光先生髮來了他的書稿《楓林舊雨》囑我為其作序。初次交往就賜予這樣的榮幸,我感到十分惶恐,本想盡快寫好酬答這高情雅意,無奈臨時又有很多必須要優先完成的事,以至於一拖再拖,匆匆已瞬逾年餘矣!今天我滿懷著歉疚拜讀了書稿,又滿懷著欣喜提筆寫下我的感動。
以全書的60餘篇詩文觀之,作者顯然是想用追光攝影的筆墨留存歲月的回聲,留住不斷飄逝的生命風景。儘管這些文章並非都是純文學創作,但作為生命之路的回望,重拾人生的步履和足音對於個人而言,也是極富精神意義的。自然,每個人只要有重拾回望之心,只要為此而筆耕不輟,即使他無意於在文學創作上開疆拓土,文學的精靈也會翩然而至來昇華他本真的生命記錄,儘管生命之樹已經霜變紅,但筆墨的靈犀可以召來往昔的舊雨將一片楓林浸染成最富詩情畫意的風景。因此,這部書稿對我的最大吸引就在於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歲月的多情者,他的有心和多情甚至會煽動起我們也像他那樣,珍惜人生路上每一個難以忘懷的細節,用筆墨留住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
開啟書稿,我們會首先看到作者收存了從小學到初中的三篇作文:《上學和回家》《我想當醫生》《我愛冬天》,倘以成人和名人的標準觀之,這三篇文章固然算不得什麼驚人之作,但它們卻是作者童年至少年的原初性生命表達,是未經成人經驗塗抹的晶瑩澄澈之心靈顫動,更何況,這些作文還相繼被老師選拔為優秀作文,就像莫言即將發表處女作的前夕最初走進編輯部所引起的“進門如進金鑾殿”的生命狂喜一樣,這幾篇受到老師青睞的作文帶給作者的精神振奮,絲毫不亞於作者作為農家子弟終於參加了工作、終於當上了鄉、區、縣的領導時所獲得的高峰情緒體驗。我甚至認為,當我們跨進成人的大門,當我們被經濟的快車道擠進了逼仄的精神情感空間,這些“少作”就如同照亮我們童年的那盞搖曳著黃色光暈的煤油燈一樣,它在使用價值上已難免低廉與落後,但在精神層面,那已是價值連城也換不回的生命珍藏。生活像溪水涓涓流淌,人人都有那幸福的時光,但我們卻沒有留意拾取童年和少年失落的那一串串足以令我們心動神搖的珍珠!
全書的主體部分自然是作者幾十年工作經歷的寫真,特別是作者在各級領導崗位上的一些富有創意的思考和取得了明顯工作實績的講話發言,以及在鄧小平理論學習中帶有研究性的思索和追問。《崗位寫真》《思維之花》《鄧論淺談》三組文章濃縮與再現了作者參加工作以後不斷重新整理生命記錄的程序。《廣播員的煩惱與快樂》是作者真正滴進了我心靈的舊雨,該文記敘了作者在文革時期公社廣播員崗位上的生命歷練。在那樣的年代,廣播員是那些躬耕田疇的農民豔羨的崗位,而又是那些有工作的人都可以使喚的崗位。作者不僅要做好廣播員的主業,還臨時承擔了駐村工作任務。即使在這並不單純的奔勞中,年輕人還在籌劃著自己的工作藍圖:當貫通全鄉廣播網路的木質電線杆屢屢被盜,鄉上對村、社唯一的電化指揮系統和資訊渠道就難以通達。作者在諸多條件都沒有具備的情況下,自發請纓土製鋼筋水泥電杆,其間材料的購買與準備、關係的聯絡、經費的申請、人員的組織、技術的難題等等,一切都可謂篳路藍縷,艱苦備嚐。經過數月之久的苦戰,自制鋼筋水泥電杆的奇蹟終於出現在鄉村山野!看到這些智慧與體力的結晶,我也想到了自己高中畢業後在公社水庫工地苦熬苦戰的情景,但我短暫的艱苦很快就被水庫工地並不艱辛的文字宣傳工作所取代。雖然我那時也是任何人都可以驅遣的渺小生命,但我並沒有超越自己的渺小創造出作者那樣在當時堪稱驚人的生命奇蹟。我認為,這樣的生命遭際在當時雖然也浸透著苦水,但這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歷練,正如許地山小說《商人婦》的主人公惜官在歷經人生艱難之後所言,“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的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也許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人生的磨礪,當作者相繼走上鄉、區、縣領導崗位後,特別注重與老百姓的心靈交流,開言吐語都力避大話空話和套話,力爭每次講話都能直抵下級和群眾的心扉,能夠因此而獲得實質性的工作成效。比如為了群眾的致富,要求老百姓種植蘑菇,這種新生事物,在其初期都很難為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在具體推廣過程中也會遇到諸多實際難題。在《養豬與種菇》一文中,作者不是空洞號召、強行灌輸,而是以曾經的服刑人員痛改前非,透過養豬致富的典型事例作類比,將養豬的經驗和道理出人意料地遷移到種植蘑菇上,這就較之直接號召種植蘑菇更能引起群眾的濃厚興趣,更有真實生動的事實參照。在我的感受中,該文作為工作講話稿,聽起來生動、實在、有趣,作為有獨立思考特質的文章也有很強的可讀性。我想,只有真正想把工作做好,真正由衷關心群眾經濟收入,一個領導幹部才有可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注重講話的藝術和效果,才有可能透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將養豬和種菇兩件並不相干的事作出巧妙深刻的事理邏輯聯絡。