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自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全詩如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是西域古國名,即鄯善國(今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在這首詩中,樓蘭被用來借指吐蕃和突厥的當權者。
西漢昭帝時,樓蘭是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要塞。東漢 時,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此後幾百年的時間裡,樓蘭一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
東晉的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寫道:“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由此可知,樓蘭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在《魏書·西域傳》中記載,從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後,鄯善國的百姓為了追尋水源逐漸向南遷移。而此後的漢文史籍中,對樓蘭國便鮮有記載。最終,在輝煌了近五百年後,樓蘭這個絲綢之路上的古國就銷聲匿跡了。
關於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原因是樓蘭因為地理條件改變導致缺水,舉國棄城遷 移。
詩人王昌齡在寫這首詩時,樓蘭古國早已不存在。之所以用“樓蘭”是因為在《漢書》中有“傅介子計斬樓蘭王”的故事。
西漢時,樓蘭的地理位置重要,被夾在漢王朝與匈奴之間, 但是國力有限,樓蘭國時常在漢王朝與匈奴之間搖擺不定,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後,開闢了漢與西域通商的絲綢之路,各國之間往來的使者、客商都會經過樓蘭,但是樓蘭卻依附匈奴,截殺漢使,妨礙漢王朝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
於是漢武帝派兵征討樓蘭,俘虜樓蘭王。樓蘭降漢,又受到匈奴的騷擾,於是在漢王朝和匈奴都留了質子,同時向兩面稱 臣。樓蘭王死後,留在匈奴的質子安歸回國接任了王位,投靠匈奴,繼續劫殺漢使,給漢王朝和西域諸國之間的交通往來造成了極大的阻礙,成了漢王朝的心腹大患。
西漢昭帝元鳳年間,傅介子奉命拿著昭帝的詔書前往西域譴責樓蘭、龜茲的國王,兩國國王先後服罪,又在龜茲斬殺匈奴使者。但是漢使被劫殺的狀況並沒有從根源上改變,後來傅介子獻計給大將軍霍光:“我這次出使樓蘭、龜茲,發現他們的國王平時說話交談都不會距離太遠,我可以趁這個機會刺殺兩國國王, 以此在西域立威。”
霍光思考後覺得可行,對傅介子說:“龜茲太遠,你可以先去樓蘭實行這個計劃。”霍光將這個計劃上奏漢昭帝,獲得了皇帝的批准。
於是傅介子帶著一批士兵,攜帶著大量財寶離開長安,出發前往樓蘭。到達樓蘭後,傅介子聲稱那些帶來的金銀財寶是送給異國的禮物。樓蘭王知道後非常不歡迎傅介子一行人,於是傅介子假裝要離開,到樓蘭邊境時,讓人傳話給樓蘭王:“西漢使者攜帶著金銀財寶來贈予西域各國,既然樓蘭王不接受,那麼我們就前往其他國家了。”
然後傅介子把那些金銀財寶拿給傳話的人看。之後那個人就將傅介子的話稟告了樓蘭王,樓蘭王聽後頗為心動,就趕去會見了傅介子一行人。見面後,傅介子與樓蘭王兩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他還把財寶展示給樓蘭王看。
又過了一會兒,傅介子跟樓蘭王說漢昭帝有秘密之事要通知樓蘭王,讓樓蘭王跟他兩人私下交流。樓蘭王聽後就跟著傅介子進入帳中,然而他一進帳中就被傅介子安排的兩個壯士用劍刺殺致死。
之後傅介子說服樓蘭大臣臣服於他們,並且擁立樓蘭在西漢的質子為王。就這樣,傅介子憑藉自己的智謀斬殺了樓蘭王。王昌齡借用傅介子斬殺樓蘭王的故事,希望將士們像西漢的傅介子那樣為國效力、平定邊亂。儘管將士們已經深深地意識到戰爭之苦,但仍發出了戍守邊塞的堅定誓言。將士們的豪情壯志使人倍感詩境闊達、蒼涼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