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發現文物的過程總是充滿曲折,甚至還常出現180度的反轉。埋藏在泥土中的一截涼蓆,轉眼就變成了珍奇文物,這種奇特的事情就發生在湖北的九連墩,這一轉變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呢?這件文物真實身份又是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襄陽市棗陽縣吳店鎮東側,曾經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農田,在1992年,這片土地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身份——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切原本起於一個傳說,在《棗陽縣誌》中,有這樣一個記載:棗陽東南,有大墳數座。與其說這是傳說,倒不如說是無來由的誑語。但本著寧可錯一萬,絕不漏一個的原則,1992年,考古專家們還是對此地進行了細緻考察。
從考察到發現,再到挖掘,這幾步就是十五年的光景,2006年,九連墩古墓群正式問世,它不僅驚豔了國民,而且震驚了世界,作為已知的規模最大、儲存度最完好的戰國車馬坑古墓群,這裡共有9座巨大的墓坑,僅一二號古墓就出土了多達1000多件文物,其中數量最為龐大的就是戰車文物,而且它們大都儲存得相當完好,從車輻、車軾到車輪牙和屏泥,都十分清晰,這對我們研究戰國時期的戰爭歷史有極大的價值。
根據考古專家們的研究分析,這片古墓群為戰國時期的楚墓,那它為何叫作九連墩古墓群呢?其實這是因為楚墓群中的墓坑都很有特色,它們上面都有封土,而且是官位越高,封土越多,在這片古墓群中有九個十分突出的土堆,暗示著下面埋葬著九位身份極高的官員,這就是九連墩的來歷。
九連墩古墓群憑藉車馬坑聞名世界。在漫長的發掘過程中,這裡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雖然它們都被專家們一一做了分類與儲存,但卻難免出現分類失誤的情況,比如有一截竹蓆,就被專家們劃到了三級文物中,事實上它可是妥妥的一級文物!
雖然被劃分為了三級文物,但是它依舊被帶回了湖北博物館中,在這之後又是漫長的等待,畢竟文物眾多,專家們總要一件一件地分析。當專家們把它拿到手上時,它們發現這似乎不是竹蓆的殘片,彷彿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它長為30公分,寬0.5公分,厚度在0.1到0.15公分之間,但是它也不是竹簡,因為竹簡上一定雕刻著文字,而它上面什麼都沒有。一片這麼小的竹蓆,肯定躺不下人,甚至都不夠當坐墊,那把它們連線在一起,究竟是要幹啥呢?
失去了研究方向的專家們十分困惑,他們開始向古籍尋求幫助,畢竟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墓,那麼就需要找出先秦時候的記錄,進而求證出它的真實身份。經過不懈的尋找,專家們終於在孔夫子的書籍中找到了答案。《儀禮》中有言:執事之俎,陳於階間,二列,北上。盛兩敦,陳於西堂,藉用萑。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和這片竹蓆有啥關係呢?《儀禮》是孔夫子介紹戰國時期祭祀喪葬規矩的文章,這句話可以譯為:執事之俎(它可以分為十三種,這裡是統稱),分為兩排,自北而南陳列,盛上兩容器糧食,一個盛黍、一個盛稷,放在南室,使用萑作為鋪陳之物。這裡的萑就是指竹子編的小墊子,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畫簡。
翻閱古籍,我們會發現上面記錄著許多有趣的事物,它們有些是真實存在的,有些隨著時間的流逝依舊化為幻影,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古書上全是誑語,因為當我們把手裡的文物和書中匹配到一起時,我們就會明白,古人誠不欺我!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儀禮》孔子、周公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九連墩》湖北省博物館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