再如《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一文在總結某鄉“三戶”評選試點工作的成效時,作者並不首先穿靴戴帽,而是提煉出三個典型事件:村民久欠提留款13萬元之多,透過三戶評選,幾天就自覺上交12萬元;某村支書居然落選;在外鄉任黨委書記的兩位同志相繼回鄉現場感受三戶評選,並表示要在自己的轄區推廣。這三件事對於幹部群眾都頗具震撼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生動地演繹了事實勝於雄辯的真理。作者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做了精練的總結:三戶評選收到了直接的當前效益、長期性的社會效益和領導作風效益。這兩篇文章雖然是工作講話,但卻殊無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官僚作風,有的是滿含作者思考提煉之功且言之有物的親和力。
我知道,何澤光先生作為領導幹部所具有的口才和寫作能力都來源於他的好學,而且從他走上領導崗位的那個年代開始,隨著社會文化的開放和經濟的發展,領導幹部的知識化就成為一種必備的素養。作者僅有初中的全日制學歷,但他不甘於歷史造成的知識歉收,先後就讀於南充農校和省幹部函授學院。他並沒有把補上的學歷當著門面花瓶,而是在實際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真才實學。不像有些領導幹部原本有足可驕人的學歷,但他們不是以真才實學來強化自己的生命自信,而是以領導幹部的身份來膨脹自己的精神優越感,他們自認為天生就比老百姓優秀,因此不論他們的工作名聲再臭,他們的心靈深處都是把下級和老百姓當做奴隸,這種人往往是官越當越大,學問越來越淺。何澤光先生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但他身上並沒有領導幹部所忌諱的書生氣。他的全部思考和研究都是為了要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都是為了收到明顯的工作成效。在鄉、區領導崗位上,他要利用農校之所學鑽研農業技術和管理,力爭成為基層工作的真正內行。由於分工的需要,他在縣委宣傳部長和主管意識形態的縣委副書記崗位上要思考和研究《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特殊性》,他甚至還可以較之常人更能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困惑和誘惑》,這些題目並不是一般領導都能夠做的,其中的有些課題已經抵達了哲學思考和學術研究的層面。他雖然還算不得嚴格意義的學者,卻在有學問的領導之路上不斷邁進。他對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的學習鑽研尤其用力甚勤,全書專題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文章竟多達十餘篇,對於小康社會、實事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象與本質、矛盾與改革、公與私等諸多重大命題做出了富於個性的深入探討。這些文章作為講話稿曾對鄉鎮幹部的理論學習發揮了重要的引導啟迪作用,同時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一個宣傳部長和縣委副書記的理論修養。在我的閱讀感受中,這些文章明顯有別於層層抄襲的官樣文章,不乏作者思維和智慧火花的閃射,是作者心血和精誠的結晶。我認為,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作者不依賴秘書而親自為文的領導作風,它更是作者在特殊的人生座標點上生命歷程乃至心路歷程的生動反映。
我欣喜地發現,作者的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乃至筆耕心織都已經形成一種精神的慣性,以至於他在退休後寫出了更多富有情感深度和精神質感且文采灼灼的文章。很顯然,由於褪去領導的嚴肅裝束,作者的思緒和情感都更為灑脫奔放,他的心靈更加融進人間煙火,家庭親人和昔日師友、風雨故人都納入筆底,寫來情深意長。他自由地思考中華歷史,記錄逸聞趣事,他把遊覽祖國壯麗山川的豪情與逸興揮灑成文字的錦繡。他在社會舞臺的空間縮小了,而他的心靈空間擴大了,他過去文章的莊重嚴肅變成了而今的灑脫曠放,他退休後的三十餘篇(首)詩文淡化了昔日的政治理性,平添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激情,也平添了更多的文學華彩。他的那些詩詞曲也許未必盡是當行本色,但他的筆下無疑有了更為強烈的文學藝術憧憬,有了這樣的憧憬,他在文學寫作的路上必定會走得更遠。我也特別注意到,不論是在領導崗位上還是退休後的頤養,作者對自己的家鄉、母校乃至恩師和老領導都長懷感恩之心,“大山深處”中的三篇文章組成了原生故鄉和精神故鄉相交織的動人風景:他親自為自己就讀的小學撰寫《山村希望小學志》,不僅用語典雅,而且字裡行間流淌著對自己學習生涯始發地的深深感念,帶著這種感念,他追懷了母校的悠久歷史和發展歷程,追懷了母校老師的哺育之恩,尤其不惜筆墨敘寫了企業家王文志先生捐建母校的無量功德。