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給一些人帶來溫暖,也給一些人帶來傷害。面對家庭的傷害,我們該如何應對和化解?《宇宙的孩子》一書記錄了邁克爾·喬萊特艱難的童年和複雜的親情,以及他最終透過音樂、心理治療和愛得到救贖,成為一名搖滾音樂家的故事。本文作者認為,該書不僅是送給因原生家庭受傷的人的一份禮物,也能讓人反思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成長環境。
——————
近年來,隨著《歡樂頌》《都挺好》等影視劇的熱播,微博、知乎、豆瓣等平臺都出現了很多和原生家庭相關問題的討論。比如,“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什麼體驗”“原生家庭到底對我們影響有多大”“原生家庭對養育下一代的影響”,等等。原生家庭之所以能引起這麼高的熱度,是因為它能激起絕大多數人的共鳴。“家”帶給人很多溫暖,同時也帶給人傷害。我們該如何對抗自己在家庭中受到的傷害?
《宇宙的孩子》(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5月版)一書記錄了邁克爾·喬萊特艱難的童年和複雜的親情,以及他最終透過音樂、心理治療和愛得到救贖的故事。他將遭受的痛苦視作盔甲上的裂縫,透過它們看到更美好的世界,從而激勵他在不斷進取中超越自我,成為一名成功的搖滾音樂家。
孤獨是宇宙的一個子集
喬萊特出生在一個名為“錫南濃”的組織基地。這是美國臭名昭著的邪教,教內強迫教徒絕育、離婚,孩子必須和父母分開,被送到一個地方集中養育。當喬萊特回憶起這個地方時,覺得那更像一所教養院或者孤兒院。他想起一些憂鬱的孩子,想起一些從未見過自己父母的孩子,想起了成天獨坐在操場邊緣的哥哥,想起了自己是如何躺在床上等待有人將自己抱起。穿過時間的空隙,喬萊特看到的是那群和他一樣被家人遺忘、缺乏陪伴、渴望關愛的孩子們,喬萊特稱他們為“宇宙的孩子”。
一天晚上,媽媽帶領喬萊特和哥哥託尼逃離了錫南濃。兒時喬萊特眼中的媽媽像是一隻大鳥,從天空中衝下來抓住他和哥哥,帶著他們飛躍整個錫南濃基地。但和媽媽一起生活,他遠離孤獨了嗎?
在逃離錫南濃後,喬萊特一家與媽媽的朋友菲爾組成了臨時家庭,共同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但有一天,喬萊特目睹了兩個來自錫南濃的男人暴打了菲爾。尖叫、血跡、棍棒敲打的聲音,這些場景不斷出現在他眼前,讓他感到害怕,並開始做噩夢。但是媽媽聽不到他的聲音,也不懂得如何關心他和哥哥,雖然她熟讀兒童心理學,懂得很多專業術語。面對問題時,媽媽最擅長的處理方式是逃避問題。她活在自己編造的世界裡,看不見真實世界的痛苦,不知道她漠視孩子們的需求,對他們的傷害有多大。
很久以後,當喬萊特接受心理諮詢時,他才知道媽媽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與其密切相關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兩者的症狀在她身上皆有體現。而因為在一個沒有父母的地方被撫養長大,喬萊特自己患上了依戀障礙。
與痛苦共存的自我救贖之路
依戀理論指的是,我們的全部人際關係都建立在我們早年和父母形成的依戀關係上,尤其是我們出生後的頭三年。如果小時候被拋棄或情緒得不到照顧,就很容易患上了依戀障礙。患有依戀障礙的人會覺得自己是破碎的、不完整的,帶著孤獨引起的羞恥感度過人生的每一天。他們渴望親密關係,又因為恐懼被拋棄而破壞親密關係。喬萊特就是這樣一位患者,他覺得自己始終帶著一副虛假的面具面對這個世界。
後來,喬萊特積極尋找自我,不斷充實生命的體驗。他參加田徑訓練,運動帶來的疼痛讓他感受到了活著的真實;他熱衷音樂,音樂給他帶來了另一個寧靜的世界;他開始創作,將難過、憤怒和無聊的時刻寫成歌詞;他當音樂記者,試圖向他兒時的偶像尋求有關孤獨的共鳴和如何創作的答案;他組建樂隊,在舞臺、燈光、汗水和尖叫聲中忘卻自己。喬萊特將樂隊取名為“空中毒物事件”,這個來自唐·德里羅的小說《白噪音》裡的名字,寄託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拯救破碎的自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要敢於面對灰色的記憶,不逃避;其次,要意識到被拋棄不是自己的過錯,是他人傷害了我們;最後,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和情感負責,不將所有的不順推給不愉快的童年。自愈的過程雖然緩慢且艱難,但萬幸,喬萊特做到了。
全書沒有運用任何寫作技巧,也沒有刻意設計懸念來吸引讀者,但卻常常讓人哽咽。作者捧著一顆真心,以真摯、抒情的口吻將破碎的過往一一攤開。苦難的經歷沒有讓他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最終成為一個敢於去愛的人。
願天下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童年
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時,《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成了一個壞小孩,《絕叫》中的鈴木陽子成了一名惡女,他們以惡制惡,來應對世界遞過來的刀片,卻也讓自己墜入深淵。我們如何積極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像喬萊特一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宇宙的孩子》是送給因原生家庭受傷的人的一份禮物。
《宇宙的孩子》的溫柔之處在於作者毫不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脆弱,他的自救並不是一個瞬間就獲得的蛻變,而是與痛苦共處了漫長的時間。他詳盡地敘述了自己出現過的恐懼、孤獨、憤怒、絕望等消極情緒,他試圖告訴讀者不要覺得孤獨,那些密密麻麻、深藏於心的酸澀過往他都懂。他也如實記錄了自己墮落的時光,做過的錯事。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只是一個不甘於放棄自己人生的普通人,所以最終還是堅定選擇了正確的道路。他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明白被傷害不是自己的錯,每個人都有權利重新收穫幸福。
當我們在談論原生家庭時,實際上是在討論在當今社會,如何共建一種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新一代的未成年人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的關愛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獲得父母的尊重、能與父母進行平等交流的成長環境。無論是“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這類刷屏文章的出現,還是疫情下出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都在要求我們做出反思。
《宇宙的孩子》一書的封面,是作者和父親的合影,對稱的圖案選擇了明暗兩種顏色,彷彿在暗示讀者,邁克爾·喬萊特成功邁過了荊棘,迎來了燦爛的未來。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童年和美好的未來。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