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然而人生都快過半卻從來沒有完整讀完一本賞析唐宋詩詞的書,少年怒馬的《鮮衣怒馬少年時》是我從頭到尾讀完的第一本。
喜歡唐詩宋詞、《紅樓夢》的作者把複雜枯燥的知識寫成了段子。從隋朝皇帝楊廣的文學創新開啟唐詩宋詞的榮光,作者不光是對詩詞意境和詩人背景解析,還透過詩詞的內容盡力去還原大片留白的詩人的生平,把同一時期的詩人之間的各種關聯以故事的形式串聯在一起,以現代的立場,開闊的視角,用小說化的方式,詼諧調侃,另類解讀詩人的人生故事。這本書彷彿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唐宋詩人的朋友圈,而我們就是那個刷朋友圈,跟隨各大詩人的詩詞起起伏伏看江湖風起雲湧的潛水艇。
這裡面有一段是講詩人的孤獨,特別觸動我。從無敵是寂寞的角度來解釋詩人渴望被接納和認可的那種迫切、失意、惆悵的心境。
書中講到寂寞有幾種境界,從詩人的詩就能看出來。第一種是“看山是山”,猶如張祜的《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
兩三星火是瓜州。
寂寞,空靈的寂寞,彷彿是出差久在外的我們深夜瞥見窗外的寥寥燈火,愁緒湧上心頭。
更高層的寂寞卻是“看山不是山”。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沒有鳥的山,沒有云的天,任何活物都離他而去 ,跟他對話的只剩一座山。彷彿看到久在職場,諸多想法無處安放的我們。
在這一層境界之上還有第三層:“看山還是山”,那就是年近花甲的杜甫寫下的《旅夜書懷》,從“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氣勢雄渾,急轉直下到最後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輕飄飄的寂寥,濃縮了杜甫一生的寂寞。這種寂寞是普通人很難體會到的一種深入骨髓的寒冷。這種寂寞我目前還未體驗過,無從類比。
而在這之上還有更厲害的“獨孤求敗”,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跨越時間、空間,與天地時空的對話。是“想留不能留”的寂寞。無敵,才是最寂寞。這種孤獨更是我們觸及不到的高度,那是為家國前仆後繼卻又處處都是障礙的痛心,對一個普通老百姓很難體會到。
讀到這一段,我不由得唏噓感嘆,詩人詩中有畫有情要表達的心境是何其細膩複雜。說實話,小時候也讀背過這幾首詩,完全沒有get到這麼深的情緒和感情。只有經歷過足夠多的人生才能共鳴其中一二。而我們現在要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去誦讀,去理解詩人要表達的心境,感同身受,真的是太難了。古人寫詩真的是情緒到達到一個高點的抒發和表達。那一定不是給孩子們看的,那是詩人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反而是我們身處盛世的壯年應該好好誦讀理解並獲得啟發的。
時隔多年,再次在這本書裡重讀兒時背誦的詩詞,終於可以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中有意,意中有明燈。