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油畫家戴澤創作的油畫《植物學家蔡希陶》,經過41年的歲月洗禮,產生了細微的裂痕。在修復專家精心修補下,它已“康復”,將在今天開幕的“潤澤無聲——戴澤藝術展”上與觀眾見面。每一件藝術作品與觀眾在展廳相遇的背後,都離不開朝朝暮暮的保護與科學的修復。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及藝術品修復部專家,揭秘藏品修復幕後的故事。
眾多名畫在“藝術品醫院”康復
在中國美術館展館的後面,一片綠樹與雕塑的掩映中,坐落著中國美術館的“藝術品醫院”。當記者來到油畫儲存修復工作室時,畫家戴澤的兩件作品正在接受修復。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針對每一件藏品的不同狀態,提供“訂製版”康復計劃。在修復理念上,遵循最小干預、可識別和可逆的國際通行原則。
“這幅《孫中山像》以前很可能曾卷放儲存,出現了大量平行的裂縫,而這一幅《植物學家蔡希陶》也有大量因畫布繃緊而產生的裂縫。兩幅作品也都有些地方出現了顏料剝落的狀況。在處理的時候,我們選用不同於原作的材質作為填料進行填補,再在上面補色,使畫面過渡柔和,又能便於後世的修復者區分。”修復師李博介紹道。
在工作室內,擺放著許多專業儀器和工具。每件油畫作品修復前,都會接受包括多光譜檢測、取樣分析和耐受測試等科學檢測。被修復的藏品都有厚厚的“病歷本”,詳細記載著體檢查出的“症狀”,“病症”下一步可能的發展情況,專家討論的修復方案,修復過程及對修復的成果評估,對未來使用和儲存提出的建議等。
翻開羅中立油畫《父親》的藏品檢查報告,一張張深入肌理以下、細到纖維級別的檢測圖片呈現出了它所患的“隱疾”。“這件作品的畫底和顏料層出現了很多龜裂、浮起和小片顏料的剝落,畫布顯現出收縮傾向,表面塗料老化和區域性泛白等問題,”吳為山介紹,“經過修復後,畫底和顏料層進行了整體加固和穩定,清洗了表面塵垢和覆蓋塵垢的光油,去除了大部分先前修復時新增的不恰當覆繪,恢復了畫面原色彩。”修復師孔妍表示,此次修復還邀請了羅中立本人參與。
蘇軾款《竹石圖》堪稱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吳為山說,這幅由鄧拓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的名作為絹本畫心,因年代久遠而極易折損。2018年,中國美術館修復專家對這件作品進行了專門檢測,對畫心部分出現的一處10釐米長折斷進行隱補加固,對其它摺痕處也一一進行保護處理。經過精心修復,作品上的汙漬塵埃得到有效去除,但歲月的滄桑痕跡(歷史資訊)得到合理保留,而且比以往更加堅固。
“治未病”滲透日常環節
“中國美術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造型藝術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各類藏品已經超過12萬件,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年畫、連環畫、水彩、水粉、書法、漆畫、攝影和民間美術等不同類別。”吳為山說,不同的藏品需要個性化訂製的保護,在日常全流程加強對作品狀況的查驗,及早發現問題,進行合理干預和維護。
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工作人員戴舒濛專門從事藝術品的日常維護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我們對於藏品的保護是滲透在每一個環節的,藏品每一次的展覽、進出庫和運輸,都需要針對其特點進行許多保護工作。比如在展覽過程中,古畫藏品的照度要相對低一些,如果展期較長則考慮更換展品,因為光輻射對藏品的傷害是不可逆的;藏品入庫前要仔細檢查是否有蟲黴病害,以防將其帶入庫房,危及其他藏品。”
在日常庫房儲存方面,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的庫房採用了恆溫恆溼的空調系統、穩定的氣體滅火系統、先進的安全防範技術系統和多種形式的密集型畫櫃、畫架,來滿足各類不同形式藏品的存放需求。此外,中國美術館庫房採用的安全防範技術系統,在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感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通訊技術和智慧化技術的支援下,極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能實現快速識別、快速分析、快速響應。
“藝術品的修復保護與文物是有區別的,藝術品的年頭相比來說往往沒有那麼長,在它們還沒有出現太多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多做一些預防性保護。在修復工作中,文物修復往往注重維持其歷史資訊的真實性,而藝術品修復則要考慮保持其審美的完整性。”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專家鄧鋒說,國內美術館的藏品修復與保護髮展起步時間並不長,目前中國美術館正在就全國美術館藏品保護與修復編寫工作手冊,以進一步推廣藏品的日常維護和預防性保護。
典藏活化讓作品煥發生機
不久前,在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在激流中前進——中國美術館藏黃河題材美術精品展”開幕當天,75歲的畫家黃金程在家人的陪伴下,專程來到展廳參觀。看到自己30多年前完成的畫作被完好地儲存和展示,他深受感動。“這件作品太久未見,非常想念。能夠再次看到它在這麼重要的展覽中呈現,是我特別的榮譽。感謝中國美術館人的工作!”
完善的修復、保護、展示工作,鼓舞著更多收藏者將佳作捐獻出來。鄧鋒表示,齊白石的《紅衣牛背雨絲絲》原為老舍先生收藏,家屬在做捐贈展時原本並未考慮將這件作品納入捐贈範圍。當中國美術館將包括這件作品在內的4件作品修復好後,家屬非常滿意,主動提出將修復後的4件作品全部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藝術品修復與保護的意義不是使其深居庫房,而是能夠在展廳裡與一代又一代觀眾相見,發揮更大的作用。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自2014年開始舉辦“典藏活化”系列展,就是要將寶藏於庫房內的12多萬件藏品以不同的學術主題,透過研究與策劃,不斷拿出來與廣大觀眾見面,讓這些經典美術作品呈現出多元的價值和麵貌,在國家最高美術殿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化育觀眾美的心靈。
“美術館的重要職能是讓大家能欣賞到這些美好的作品,所以對於我們修復保護人員來說,要站在使藏品長久發揮作用的角度進行工作,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展示藏品。”一位修復師說。近年來,中國美術館頻頻曬出瑰寶,讓觀眾可以免費近距離欣賞過去只能從書本上見到的美術名作。當觀眾為這些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而駐足、沉醉時,就是藝術品修復和保護者最幸福的時刻。讓活態的美代代傳承,是大家的共同心願。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