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是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現代稱為古琴或七絃琴。古琴歷史悠久,音色獨特,命名美妙,傳說神奇。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齊桓公、管仲君臣對策
號鍾。原是周代的名琴,其音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故名。傳說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傳到齊國君主齊桓公手中。齊恆公通曉音律,收藏了許多名琴,尤其珍愛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奏出的悲涼旋律,讓兩旁的侍者感動得淚流滿面。
繞樑。古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歌女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餘音嫋嫋,久久不散。據說此琴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楚莊王得到後,便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其中,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之警醒,但又無法抗拒此琴的誘惑,於是命人用鐵如意將琴碎。從此,名琴繞樑便絕響於世。
餘音繞樑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過的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到綠綺,如獲珍寶,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曾名噪一時。一次,司馬相如訪友,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請司馬相如彈奏一曲。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司馬相如就彈起《鳳求凰》。文君聞聽,理解了琴曲的含意,與司馬相如締結良緣。司馬相如以琴求偶,被傳為千古佳話。
司馬相如《鳳求凰》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便依據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聲音不凡。因為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並以其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漢末,蔡邕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儲存在皇家內庫。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讓其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收藏了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焦尾琴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