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談了幾個內在的感覺和目標,有待我們去支援和實現,今天從人的特點來看,孩子主動學習,如果把學習當成一個大概念,孩子在出生甚至沒出生就已經開始了學習,人的主體性決定了人的學習一開始就是主動的,在主動的吸收知識、主動的模仿學習,不僅主動模仿了爸爸媽媽的行為模式,情緒反應模式、感受模式、思維模式,還模仿到了各種形色外部環境給到的刺激和支援,這是孩子學習的最寶貴的一部生命資源就是人主動學習的特性。我們再教育孩子過程當中這塊其實是培養不出來的,本身是孩子已有的資源,如果希望孩子主動學習,人的主體性就是孩子生命資源裡用來學習的一筆富礦,很重要的像鑽石一樣珍貴的資源,如果不瞭解的話,透過控制、強迫、要求、抱怨、指責一系列的方式手段看著他、盯著他,而忽視了保護孩子已有的主體性,主動學習的生命資源就很容易讓人慢慢變得被動,拖延,甚至進入無意識拖延狀態,是人為的訓練出來的,最後導致人越來越被動。
站在這個緯度來看,家長主要工作有兩個:1)保護好孩子主體性。給孩子更多的嘗試,告訴孩子我們遇到困難、挫折、失敗就跟我們喝水、吃飯、呼吸空氣一樣,是再正常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要盯著孩子的挫敗感,也不要以分數為目標,更多的給孩子寬容、理解、信任、鼓勵,告訴孩子失敗了再試一次,當年爸爸媽媽還不如你呢,再試一次,誰沒失敗過?一次沒有控制住時間沒有完成作業,沒關係,我們都不是一下子達到完全自律的,你已經好多了,他是一點一點訓練出來的。努力保護這些東西,如果我們眼睛盯著分數會以犧牲人的主體性為代價,去換一堆壓根就不值錢的爛白菜,那些廉價的東西,如果懂這塊,保護好孩子的主體性,他本身就可以使得一個生命進取、向上、向善。
2)學習物件引導。家長的工作希望他所謂的學習是指學校裡那些科目學習,孩子的主體性可以發展到任何物件上去,他不學好可以學壞,你讓一個人不學習比讓一個人學習要難一萬倍,對於孩子的學習目標、學習物件,我們希望他學習老師指定的這些學習科目,只能給一個方向,就是建構,把人的主體性引導和發展到哪個方向上去,真真的學習動力問題、學習問題就不是孩子不學習,他只是一個物件問題,怎麼把這塊特性引導到目標上去,是家長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