山村小學雖然地處鄉曲,難載盛名,但她卻是山村兒童從自然人格走向文化人格的啟蒙之地,是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幸福的精神搖籃,即使偉人戰將,只要沐浴過她溫暖的春暉,都理應對她持有虔誠的敬意!這篇小學志未必是傳世名篇,卻是一位赤子深情的獻禮。《山區人民的希望之光》是作者在母校大坪中學四十五週年校慶上的講話稿,全文超越了校慶儀式的慣有語勢,字字句句飽含著對母校的至愛深情。文章緊扣敬獻給母校的匾額“希望之光”作意義詮釋,謳歌了母校幾十年滋蘭樹蕙、樹棟催梁之功,尤其逐一回憶了給學生留下持久印象的那些優秀老師精彩的教學風姿,以及他們調離和退休後對母校建設所奉獻的一片丹忱,以生動的事實讓人們領略了地處偏遠山區的大坪中學曾經名師雲集、人才輩出的輝煌歷史。《山裡人的好老鄉》是對一位逝去的前輩領導周先欽的緬懷,但作者首先不是從領導角度來感受他的,題目重在彰顯“好老鄉”,這個定位拉近了讀者的距離,“老鄉”是一個最具親和力的稱謂,但並非人人都能夠冠以“好”字。一個人不管他建樹了多少奇功偉業,他的可親可愛首先是從一個普通的好人開始的。由於周先欽先生不僅是作者的老師、領導,還是他的好朋友,於是全文就從這四個“好”全方位展示了這位老前輩的人格風範,讀者和聽眾由此對他有了豐富的立體感受,這就使得口頭和紙上的讚譽不僅傳達了作者的心聲,也同時化作矗立在人們心中的墓碑。最後的六篇文章無疑稱得上全書詩意盎然的鳳尾:竹之翠、梅之香、楓之紅、畫之醉、書之悟,這是作者“復得返自然”的生動寫照,是作者精神暢想曲線的詩性描畫,是作者在長期的政治思維中終於流淌著文學思維活水的生命超越。
如今,《楓林舊雨》一書作為作者生命情愫的階段性紀念即將付梓了。領導幹部或退休人員的出書,常常會招來人們的苛責與誤會,這主要是由於我們的意識底蘊中還保留著幾十年前著書作文的神秘感。早在我初執教鞭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那是非常令人豔羨的事情,如果誰出版了一部著作,那就更是令人景仰之至。因為那個年代能讓自己筆耕心織的成果變成鉛字的獎賞,還主要是文化精英們的專利,平民百姓登此境界的自然都屬鳳毛麟角。然而,當大眾文化的勃興與審美民主化的訴求聯步徐來,正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樣,花樣翻新的歷史外部變動翻轉了文化精英獨領風騷的棋局,在一個越來越沒有讀者的年代,敢於舞文弄墨的作者卻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在網際網路資訊特別發達,而報刊出版業也把追求經濟效益當作最高生存原則的今天,不僅發表文章易如反掌,就是想要出版磚頭般厚重的書籍又有何難哉!這種泡沫性的繁榮隱藏著可怕的危機:文化精神創造已經由作品淪為商品。當文化創造完全失去了神秘感和神聖感之後,我們也很容易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作文著書之人一味視作附庸風雅,特別是那些本不屬於文化創造專門工作的黨政幹部,他們的舞文弄墨就更是難逃這種頗能引起人們共鳴的認知圍城。其實,借著文出書附庸風雅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而把寫作當作自己真誠的生命需要的人也從來就有。不論水平高低,真誠寫作的人都可以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記錄,尤其是可以不斷提升精神的高度,開掘思想和情感的深度。任何一個具有一定的語言文字水準的人,都有權利藉此表達自己的生命歷程尤其是精神情感歷程。領導幹部也有真性情,也有好文章,特別是當有些領導幹部在位期間就特別注重文字修煉,退休後又把寫作當做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命滋養,他的寫作勞動就無疑是一種高貴的生命創造。史鐵生說,寫作就是為人的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的理由。我相信,真誠的寫作活動絕不至於使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人們因“門前冷落車馬稀”而失去精神的平衡,真誠的寫作也能夠有效地提純已進入人生之秋的人們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如果全社會有更多的人超越純功利性追求而從事真誠的閱讀和寫作,整個社會有修養的人就會更多,幹壞事幹蠢事的人就會更少,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態也就真的能夠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了。我由衷地祈願像作者這樣已步入“霜葉紅於二月花”之境的先生們,願你們那一片如火的楓林能夠因為舊雨頻灑而貯滿精神的活力,更加燦爛迷人、醉人、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