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
中國家族制度對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特別重視倫理,這與家族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孝悌”的觀念就是家庭家族生活中形成和發展的觀念。
家族制度和家族觀念也使中國古代社會宗教意識淡化。對此,費孝通講:“中國是一個有祖宗和有子孫的社會,個人是上下、前後聯絡的一環。……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正在於這種將個人納入到祖先與後代的歷史連續體之中的做法。過去的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他們用祖宗和子孫的世代相傳、香火不斷的那種獨特的人生觀為信仰,代替了宗教。這是有道理的。
中國古代重視教育,教育首先在是家庭、家族的內進行的。特別是那些大家族,如東漢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都非常重視教育。尤其是重視禮法的教育和文學藝術的教育。如東晉時期,世家大族文人輩出,許多人在書法、文學、音樂和繪畫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有些還形成了文藝世家,他們以文化來凝聚家族,以文化來培養後代。如琅邪王氏、陳郡謝氏、譙郡桓氏等等。如琅邪王氏、陳郡謝氏、譙郡桓氏等等家族的文學傳統,培養了一大批文學創作人才。傳承了家族的文學傳統,培養了一大批文學創作人才。
家庭、家族對中國古代文學有深刻的影響。唐詩宋詞中的一些題材,如相思、懷鄉、思歸,以及悼亡等,都與“家”有關。這方面名作非常多,也非常感人。明清小說,有許多是家庭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
家庭及家族制度對語言發展的也有很大的影響。如中國語言中親屬的詞彙特別多,區分非常清楚,如舅舅、叔叔、姑姑、姨姨、哥哥、姐姐,而且,在兄弟排行上還有所謂的“孟、仲、叔、季”。《爾雅•釋親》一書記載, 僅“孫”一級的稱謂就有七代之多:孫、曾孫、玄孫、來孫、昆孫、仍孫、雲孫。《紅樓夢》第54回寫:“鳳姐兒想了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是過正月半,閤家賞燈吃酒,真真的熱鬧非常,祖婆婆,大婆婆,婆婆,媳婦,孫子媳婦,重孫子媳婦,親孫子,侄孫子,重孫子,灰孫子,滴滴答答的孫子,孫女兒,外孫女兒,姨表孫女兒,姑表孫女兒……哎呀呀,真好熱鬧!””孫子還有“滴滴答答的孫子”,這在民間叫“耷拉孫”,是第6代。即:父親、兒子、孫子、重孫子、灰孫子、耷拉孫子。有研究者說:漢語親屬稱謂語有112個, 而英語只有27個。所用稱謂語越多, 關係區分就越細。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是世界上最豐富、最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之一, 而英語親屬稱謂系統卻要簡單、籠統得多。
中國傳統文化的家族制度,自然有利有弊。家族制度中,個人是從屬於家族的。承擔著家族所賦予的責任,也受到家族的束縛。同時,國家政權一方面利用家族族長來幫助治理社會,同時也打壓大家族的勢力。而家族重視的本地的利益,與中央皇權有時是有矛盾的。加強中央權力,就需要限制家族的勢力。
到五四時期,家族制度與家族觀念因此而受到激烈的批判。“五四”時期,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的觀念,提倡個性解放,家族則的束縛著個體,五四時期有反帝反封建的歷史要求,反帝反封建就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為此,需要的民族主義,動員整個民族的力量,這樣,家族主義又被認為是妨害民族思想統一的力量。聞一多當時就講:“家庭是永遠不能廢的,但家族主義不能存在。家族主義不存在,則孝的觀念也要大大改變,因此儒家思想的價值也要大大減低了。家族主義本身的好壞,我們不談,它妨礙民族主義的發展是事實,而我們現在除了民族主義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所以我們非請它退讓不可。”
家族制度確實有許多弊端,但並非一無可取。它的存在,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有合理性,在現代社會,也不是毫無意義。整個現代社會一方面批判家族制度家族觀念,但家族的組織結構在許多地方仍然保留著。在全國廣大鄉村,特點是中國南方,同族的人往往仍是聚居在一個村子,或一個村子的某一地段。維繫家族情感和活動的實體仍然普遍存在。民國時期,許多地方祠堂在各地依然存留。族規在各地仍為傳統繼承。族學、族墳亦有保留。隨著近代新式學校的興起,各地農村雖然均先後廢除私塾和義塾而改建新式學校,但學校大多仍舊設在宗祠之內,且多由宗族控制。家族權力仍然得到族眾和官方的認可族長不僅在祭祀禮儀和日常家族事務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分家析產、收養義子、土地買賣中擔任重要角色,“收養契約、分書、地契上均需有族長的簽字畫押”,“族長的權威並得到官方承認,在審理涉及家族成員的案件時,往往向族長征求意見”。祭祖、拜會等家族活動仍然綿延不斷。民國時期,大江南北的祭祖、掃墓等民間祭祀活動依然薪火相傳,從未間斷。
家族組織結構,在當代社會也沒有消失。而且,在現代化程序中,還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如改革開放以來,南方的經濟發展領先於北方,而中國南方恰恰有是家族組織結構保留比較完好的地區,而廣東經濟發達,許多企業是家族企業。有研究者分析說:“潮商企業一般是家族制企業,這是其宗族性文化所至。在人才管理上,注重以德為先,知人善任,注重培養職業能力和相互的關係。在跨文化管理上,以‘和’為貴,能夠處理各種文化衝突,從企業內部差異、區域差異代到跨國的文化差異,潮商都能秉承“和”的思想,要麼適應,要麼本土化,以此來盡力化解各種文化衝突與矛盾;在公共關係管理上,潮商一般採用血緣、地緣的關係,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公眾,同時保持自己的形象;從商業倫理的角度來看,潮商一般重視產品質量、信守承諾,並且熱衷於慈善事業,大多數都回饋桑梓,建設家鄉。這些儒家文化演化出來的潮商的理念,讓我們看到了當前潮商的依稀額基本狀態,如:家族制經營、內部比較講信用、商人之間關係很好,容易抱團、大多都在家鄉有自己的慈善捐贈等。
家族企業是有其優勢的。對此,著名文化學者費孝通講:“我們的農村工業化,恐怕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援。最近我又到浙江、福建、山東等地的農村跑了一趟,親眼看到了真正有活力的就是家庭工業。家庭工業規模很小,一家人一起搞,心很齊,肯出力,不浪費,效率很高。當然它的技術水平還不高,但是勁頭很足。一回到家庭,怎麼幹都行,甚至能發揮出超常的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家族企業作為民營中小企業最重要而普遍的組織形式,是廣東經濟的重要貢獻力量。福布斯《中國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7月15日,在2422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有1394家,其中有684家為家族企業,家族企業佔民營企業總數的49%。
發達國家的企業發展歷史也證明,家族企業是可以長久延續和不斷髮展的。據有人研究指出:“全球100家族企業榮登《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廟建築企業金剛組,傳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日本是發達的現代化國家,但其古老的家族企業仍然存在和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