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芷蘭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個傳家之寶可以歷經百年而能經久不衰;一塊懷錶能傳過祖孫三代而歷久彌新之類的傳承故事。
但是你能想象得到一枚已經氧化的戒指可以留存至今,並以國家二級文物陳列在館內,被永久珍藏和記錄嗎?
大概你和我一樣,覺得這件事根本不可能!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變革中,戰爭年代的艱苦環境裡,確實存在著很多讓人特別感動的事件。
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個軍民一家親的感動事件。一枚寫著“抗戰到底”,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並被陳列在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館內的——男士銀戒。
1976年,坐落在古藺太平的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內,突然收到了一枚氧化發黑的男士銀戒。這枚銀戒,戒面上清晰地刻著“抗戰到底”四個字。現在作為國家二級文物陳列在館內,同樣有著重大的軍民一家親的歷史意義。
但這枚戒指,除了非常珍貴以外,它其實還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80多年前,也就是1935年2月,紅軍長征二渡赤水來到太平渡。因為戰略佈局的原因,紅軍臨時住進了一戶名叫王元壽的村民家。而當時得知紅軍會來的王元壽一家,因為一開始對紅軍有錯誤的理解和認知,於是他們一家在紅軍到來之前,全部躲進了山洞。
理由很簡單,戰亂時代,當時反派說紅軍是“長毛賊”。因為沒看到實情,他們也就跟著信了,就想著趕緊在家附近找個山洞躲著,以護自己和家人周全。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其實反派傳說的“長毛賊”都是謠言。紅軍並非如此蠻橫無理,反而非常純樸厚道!
因為在逃離過程中,王元壽曾多次偷偷到家附近探訪、細心觀察過紅軍的一舉一動,他看到紅軍並不是“長毛賊”。他們不偷不搶,只是借用家裡廚房自己生火做飯,未拿家裡任何東西,特別和藹可親。
於是在他發現紅軍準備啟程之時,他便放心大膽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裡。但回家以後,他看到一名叫做張孝譜的傷員,因為傷勢過重無法跟隨大部隊轉移。
這該怎麼辦?
辦法只有一個,讓他留下養傷。因為戰鬥任務迫在眉睫,不能帶著一個傷員離開,這會影響整個隊伍的行軍速度,給敵人創造不必要的圍剿機會。
所以萬般無奈之下,當時的紅軍指導員只好把傷員張孝譜託付給了太平渡村民王元壽照顧。聽完指導員那番語重心長的麻煩和囑咐,再想著紅軍的一言一行,王元壽毫不猶豫答應了。他還握著紅軍指導員的手說,請您放心,只要有我一口吃的,絕對不會讓張孝譜餓著。
但是令人猝不及防的是,等到紅軍大部隊前腳轉移,後腳當地的民團和地主就又開始到處搜查紅軍,弄得鎮子上人心惶惶。見這情況,王元壽一家趕緊將傷員張孝譜轉移到家附近一個比較安全的山洞裡,成功躲過了匪兵的搜查。
匪兵搜查結束後,每天送飯送藥的任務,就落到了當時只有十多歲的王第金身上。但是那會兒形式比較嚴峻,王第金只好每天以上山割豬草的理由作為掩護,將飯和藥藏在割草背篼裡,送進山洞給張孝譜療傷和補充體力,過程總是十分驚險。
但好在經過王元壽一家人的耐心照顧之下,張孝譜恢復很快,只是剛一好轉不少,他就立刻決定啟程去追趕大部隊。臨行時,他對王元壽說:“感謝你們一家對我的悉心照顧,可是我身上並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那我就把這枚銀戒子送給你們吧。”
王元壽一直推脫,但是在張孝譜的再三請求下,王元壽應要求收下了他的那枚銀戒指。就這樣,這枚戒指被王元壽一直珍藏著。在臨終前,他把兒子王第金叫到床前,拿出那一枚珍藏多年的戒指,遞給了王第金,並叮囑他一定要好好儲存。
1976年,王第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將這枚刻著“抗戰到底”見證紅軍長征的銀戒指,拿出來捐贈給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作為歷史記憶被永久珍藏。
2019年,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副館長徐長安,在這裡幸運地見到了張孝譜的小兒子張世良。並從小兒子那裡得知,張孝譜是江西省興國縣良村鎮人,當年在萬里長征中,張孝譜在青槓坡戰役中負傷後沒法繼續前行參與戰鬥,無奈只好留在太平渡養傷。
當年,他與王元壽一家人告別後,張孝譜便一路循著當年紅軍的足跡奮力追趕。可遺憾的是,因為那個年代交通比較落後、通訊受阻,最終他沒能追趕上紅軍長征大部隊。於是選擇留在了古藺縣的龍山鎮,與一名女子結婚,然後共同生育了5個子女。
1962年,張孝譜因為長征時的槍傷復發,子女送去醫治無效後便去世。
張孝譜的經歷就在紅軍長征中的四渡赤水的戰役當中,他和王元壽的這段故事,也給我們再次詮釋了軍民一家親的寶貴情誼:只要我能幫你,那你就是我的親人,哪怕冒著生命危險,我也特別願意為你做一切。古藺人就是如此純樸善良。
但其實古藺人除了以前是這樣純樸善良以外,現在也依然保持著這份善心。這裡的人熱情好客,品質很好,值得信賴。
鄰居遇到事情,只要在能力範圍內,依然會出手相助。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自發地幫助遇到困難的人解決問題。
鄰里、親戚關係都非常好,相互之間特別團結,樂於分享,很有人情味兒。也總是能讓人覺得踏實和心安,人很親切,沒有距離感;在這裡,你可以放下心中的預防和包袱,自由自在地活著。有機會歡迎你來走走,切身感受,相信你會不虛此行!
