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叫做《河西走廊》的紀錄片,當時對於甘肅和新疆的石窟就有著莫名的感動,於是乎這兩年來開始了我的絲綢之路石窟旅行,從最具異域風情的新疆柯孜爾石窟,到被稱為涼州模式石窟的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再到西秦開鑿的炳靈寺石窟和後秦開鑿的麥積山石窟,可以說每一座石窟都帶給我滿滿的驚喜,透過這些寶貴的遺存也讓領略到了佛教東傳過程中造像的變化。
可以說在眾多的石窟之中,有一座石窟給我帶來滿滿的驚喜,這就是地處張掖肅南的文殊寺石窟。雖然在名氣和現存規模,它在國內乃至甘肅省內都不算太過於出眾。然而當你踏入文殊寺旅行的時候,那種蒼涼和壯美之感同樣會讓你見識到這座石窟寺的輝煌和精美。
翻開文殊寺的歷史,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是一座始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年間的古剎,到了唐宋時期更是達到了巔峰時期,聞名世界。
現存的文殊寺雖然失去了原來繁華的規模,然而魏、晉、隋、唐、(西夏)、元、明、清歷朝歷代的30多個洞窟遺存,依然展示著文殊寺作為絲綢之路重要遺存的魅力,難怪被譽為“小西天”的美稱。
在我看來,雖然同為石窟文殊寺卻有兩大獨特的看點,第一大看點為窟龕內的壁畫,這些壁畫展示著中國早期石窟文化-涼州模式。尤其是千佛洞和萬佛洞兩座洞窟內的壁畫更是成為中國少見的五胡十六國儲存至今的壁畫,這些壁畫更是成為了敦煌莫高窟的延續和發展。
文殊寺的第二大看點就是宗教的多元化,可以說在風雲多變的肅南境內宗教也隨著政權的更替變化,如今我們在文殊寺旅行的時候,可以看到藏、漢傳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並存的遺存。
文殊寺的旅行往往從前山景區開始,北魏石窟打造的文殊寺中供奉著文殊菩薩,斑駁的崖壁上依然可以看到殘存的北魏壁畫,如今寺前的佛塔中桑煙依然不斷,展示著這裡作為佛教聖地的地位。
前山的另一側這是景區的石窟區域,找個高處極目遠眺,遠方的祁連山白雪覆頂,近處的山崖上因山勢而建的佛塔,洞窟,建築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緻。
價值極高的萬佛洞和千佛洞就藏在這些崖壁之內,當講解員開啟木門進入洞窟內的時候,彷彿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些紛繁複雜的年代。
兩座石窟均為中國早期的石窟模型,穹隆頂、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中心塔柱主要分為了3層,最底層為方形臺基,臺基之上鑿圓拱龕,龕內開窟造像,鑿有1佛2菩薩。
仔細來看看這些造像,軀體健壯,神態抑鬱,帶著濃濃的河西民族風格。比塑像更為精美的則是洞窟四壁的壁畫,這些壁畫展示了千佛、說法圖、七佛、伎樂天等採用西域暈染畫法的內容,壁畫精美程度絲毫不遜色於河西走廊中的敦煌莫高窟壁畫。
尤其是那一組《彌勒經變》畫和“鎮窟四天王”像更是成為了中國少見的西夏儲存至今的壁畫遺存,仔細來看看這組恢弘的壁畫。
整幅壁畫寬3.05米,高2.3米,共繪製了12座殿堂、閣樓、門樓等建築,包含的人物達239人之多。雖然人物眾多然而一眼望去並不擁簇。彌勒菩薩居中,周圍的菩薩分列在壁畫之內,祥和而又整齊。
除了佛和菩薩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眾多頭戴朝天冠和梳簪的男女供養人形象,可以說如此龐大的壁畫將近千年依然色彩豐富,為我們展示一幅“極樂”世界。
還有一個細節處可以看到壁畫中的彌勒菩薩為藏式裝束,和其他河西走廊交腳式的彌勒菩薩有著截然不同的形態。兩側天王身著鋁甲,神態威嚴,栩栩如生。
可以說遊客不多的張掖肅南文殊寺石窟,看點在整個河西走廊之中並不算最豐富,然而憑藉著珍貴的西夏壁畫、北涼風格的飛天、多元的宗教遺存等,讓文殊寺石窟同樣成為人文旅行愛好者的寶藏之地,國慶來旅行同樣不會讓你覺得用擁簇。(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