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臺北故宮藏
此畫是晁補之根據歷史典故所作。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把守的關令尹喜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認為必有聖人來到,趕忙迎接。果然見老子騎著青牛徐徐而來。
這就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尹喜款待老子數日,請他著述,老子推辭不掉,於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稱之為《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北宋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區域性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中的老子,身穿右衽長袍,腰有縛帶,在兩道濃黑的月牙形的長眉下,藏著一對炯炯有神的笑眼,正和顏悅色地面對著觀者。
這幅畫中還有乾隆皇帝的一首題詩和鑑藏八璽全。他在畫中題道:黃髮番番背已臺,禹餘暫下九琳臺。五千不是閒拋置,為付關門令尹回。
明 張路《老子騎牛圖》臺北故宮藏
張路的《老子騎牛圖》不寫背景,老子坐於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隻飛蝠。在表現手法上,張路受明代畫家吳偉的影響很大,筆勢狂放而草率,但筆墨變得愈加雄奇。
明 張路《老子騎牛圖》區域性
張路的《老子騎牛圖》,人物的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衣紋的穿插也靈活巧妙,整個人物給人一氣畫成之感,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致。
明 唐伯虎《騎牛圖》
此圖取材於唐代李密的故事,史記李密騎牛住緱山拜訪名士包愷,牛角掛一卷《漢書》,邊走邊讀。本圖並沒有強調此一情節。而是突出了“行過鬆陰懶著鞭”的悠閒之意。圖繪一老者手執長鞭騎牛前行,老者表情悠閒,一路觀景,牛身形壯碩,四肢有力;上面松枝繁茂,鬱鬱蔥蔥。
明 唐伯虎《騎牛圖》區域性
唐伯虎在畫上自題詩曰:“騎犢歸來繞葑田,角端輕掛漢編年;無人解得悠悠意,行過鬆陰懶著鞭。
清乾隆題詩曰:“牽牛從未敢蹊田, 南畝躬耕定有年。手捉漫疑包氏靷, 心空哪憶祖生鞭。乾隆丙子春御題。”丙子年屬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是1756年。
清 楊晉《石谷騎牛圖》
此圖款題為“畫白石翁詩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晚號白石翁,人稱白石先生。所畫者為王翬,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為清初“虞山派”創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經常與師同繪畫作。此圖中王翬頭戴斗笠,身墊蓑衣,騎於牛背之上,緩緩而行,像是雨過天晴之後,徜徉於鄉野小徑。墨色輕潤,渲染有致,勾畫簡潔,卻神韻俱足,充滿詩情畫意。
清 任伯年《紫氣東來圖》中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