這枚銀戒指主人張孝譜的經歷,發生地就在四渡赤水中的太平渡,也就是現在的古藺縣太平古鎮!
太平古鎮位於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距縣城古藺縣城35公里。與貴州省習水市醒民鄉隔河相望,是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也是兩省邊民互市,商賈雲集,物資集散之地,被譽為川黔的水陸碼頭。
1935年,紅軍長征,面臨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黨中央英明決策,在赤水四出奇兵。打亂了別人的作戰計劃,終於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長征組歌中四渡赤水的有一段歌詞: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其中“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這兩句寫的就是沿途人民群眾對工農紅軍的支援和擁戴,交代了當時紅軍四渡赤水、克敵制勝的群眾基礎。
還有,“長征萬里路遙迢,風蕭蕭,雨飄飄。浩氣沖天,千軍勢如潮。”紅軍長征在川西地區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記憶:
他們不畏艱險,爬雪山過草地;
他們和藹可親,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
他們堅守紀律,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他們英勇奮戰,善於利用地形,不顧生死。
像這類描寫軍民一家親,讚美紅軍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雖然曾經的長征之路,有很多已經無跡可尋,但他們的事蹟將被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及當地老百姓的心中。
四渡赤水期間,紅軍的司令部就建立在太平古鎮的一座大廟裡。解放後,這裡建立了我國最早的長征紀念館。併成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這個小鎮裡,只是一個四渡赤水的故事就足以讓眾多人神往,更別提其他太平八景,明清古建,吊腳樓、幹闌式,還有諸葛丞相的美麗傳說了。
重點是太平古鎮,作為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太平渡口)重要駐防地,並沒有進行大面積開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曾經的舊址原貌。包括各種紅軍機關所在地、毛澤東及賀子珍住所、詳細介紹了四渡赤水的內容,幫助人們理解和知曉。
“映山紅兒滿山開,紅軍一到幸福來,肚裡不再填糠菜,走路不再把頭埋……”這首歌唱紅軍的民歌,現在都還有不少老人記得。紅軍的到來,買賣公平,打土豪,分田產,駐守期間,人民安居樂業。
兩萬五千里長徵的記憶,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並沒有消失,而是深刻地印在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心裡。
這座小鎮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如今是四川保持較為完整的真正古鎮,是四川省八大名鎮之一,有“赤水明珠”美譽,同時還享有“小山城”之稱,處處彰顯著紅色記憶。是一個值得你去感受紅色歷史文化的薰陶,享受淳樸民風熱情的地方。
小鎮人不多,也是一個非常安靜的散心、養心打卡聖地。因為只是在這個小鎮上走走,就能夠讓你瞬間散去不開心的一切,解去浮躁,讓心情瞬間豁然開朗。
最關鍵的是這個充滿了紅色記憶的地方,屬於國家4A級景區,但是它第一不要門票,第二停車很規範而且不收費!
所以,我想說趁著國慶,古藺縣太平古鎮,這個如此美麗而又充滿紅色記憶的地方,特別應景。值得你帶著期待來到此一遊,感受不一樣的歷史文化,探尋不一樣的“心曠神怡”。
風裡雨裡,我在太平古鎮等你,靜候光臨!
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