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人群:初級以上健身愛好者
內容標籤:增肌 真理 抉擇 新認識
原著:Tom MacCormick
編譯:查無此人、陸肆壹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於肌肉肥大效應的認識越來越完善,以下是我們已知的知識:
●1-30次的做組次數對於增肌“都是”有效的;
●然後5-15次做組次數是增肌的“甜區”,需要在計劃中佔有最大的比例;
●力竭不等於一定要練到完全練不動,“力竭度”的有效範圍是仍有餘力(還能夠做3-4次才會力竭)至完全力竭;
●隨著訓練水平提高,需要階段性地改變計劃以對身體造成新的刺激;
●漸進負荷對於長期增肌至關重要,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應用漸進負荷;
●“單位時間內”的總訓練量與肌肥大效應呈正相關關係。
你會發現,真理往往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結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這些範圍內做出操作,使增肌的效率最大化呢?
關於增肌的最新研究
週期化訓練(階段性地切換訓練模式)就是一個好方法,最近一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趣的發現:
在為期三週的研究中,科學家將實驗者分為兩組:
·實驗組(“增肌組”)的實驗者們進行8周訓練,每個訓練動作4組,每組8-12次,組間休息1分鐘。
·對照組(“增力組”)在前3周使用大重量訓練,每組1-3次,組間休息3分鐘(以增加極限力量為目標),隨後的5周時間切換回與“實驗組”相同的訓練計劃。
最後,對照組取得的進步要顯著高於實驗組。
這項研究表明,交替使用“增力訓練”和“健美訓練”的混合模式比單純的傳統健美訓練模式更有利於肌肉生長。對於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做出瞭如下判斷:
階段性使用更重的負荷會增加肌纖維的張力、並提高神經肌肉的募集能力,從而刺激更多的肌肉生長。
大重量的增力訓練(深蹲臥推硬拉)能夠顯著提高機械張力水平,從而允許你在後續的“健美式訓練”中使用更大的重量,單次訓練容量也隨之增加。
——這並不難理解,你的力量越大、訓練重量越大,增肌效率就會提高。
基礎、進階、鞏固——強者之路
無論天賦如何,採用這三個階段交替迴圈都是很明智的。這要比從頭到尾一根筋的方法(從來不改變訓練模式)明顯更科學。
第一階段:基礎(大中重量混合/中等容量)
為期6-8周,採用中等訓練容量,糾正並完善技術動作,加強弱勢肌肉感知度併力求全身肌肉平衡。
在該階段,你的大部分精力都應該放在大重量、低次數(每組3-5次)的基礎訓練(深蹲臥推硬拉),期間不斷打磨技術動作,鞏固發力方式。
此時不要頻繁觸發力竭。“接近力竭就停下”對於建立正確發力模式是非常理想的。在大重量多關節複合動作完成之後,採用8-12次來執行次要動作,針對弱勢肌群、糾正肌肉不平衡。
基礎階段能為你接下來的階段做好充分鋪墊,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
第二階段:進階(中等重量/逐漸增加容量)
為期7-10周,在這一階段,你需要以“低組數+高強度“的模式開始。這裡的”高強度“指的並不是採用接近1RM的重量,而是指更加接近力竭。
該階段的目標是盡力保證動作質量的前提下觸發力竭(或接近力竭)。旨在磨練意志、克服接近力竭時的痠痛,以完美的動作形式刺激肌肉生長。
在這個階段當中,你需要始終秉承著“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收益”的原則,每個動作只做1-2個正式組,10-15次。當你知道自己的做組機會很有限時,你會在每一組當中都全力以赴。
在經歷1-2周的適應期後,你便可以透過逐漸增加組數來提高訓練總容量,進一步提高身體承受的機械壓力,實現“漸進機械負荷“。這種訓練模式在6-8周內極為有效,能為你帶來十分可觀的進步。
但是,根據收益遞減法則,你額外新增訓練容量所帶來的收益將會越來越少。隨著你的進步速度逐漸減慢、出現明顯疲勞感時,就該進入第三階段了。
第三階段:鞏固強化(大重量/低容量)
降低訓練總容量、降低訓練頻率、不追求力竭——這個階段有點像是專門為了鞏固和恢復而安排的。為期2-3周。
你每週只需進行2天的訓練,每次練遍全身,每個部位只做1個基本動作,一律3組5次。這有點類似傳統的力量舉計劃,你可以在每次訓練中微量加重,但不該達到完全力竭。
這個階段能幫你鞏固上一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同時恢復身體對於容量訓練的敏感度。當你重新回到第一階段、開始新的迴圈時,容量訓練的效果會得到明顯提升。
思考、重複、成長
從長遠來看,我們的訓練不應該侷限於單一模式/方法。想在健美道路上走得更遠,就要集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摸索並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體系。如果操作得當,你的每一個訓練階段都會成為下一個階段的跳板。
一味的堆砌訓練重量、追求絕對力竭會讓你很快陷入瓶頸和危險之中。健身先健腦,我們不光要練得努力,更要練得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